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我以前讲司帕生坦时,也讲过内皮素,大家可能有印象,他是内皮素+血管紧张素双通道抑制剂,那药相当于生坦+沙坦。不过太贵了,一年要84万人民币,我国还没上市(要去美国),基本不现实。
阿曲生坦,3期临床试验成功!
IgA肾病作为我国数量最大的一种肾病,大家基本都听说过,或者自己就是IgA肾病患者,但不一定了解它的发病机制、干预靶点。
我把IgA肾病的发病机制(四重打击)、新药靶点,做成了一张图,大家可以看看:
图的右下角,就是阿曲生坦。
阿曲生坦是一种内皮素受体拮抗剂,它的治疗靶点,是发病4步中的最后一步:内皮素。
内皮素是个坏东西,会缩小肾脏出球小动脉的出口,企图憋死肾脏。而阿曲生坦就是个「扩口器」,使肾脏压力减小、寿命增长。
我以前讲司帕生坦时,也讲过内皮素,大家可能有印象,他是内皮素+血管紧张素双通道抑制剂,那药相当于生坦+沙坦。不过太贵了,一年要84万人民币,我国还没上市(要去美国),基本不现实。
在内皮素受体拮抗剂大家庭中,阿曲生坦有个亲哥哥,安立生坦,大家可能听说过,用来治疗肺动脉高压。近年来也有人用安立生坦来治疗IgA肾病,不过是属于「超适应症用药」,药监局未批准,不可能大规模应用,你让自己主管大夫用他可能会拒绝。
而这次阿曲生坦的3期试验,是需要给药监局审批的,审批上市后就可以在咱肾友中大规模普及,所以咱们重点看下。
阿曲生坦治疗IgA肾病的3期试验,叫ALIGN试验,双盲+随机+对照+跨国+地域尿蛋白分层等等我就不多唠叨了,反正就是成本很高、设计很严谨、结果很可靠之类的。
有一点我觉得这项试验很可贵的,是受试者的纳入条件:持续应用3个月的普利/沙坦类药物才行。因为这药,和普利/沙坦都会减轻肾脏压力,天生就带着「重复用药」疑虑。是不是作用重复了?如果重复了是不是就没效果/副作用大了?这得给出答案。如果受试者不用普利/沙坦,留下了改善空间,阿曲生坦很容易显效,但也就可能成为普利/沙坦的「平替」,能被替代就不珍贵了。只有让受试者用上普利/沙坦,而我在他用药已经显效之后,仍然有额外的进一步效果,那才证明是真正成功的、独一无二的、不可替代的新型药物。
经过9个月的试验后,结果显示:
相比于安慰剂组,阿曲生坦组受试者的尿蛋白降幅36.1%.
当然不是9个月才显效,6周第一次统计结果时就已经有了接近30%的降幅,后面几个月的效果是缓缓增加。
即便是应用了普利/沙坦+列净的受试者,阿曲生坦仍然能降低尿蛋白37.4%,说明它和普利/沙坦、列净都不重复(或是重复的作用很小),拥有全新的机制、独立的作用、额外的效果,总之是其他药物无法替代。
当然,阿曲生坦也替代不了其他药物。虽然新型药物「卷死」前辈也算是一种进步,但这种「me better」模式不会有特别大的出息。比如前辈延长肾脏寿命30%,新药在熟悉的同一赛道上延长肾脏寿命40%,淘汰掉老药,实际上只进步了10%,那只是小进步。真正的大进步是「first-in-class」模式,把蛋糕做大,通过全新的机制带来额外的肾脏寿命延长40%,这进步就大了4倍,称得上「大进步」。
安全性也挺好,在不良事件发生率上,阿曲生坦组为82.2%,安慰剂组为84.7%,无显著差异。
值得注意的是,阿曲生坦把血压平均降低了4mmHg,相当于半个降压药了,大多数人不会有影响,对高血压患者还是额外的好处,而血压低的人就得掂量一下了。
