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毕业时绝对想不到现在工作这么难找,更不会想到我们会来摆摊。”2月23日傍晚,在扬州市江都区世纪花园东区西门,七八个流动餐饮摊子的灯亮起来了,隔几步就有一个小摊子,小车挨着小车,好不热闹!
“毕业时绝对想不到现在工作这么难找,更不会想到我们会来摆摊。”2月23日傍晚,在扬州市江都区世纪花园东区西门,七八个流动餐饮摊子的灯亮起来了,隔几步就有一个小摊子,小车挨着小车,好不热闹!
潘浩的小摊无疑是这地摊热中最亮眼的存在。
他在摊子的布局上用尽心思,
可爱的蜡笔小新的小招牌、
文案吸睛的网红布,
闪亮的小夜灯,
吸引了不少食客。
这几年,伴随新经济形态快速崛起,越来越多和潘浩一样的“95后”“00后”选择灵活就业,一边享受工作自由,一边坚持内心热爱,“铁饭碗”已不再是择业的唯一标准。
01
“来摆摊就是为了赚钱”
“小伙子,哪一个卖得最好?”“给我来一份火鸡面,加个煎蛋!”小新泡面主营品种丰富的手工汉堡和各类网红泡面。只见潘浩和他的搭档顾新宇手法娴熟,一个负责煎肉饼做汉堡,一个则迅速煮面,精准控制火候,不多时,一碗热气腾腾的泡面和鲜嫩多汁的手工汉堡便呈现在顾客面前。
2003年出生的潘浩,大学毕业没多久,去年11月中旬他开始尝试摆摊。“在很多年轻人的眼里,摆摊摆的是兴趣,是自由,是打破单调的工作生活,但我并不这么想。”潘浩说,摆摊是一种低成本创业小尝试,既能帮助他们摸清做生意的技巧,运气好的时候还能小赚一笔。他坦言:“来摆摊就是为了赚钱!”
“自己赚钱养活自己,自力更生的感觉很棒!”潘浩表示,大学毕业后找工作总碰壁,为了不“饿死”,他想到摆摊卖汉堡、泡面,入门快又好上手,出摊时间是下午6点到夜里12点,生意好的时候有两三百的纯利润。
像潘浩这样摆摊的年轻人有很多,尤其近一两年后备箱市集的兴起,吸引了许多年轻人加入摆摊潮流,但和传统印象中的“摆地摊”不同,这些年轻的摊主更善于营造氛围感,摆精致的地摊,并且善于利用小红书、抖音App等社交软件扩大自身影响力。
打开小红书App这个年轻人汇聚地,潘浩他们的账号带的都是“我的出摊日记”“记录地摊生活”“城市角落的烟火小摊”这类话题标签,让人一目了然。
摆摊,让一些原本生活在“两点一线”上的年轻人,多了一个生存的“拐点”。潘浩表示,他们对未来是有规划的,希望将来能到江都其他地方流动,争取多赚点钱,早日开一家属于他们的店。
02
“希望把爱跳舞的人都聚集起来”
1995年出生的吴新莹,带着对舞蹈的无限热爱,在江都创立了一支属于自己的青年舞蹈队——玖舞团。谈及创立初衷,她眼中闪烁着自信的光芒,满怀激情地说:“拥有一支属于自己的青年舞蹈队很酷,这不仅是一个梦想,更是一种文化的力量。我希望能把所有江都爱跳舞的人都聚集起来!”她介绍,玖舞团从最初的3人发展到现在的近30人,成员从“95后”逐渐扩展到“00后”,大家都是因为共同的舞蹈梦想而相聚,用青春的活力为玖舞团注入了无限的生机与活力。
看到如今这个又美又酷的团长,你绝对想不到她曾经是一名在校老师,她的转变让人刮目相看。“当初我毅然决然辞职创业,家里人都很反对,说我放着稳定的工作不要,很傻。但我坚信这样做值得。”她坚定地说,总有人要坚守这份对舞蹈的热爱,坚信江都可以拥有一个本土的舞蹈队伍。
除了玖舞团团长的身份,吴新莹还是一位热心公益的文化志愿者。她带领着玖舞团,积极参与扬州市第四届“绿杨人家”社区艺术节开幕式的公益演出,用舞蹈传递着社区的温暖与和谐;在“绿杨风”群众文艺新作评比中,他们凭借出色的表现多次荣获金奖,展现了江都青年的艺术风采;在四季村晚的舞台上,他们用《江都向未来》《春江花都》等作品,赢得了观众的阵阵掌声……吴新莹用自己的行动打破周边人的成见与不理解,成功诠释出当代年轻人对于自我灵活就业的勇敢探索和不懈追求。
如今,玖舞团发展更加多元化,为了更好地投入江都文化艺术事业,吴新莹在此基础上又创立了大莹子工作室。她和她的团队,用舞蹈诠释着青春的力量,用行动证明着当代年轻人的灵活就业,不仅是一种生存方式,更是一种生活态度。
未来越来越多的江都年轻人,
会用自己的才华和热情,
为江都的用工市场注入新鲜活力,
以新的就业方式挑战传统就业观念,
展现新时代青年价值。
来源:江都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