摘要:以三门峡地域文化为切入点,探讨其与小学信息技术课程的融合路径,旨在通过信息技术手段传承地域文化,提升学生的信息素养与文化自信。研究通过挖掘三门峡丰富的历史文化与民俗文化,将其融入编程教学、多媒体制作等信息技术课程中,开发具有地域特色的课程资源。采用项目式学习、
摘要:本文聚焦三门峡地域文化与小学信息技术课程融合展开研究。
以三门峡地域文化为切入点,探讨其与小学信息技术课程的融合路径,旨在通过信息技术手段传承地域文化,提升学生的信息素养与文化自信。研究通过挖掘三门峡丰富的历史文化与民俗文化,将其融入编程教学、多媒体制作等信息技术课程中,开发具有地域特色的课程资源。采用项目式学习、小组合作等多样化教学方法,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其对家乡文化的认同感,促进地域文化传承发展。
关键词:信息技术;地域文化;课程融合
地域文化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组成部分,是一种“根文化”,也是学校课程教学中的优质资源。在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教学中探索开发与地域文化资源相融合的课程模式,深挖地域文化内涵价值,完善课程资源体系;推行多元化教学实施方式,增强教学有效性;完善教学评价,构建多元化的评价体系。从了解自己家乡三门峡地域文化入手,创作家乡主题的数字作品,从中感受家乡之美,增强文化自信,从小点燃孩子们爱家乡、爱祖国的情怀,更好实现“立德树人”的育人目标。
三门峡地域文化丰富多样,如仰韶文化、佛教文化、虢国文化、黄帝文化、道家文化、黄河文化、戏曲文化、民俗文化等。其中,仰韶文化是黄河中游地区一种重要的新石器时代彩陶文化,距今约 5000 到 7000 年,于 1921 年首次在河南省三门峡市渑池县仰韶村发现。虢国是中国周朝时期的诸侯国,定都上阳,就在三门峡一带。三门峡不仅是道家文化、仰韶文化等文化的发源地,还是华夏人文始祖黄帝的铸鼎地、老子《道德经》的著经地、佛教禅宗始祖菩提达摩的圆寂地。
目前小学信息技术课程资源开发有待拓展。传统的小学信息技术教学往往局限于教材内容,缺乏与地域文化的融合,教学方式较为单一。将三门峡地域文化与小学信息技术课程资源相结合,具有创新性。一方面,可以丰富小学信息技术课程的教学内容,让学生在学习信息技术的同时,了解和传承地域文化;另一方面,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度,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
一、探索目标
探索三门峡地域文化融入小学信息技术课程的有效路径,提升学生信息素养。通过深入挖掘三门峡地域文化资源,将其与小学信息技术课程进行有机融合,开发出具有地域特色的信息技术课程资源。这样可以让学生在学习信息技术的过程中,感受地域文化的魅力,增强对家乡的认同感和自豪感。同时,也可以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和专业素养,促进小学信息技术教学的改革与发展。
二、三门峡地域文化概述
(一)地域文化特色
1、历史文化特色
三门峡历史悠久,黄帝铸鼎原聚落遗址群位于灵宝市阳平镇境内,《史记》《汉书》《资治通鉴》等文献均有黄帝 “铸鼎升天” 的记载。这里分布着 50 处仰韶时期文化遗址,总面积达 4.36 平方千米。黄帝铸鼎的传说不仅体现了三门峡在中华文明起源中的重要地位,更象征着中华民族的祖先在这片土地上创造高度文明的历程。
春秋时期,老子西行,在三门峡函谷关写下《道德经》,标志中国道家学说的真正出现,函谷关被称为道家之源。汉代河上公在三门峡鸡足岛著《老子河上公章句》,对老子思想进行发挥。唐代成玄英,杰出的道家学者和理论家,被唐太宗召入京,致力道家思想更高层次的回归。这些历史文化事件,为三门峡赋予了深厚的文化底蕴,也为后人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
2、民俗文化特色
三门峡的民俗文化丰富多彩,其中灵宝剪纸历史悠久,2008 年被评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其题材大都是人物、动物、草木花卉,能借助生活中常见的事物,通过谐音、象征等手法,构成寓意性的艺术画面。如《龙凤呈祥》《凤凰戏牡丹》象征婚姻的美满与神圣。
陕州剪纸独具魅力,以西张村镇南沟村为代表,有男人剪纸、黑色剪纸、染色剪纸和边剪边唱四大特点,被誉为 “民俗奇葩,中原一绝”。
此外,还有捶草印花技艺、地坑院营造技艺、黄河灯等民俗活动。黄河灯是渑池县仁村乡民间传统游艺形式之一,由木桩、圆柱、高粱杆扎成 “城池”,规模宏大,易使人入迷。地坑院是民居史上的一大奇观,在河南陕县东凡塬、西张村塬和张汴塬三大塬区上,有 100 多个地下村落,村民们在平地上挖出深坑,在坑壁凿挖窑洞居住。
(二)地域文化在教育中的应用
1、绘本创编与文化传承
