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Biotech打响“翻身战”

B站影视 2025-02-25 00:05 1

摘要:根据各公司发布的年度业绩预告和半年报,2024年实现盈利的Biotech可能有13家,相比2023年增加60%。其中,既有首次扭亏为盈的新选手如神州细胞、和誉医药、百利天恒等,也有持续盈利3年以上的老面孔如艾力斯、上海谊众、贝达药业等。

//

• 2024年实现盈利的Biotech可能比2023年增加60%;

• 大多数公司以销售产品为主要盈利点,且来自肿瘤领域的畅销药居多;

• 创新药陆续上市并快速放量,多家Biotech有望翻身上岸。

在经历中国创新药快速发展的第一个十年后,越来越多Biotech摸到了盈利的门槛。

根据各公司发布的年度业绩预告和半年报,2024年实现盈利的Biotech可能有13家,相比2023年增加60%。其中,既有首次扭亏为盈的新选手如神州细胞、和誉医药、百利天恒等,也有持续盈利3年以上的老面孔如艾力斯、上海谊众、贝达药业等。

鉴于大多数公司尚未发布2024年度报告,本次统计数据统一采用2024半年度报告。在本次统计的样本中,这些Biotech在首次实现盈利时平均成立时间大约13年(剔除了早年曾凭处方药和消费保健品实现盈利的和黄医药),百利天恒凭借与BMS的合作拿下营收和盈利的双榜首,而复宏汉霖则是产品收入最高的公司。

主流的盈利模式

从这些盈利Biotech的营收构成来看,以销售产品为主要盈利点的公司占多数,包括神州细胞、东曜药业、复宏汉霖、和黄医药、艾力斯、贝达药业和上海谊众。

其中,2024上半年产品收入最高的当属复宏汉霖,达到24.79亿元,包括首款商业化产品曲妥珠单抗(汉曲优)收入约14.06亿元,抗PD-1单抗斯鲁利单抗收入约6.77亿元,利妥昔单抗(汉利康)收入约2.27亿元。

不出意外的话,贝达药业、艾力斯和上海谊众这3家公司将持续盈利三年以上。与贝达药业拥有5款商业化产品不同,艾力斯和上海谊众目前的营收主要依赖单一产品,且管线青黄不接。

凭借与武田合作获得的3.12亿美元,和黄医药在连亏6年后于2023年再度盈利。2024年上半年,来自武田的合作收入只有3380万美元,但和黄旗下3款款抗肿瘤新药的市场销售却增长140%至2.43亿美元。加上在中国的处方药营销及分销业务,这家公司2024年上半年净收益为2580万美元。

而神州细胞和东曜药业则是首次实现扭亏为盈。前者13.05亿元营收均为销售产品所得,其上市产品包括重组凝血八因子(安佳因)和3款生物类似药。后者5.21亿元营收中产品销售收入占比高达76.91%,尤其核心产品贝伐珠单抗(朴欣汀)销量仍在持续攀升。

另一类盈利Biotech既有产品销售,也有授权合作,比如百利天恒、亚盛医药、基石药业。

在与BMS的合作中,百利天恒的EGFR/HER3双抗ADC为其赢得了8 亿美元的首付款。加上近2.2亿元的仿制药及中成药销售收入,该公司于2024年上半年首次实现盈利。

类似的还有亚盛医药。2024年中期业绩显示,该公司收入创新高达到8.24亿元,并首次实现扭亏为盈。报告期内,其首个上市品种奥雷巴替尼销售收入1.13亿元,其余主要来自与武田就奥雷巴替尼的授权合作带来的付款。

在基石药业的营收构成中,产品销售收入和授权费大约各占一半。不过其转亏为盈的主要原因是运营开支大幅减少和毛利增加。在总收入与2023年同期基本持平的情况下,基石的研发开支、行政开支和销售及市场推广开支在2024上半年合计减少约2.32亿元。