近几年的3期试验,都开始热衷于中期揭盲、出一个中期的尿蛋白结果,把肾功能结果留到最后再看。也是因为尿蛋白与肾脏结局的因果关系太强了,现在经过审批改革后,药监局单凭蛋白尿效果就能加速审批。当然,我们也得等全部试验完成,到时候看看肾功能结果,毕竟有一些药物刚上市时出尽风头、后续试验发现稀松平常,再牛的药物也得严谨审视。
下面看看第二个药物的进展:
非奈利酮,在肾移植、心衰人群中安全有效
我的读者里面肾移植患者并不多,但也有参考意义,肾移植前、后的致病机制基本是一样的,治疗方案也相通。
这几天举办的2025世界肾脏病大会上,公布了一项回顾性研究,共纳入28例肾移植患者,证明了非奈利酮在肾移植人群中的安全性(最关键的高血钾)与有效性(尿蛋白、肾功能改善)均表现良好。
非奈利酮,属于醛固酮拮抗剂,大家可能更熟悉他的亲哥哥螺内酯(安体舒通),能够利尿、降压、抗心衰,作为弟弟的非奈利酮当然也有这些功效。
不同的是,螺内酯和依普利酮是甾体醛固酮拮抗剂,非奈利酮是非甾体醛固酮拮抗剂(没有甾形结构)。
是亲兄弟没错,比隔壁的堂兄弟:普利/沙坦更亲。但是没有甾体,就和螺内酯有区别了。螺内酯和依普利酮这俩亲兄弟是同父同母,非奈利酮这个亲兄弟是同父异母。
非奈利酮出生晚,家中长子螺内酯已经统领家族几十年,庶出的非奈利酮明显能力更强,要完全替代哥哥尚需时日。
其实也不能说是“替代”,螺内酯几十年都在心血管领域晃悠,数次尝试进军肾病领域都失败了,毕竟他不仅升血钾,还会增大乳腺——哪个男肾友能接受呢?女肾友可能不介意增大乳腺,但也因为会扰乱月经而不愿意用。螺内酯治肾病不能说无效,只是因为副作用而基本不用。
而非奈利酮就不一样了,虽然和螺内酯是同一个爸,带有升血钾的基因;但是妈换了,没有甾体了,不仅对血钾干扰小(该研究的患者0例因副作用停药,血钾超标率仅10%——螺内酯达30%),对性激素的干扰(乳腺增生发生率0%)也没了。
去年,FINEARTS-HF试验(非奈利酮治疗心衰的3期试验)成功了,非奈利酮从此替代了大哥螺内酯的抗心衰地位。如今也在肾科攻城略地,这是他大哥从未真正涉足的领域,所以不能说是“替代”,而是确实把肾脏获益这块蛋糕做大了,和上面的阿曲生坦一样都属于「大进步」。
而且,这俩大进步,仍然不重复,俩新药都是全新的机制,互相不替代。如果是替代关系,那么实际的进步是它俩相减的差;而两个全新的机制,带来的进步是它俩相加的和:内皮素通路+醛固酮通路。
效果叠加的和有多少呢?现在还没有严谨的联用试验。根据一些小规模、不是特别严谨的研究预测,二者一共能将肾脏寿命延长3-5倍。当然,正式严谨的大规模研究还没出来,小样本的数据有翻车概率、不宜说太多,这段话就是说到这了就提了一嘴,大家就当我这段没说过。
总结:
现在的肾脏病治疗格局和发展趋势表明,多点开花的时代来了。
上个世纪那种小剂量口服不行就大剂量、大剂量不行就输液、普通输液不行就冲击的「暴力发展模式」已经过时了。对于慢性肾脏病这种多病因疾病,一个靶点的效果天花板就在这摆着,在一条路上卷生卷死,上限也就那样了。
现在不是一味地在一条路上抛弃老药、互相替代(当然现在也有,蚊子腿也是肉),而是不断地开辟新赛道、获得新功效,这样才能把各条致病通路都控制住。
我院既用西医、也用中医,既发展新方剂、也发展新的给药方式,为的就是不在上个世纪的旧机制上卷那点儿蚊子肉。
人体的肾脏本身就有自我修复机制,为啥做不到自我修复?还不是因为漏掉的致病通路太多了,修复的还没损伤的快。
阻断的致病通路足够多,那么肾脏的自我修复机制,就能带领我们实现慢性肾脏病发展从延缓、到阻断、到逆转的历史性变革。
来源:肾科石医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