市实验幼儿园创编了《家乡记忆 —— 天鹅城里的故事》系列绘本,以典型的三门峡地域文化和符号为切入点,用精致优美、色彩丰富、形象鲜明的图画和不同的绘画风格表现手法,展示三门峡的悠久历史、灿烂文化和自然风光。如《大禹治水开三门》以水墨风介绍三门峡城市的由来;《神奇民居地坑院》以彩铅手绘法介绍陕州地坑院里的神奇趣事。这些绘本帮助孩子们感受家乡之美,从小在心中打上家乡地域文化的烙印,为地域文化的传承提供了生动的教材。
2、多元课程与文化自信
市实验幼儿园将地域文化融入幼儿园主题活动、区域活动、游戏活动、节日活动,形成富有特色的幼儿园园本课程。创编班本剧目《大禹治水》《美丽天鹅湖》《天鹅童话》,让孩子演不烦,家长看不够;创意建构黄河大坝、地坑院等典型建筑,萌发孩子们热爱家乡、建设家乡的情感。老师们将家乡文化融入一日生活,让文化自信从小扎根幼小心灵。这种多元课程的设置,不仅丰富了教学内容,还让孩子们在耳濡目染中了解家乡的历史故事、风土人情,从小点燃孩子们爱家乡、爱祖国的情怀。
三、小学信息技术课程资源现状
(一)现有课程资源分析
1、教材资源的局限性
目前小学信息技术教材内容相对陈旧,很多教材还停留在对传统软件操作的介绍上,缺乏对前沿信息技术知识的引入。例如,部分教材中关于办公软件的讲解,依然围绕着较为古老的版本,与当下实际生活中不断更新的软件环境脱节。同时,教材内容与生活联系不紧密,难以让学生将所学知识应用到实际生活中。以数据处理为例,教材中往往只是简单介绍数据的概念和基本处理方法,需要在学习中能结合学生实际生活去理解掌握,如对当地旅游数据的分析、对特色文化活动参与人数的统计等,使得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产生兴趣,主动去动手实践探索知识的实际价值。
2、网络资源的潜力与挑战
网络资源丰富多样,为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提供了广阔的资源库。然而,目前在小学信息技术教学中,网络资源的利用并不充分。一方面,教师对网络资源的筛选和整合能力有限,不知道如何从海量的网络信息中挑选出适合小学生的教学资源。另一方面,网络资源的质量参差不齐,存在一些不准确、不适合小学生的内容。此外,网络安全问题也给网络资源的利用带来了挑战,教师担心学生在使用网络资源时受到不良信息的影响,因此对网络资源的使用持谨慎态度。
(二)课程资源开发需求
1、学生兴趣与可持续发展
开发具有地域特色的课程资源对激发学生兴趣和促进学生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作用。三门峡地域文化丰富多彩,将这些文化元素融入信息技术课程中,可以让学生在学习信息技术的同时,了解家乡的历史文化、民俗风情,增强对家乡的认同感和自豪感。例如,在教学图形图像处理软件时,可以让学生以灵宝剪纸为素材,进行创意设计,既提高了学生的软件操作技能,又让学生感受到了传统文化的魅力。这样的教学方式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他们更加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学习中。同时,通过对地域文化的学习和传承,也为学生的可持续发展奠定了基础,培养了他们的文化素养和创新精神。
2、教学效果提升
具有地域特色的课程资源对提高教学质量具有重要意义。传统的信息技术教学往往注重知识的传授和技能的训练,而忽视了学生的情感体验和价值观培养。将三门峡地域文化融入信息技术课程中,可以丰富教学内容,使教学更加生动有趣。例如,在学习计算机编程时,以“我是家乡宣传员”为主题,让学习将自己家乡的特色融入到作品设计中,通过设计动画作品带领人们参观游览家乡的风景名胜古迹;通过游戏动画作品让人们体验彩陶作品的修复过程,进而了解家乡新石器时代的“彩陶文化”。这样的教学内容不仅能够提高学生的编程能力,还能够让学生了解当地的民俗文化,增强他们的文化自信。此外,地域特色课程资源还可以促进学科融合,培养学生的综合素养。例如,在教学网页制作时,可以让学生以三门峡的历史文化景点为主题,制作网页,同时融入语文、历史等学科的知识,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
四、三门峡地域文化融入小学信息技术课程的策略
(一)教学内容融合
结合地域文化特色,丰富信息技术课程内容。
1、历史文化与编程教学
以黄帝铸鼎等故事为背景设计编程任务,可以让学生通过编程来还原黄帝铸鼎的场景。例如,利用图形化编程软件,让学生设计一个动画,展示黄帝在铸鼎原聚落遗址群铸鼎的过程。在编程过程中,学生需要运用到角色移动、场景切换、特效添加等编程技巧。同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查阅相关的历史资料,了解黄帝铸鼎的传说和意义,增强学生对三门峡历史文化的认识。这样的编程任务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编程能力,还可以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感受到三门峡历史文化的魅力。
