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俗话说:十人九胃病。在我国,胃病发生率高达85%,称我们是“胃病大国”,这一点也不夸张。那么,什么样的生活习惯容易导致胃病?胃病的预兆又有哪些?日常生活中,我们怎么做才能保护好胃?
俗话说:十人九胃病。在我国,胃病发生率高达85%,称我们是“胃病大国”,这一点也不夸张。那么,什么样的生活习惯容易导致胃病?胃病的预兆又有哪些?日常生活中,我们怎么做才能保护好胃?
胃最怕你做3件事
01
不用公筷
共餐是国人千年来沿袭至今的饮食习惯之一。一家人热热闹闹地围在一桌,对着一盘盘美食,你一筷子我一勺,别提有多温馨多满足了!
然而,一些胃肠道病原体,比如幽门螺杆菌、痢疾杆菌等,也会随着共餐、通过消化道而悄悄传播。
尤其是幽门螺杆菌(简称Hp),它是一种存在于胃及十二指肠球部的螺旋状细菌,我国已有超过一半的人(7亿以上)被发现感染。Hp可通过唾液或口腔分泌物传播,传染性很强,主要寄生在胃窦。它最主要的危害是损害胃黏膜,破坏胃的粘膜粘液屏障。
世界卫生组织和国际癌症研究机构,早在20多年前(1994年)就把幽门螺杆菌列为了I类致癌因子。感染幽门螺杆菌后,从慢性胃炎到胃癌,变化过程如下:慢性非萎缩性胃炎→慢性萎缩性胃炎→胃黏膜肠上皮化生→上皮内瘤变→胃癌。
也就是说,共餐制很容易感染幽门螺杆菌,而幽门螺杆菌通过导致慢性浅表性胃炎,让人一步步发展成胃癌。所以,一旦查出感染了幽门螺杆菌,一定要及时治疗!
02
吃得过咸
盐是百味之王,食物中若是少了盐的加持,则食之无味。但若食用过量,会变成伤胃的“凶手”。
盐的高渗性会破坏胃黏膜,导致慢性胃炎。如果不加控制食盐的摄入量,继续刺激胃黏膜,时间久了极易诱发胃癌。2019年,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发布的《胃癌规范化诊疗指南(试行)》中,已明确表示胃癌的发生与高亚硝酸盐的摄入有关。
此外,大型流行病学表明,除了胃癌,高血压、冠心病、脑卒中、肾病、骨质疏松等疾病,均与高盐摄入有关。
除了直接摄入大量盐分,常吃腌制食品和加工食品等也有致癌风险。这是因为,此类食物中一般都含有亚硝酸盐。亚硝酸盐本身不致癌,但当它与肉类蛋白质反应后,会生成亚硝基化合物,这是一种强致癌物。
鉴于此,大家一定要控制盐的摄入。
《中国居民膳食指南》建议:成年人每日食盐摄入量应少于5克(大概一个啤酒盖的量);儿童、糖尿病以及高血压患者,每天盐的总摄入量不宜超过3克。
特别提醒:除了白花花的食盐,大家还要警惕一些“隐形盐”,如豆瓣酱、酱油、辣椒酱等调味料;加工肉、腌制菜等也应尽量少吃。
03
不规律饮食
如今人们的工作、生活节奏越来越快,很多人一忙起来,饭都顾不上吃一口,更别说一日三餐能按时吃饭了。
然而,进食不规律或是饥一顿饱一顿的,对人体消化系统的伤害是最大的,最受伤的无疑就是胃了。长期不规律饮食,慢性胃炎、胃溃疡、结石、糖尿病等疾病都容易找上你。此时若还未能引起重视或及时纠正,胃癌也可能会找上门。
因此,一定要注意规律饮食,不要饥一顿饱一顿的。
胃求救的4大信号!
01
上腹不适
上腹胀痛、进食后不适加剧或饱胀感、嗳气(打嗝)、食欲不振等,是早期胃癌的常见症状。
如果长时间出现腹部不适,千万别以为是普通胃病就不放心上,建议及早到医院就诊。
02
反酸、烧心
胃癌可能会引起胃蠕动减弱,进食后胃酸可能会反流入食管,引起烧心的症状。
03
贫血、大便发黑
胃癌导致胃部出血时,可能造成贫血、便血、大便发黑等症状。上厕所时记得回头瞄一眼,别错过了这个明显信号!
04
短时间内暴瘦
短期内不明原因的消瘦,且在体重减轻的同时伴有疲倦无力。
保护胃该怎么做
合理健康饮食
要想胃健康,一定要注意饮食健康,以清淡饮食为主,七八分饱,多吃新鲜的水果蔬菜,少吃油腻、酸甜、辛辣、粗糙、过热、寒凉的刺激之品,同时远离油炸、烧烤、腌制食物。
保持生活规律
良好的生活习惯对胃健康也是非常重要的,充足的休息和睡眠,合理的运动锻炼,保持情绪稳定和健康心态,都有助于胃肠的健康,尤其是对胃存在健康隐患的患者,合理的生活习惯对胃肠的生理功能恢复也是至关重要的。
重视幽门螺杆菌的筛查
由于我国的共餐习惯,很少使用公筷公勺,幽门螺杆菌的感染率居高不下,人群中感染率可达50-60%,几乎所有的感染者都存在慢性活动性胃炎,也可并发消化不良、消化性溃疡、甚至是胃恶性肿瘤。因此,体检时增加幽门螺杆菌的筛查也是有必要的。
重视胃镜筛查
常规检查方式如拍片、B超、抽血等,不能及时准确发现胃内病灶,虽然胃镜检查属于侵入性检查方式,但是能够观察到目标部位黏膜的本来色调,直接研究病变,对于胃部疾病的诊断以及早期病灶的发现,是最重要的检查手段。不要因为恐惧和排斥而盲目拒绝胃镜检查。
来源:东南沿海消息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