2、民俗文化与多媒体制作
利用剪纸等民俗元素进行多媒体作品创作,可以让学生更好地了解和传承三门峡的民俗文化。例如,在教学多媒体制作软件时,教师可以让学生以灵宝剪纸为素材,制作一个电子相册或幻灯片。学生可以通过拍摄或扫描剪纸作品,将其导入多媒体制作软件中,然后添加文字说明、音乐背景等元素,制作出一个精美的多媒体作品。在制作过程中,学生不仅可以提高自己的多媒体制作技能,还可以深入了解灵宝剪纸的艺术特色和文化内涵。
(二)教学方法创新
采用多样化教学方法,提升学生学习积极性。
1、项目式学习与地域文化探索
引导学生通过项目式学习了解地域文化,可以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创新精神。例如,教师可以设计一个关于三门峡地域文化的项目式学习任务,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选择一个三门峡的历史文化景点或民俗活动进行深入研究。学生需要通过查阅资料、实地考察、采访等方式,收集相关的信息和素材,然后利用信息技术手段,如网页制作、视频制作、电子海报设计等,展示自己的研究成果。在项目式学习过程中,学生不仅可以提高自己的信息技术应用能力,还可以深入了解三门峡的地域文化,增强对家乡的认同感和自豪感。
2、小组合作与文化交流
组织学生小组合作,分享地域文化体验,可以促进学生之间的交流和合作,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例如,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将学生分成小组,让每个小组选择一个三门峡的民俗文化活动进行体验和学习。然后,每个小组需要制作一个多媒体作品,展示自己的体验和学习成果。在制作过程中,小组成员需要分工合作,共同完成任务。最后,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进行小组展示和交流,让每个小组分享自己的体验和学习成果,促进学生之间的文化交流和学习。这样的教学方式可以让学生在合作中学习,在交流中成长,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学习效果。
五、结论与展望
三门峡地域文化融入小学信息技术课程取得了显著的成果。首先,丰富了小学信息技术课程的教学内容,使原本相对单一的课程变得丰富多彩。通过将黄帝铸鼎等历史文化故事融入编程教学,以及利用剪纸等民俗文化元素进行多媒体制作,学生在学习信息技术的同时,深入了解了三门峡的地域文化,增强了对家乡的认同感和自豪感。其次,创新了教学方法,采用项目式学习和小组合作等多样化的教学方式,提升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自主学习能力。学生在项目式学习中,通过自主探究和合作交流,不仅提高了信息技术应用能力,还培养了创新精神和团队合作意识。最后,促进了地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将地域文化融入小学信息技术课程,为地域文化的传承提供了新的途径和平台,让学生成为地域文化的传承者和传播者。
未来,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一步深化三门峡地域文化与小学信息技术课程的融合。一是加强课程资源的开发与整合。深入挖掘更多的三门峡地域文化资源,如虢国文化、道家文化等,并将其与信息技术课程进行有机结合,开发出更加丰富多样的课程资源。同时,加强对网络资源的筛选和整合,提高网络资源的利用效率。二是探索跨学科融合的教学模式。将信息技术与语文、历史、美术等学科进行深度融合,以三门峡地域文化为主题,开展跨学科的教学活动,培养学生的综合素养。例如,可以结合语文课程中的写作教学,让学生以三门峡的地域文化为主题进行写作,并利用信息技术手段进行排版和展示。三是加强教师培训。提高教师对地域文化的认识和理解,增强教师将地域文化融入信息技术课程的教学能力。可以通过组织教师参加地域文化培训、开展教学研讨活动等方式,提升教师的专业素养。四是建立评价机制。制定科学合理的评价标准,对学生在地域文化融合课程中的学习效果进行评价。评价内容可以包括信息技术技能掌握、地域文化知识了解、创新能力培养等方面,以全面评估学生的学习成果。通过不断探索和实践,相信三门峡地域文化与小学信息技术课程的融合将取得更加丰硕的成果,为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文化素养的新时代小学生做出更大的贡献。(三门峡市第一小学 王秋红)
来源:辰君话旅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