还有一类公司尚未有商业化产品,纯靠授权合作实现盈利,比如科伦博泰、和誉医药及和铂医药。

其中,科伦博泰约13.83亿元的营收中,99.65%来自许可及合作协议。自2022年以来,这家公司通过与默沙东多次达成合作获得了多笔可观的收入,其中,2024上半年的里程碑付款就有9000万美元(折合约6.56亿元)。

和誉医药扭亏为盈的实现则主要得益于与德国默克的合作。通过将其CSF-1R小分子抑制剂匹米替尼的大中华区权益授予后者,和誉于2024年2月收到7000万美元(约4.97亿元)首付款。

仅靠授权合作能否持续盈利?转型后的和铂医药给出了肯定的答案。

在推进创新药管线的同时,和铂通过全资子公司诺纳生物实现自我造血。后者在去年相继与Boostimmune、阿斯利康、Alaya.bio等签订合作协议。根据和铂2024上半年财报,其2370万美元的收入中,87.89%来自分子许可费,其余来自研究服务费和技术许可费。

肿瘤领域更易出爆款

从这些盈利Biotech的商业化产品来看,2024年上半年最畅销的药品当属艾力斯的第三代EGFR-TKI伏美替尼。这款肺癌靶向药曾在2023年收入19.72亿元,2024上半年更是同比增长118%至15.55亿元。

表现亮眼的还有复宏汉霖的汉曲优,这是中国首个中欧双批单抗药物,2023年年收入已超过27亿元。2024上半年,该药销售收入增长约13.5%至14.06亿元。报告期内,该产品已累计惠及超20万名中国乳腺癌和胃癌患者,同时还在持续拓展美国、加拿大、巴西等海外市场。

瞄准海外市场的还有和黄医药的呋喹替尼。根据其合作伙伴武田和礼来提供的数据,该药在美国和中国的市场销售额分别约1.31亿美元和6100万美元,折合人民币约13.92亿元。而呋喹替尼2023年11月才开始在美国上市,可见该药在美国市场可谓势如破竹。

此外,还有多款产品2024上半年销售收入超过1亿元,比如贝达药业的埃克替尼和恩沙替尼、上海谊众的紫杉醇聚合物胶束、亚盛医药的奥雷巴替尼、东曜药业的贝伐珠单抗等。

与上述畅销药均为抗肿瘤产品不同,神州细胞的第三代重组凝血八因子(安佳因)在罕见病领域杀出一条血路。这款产品在首个完整销售年度(2022年)即取得超10亿的销售收入,2023年增长至约17.8亿元。神州细胞在2024半年报中指出,其报告期内营业收入增加 61.45%,主要是安佳因销售收入继续稳定增长。

下一个上岸的会是谁?

毫无疑问,在出海热潮下,授权合作带来的收入已成为中国Biotech盈利的一大助力。但并非所有公司都像和铂医药一样能持续输出,大多数时候,这种盈利更像昙花一现。

比如荣昌生物和百奥泰,两家公司于2021年凭借产品授权合作首次实现盈利,之后又重回亏损状态。

类似的戏码也在康方生物上演。2023年,该公司靠授出PD-1/VEGF双抗依沃西的部分海外权益而获得约29亿元的首付款,贡献了64%以上的营收。到2024上半年,康方的许可费收入仅有8532万元,这也导致其总收入大幅缩水,报告期内由盈转亏2.49亿元。

另一边,康方的创新药收入却在2024上半年创历史新高,同比增长近24%至9.4亿元。其中,PD-1/CTLA-4双抗卡度尼利在仅有一个2/3线宫颈癌适应症的情况下实现半年收入7.1亿元。从康方目前产品管线来看,6个新药已在商业化销售,4个新药的6个适应症已申报上市,实现持续盈利可谓指日可待。

距离盈利就差临门一脚的,还有百济神州和再鼎医药。

在2025年JPM大会上,百济神州联合创始人兼CEO欧雷强曾表示,将在2025年实现全年经营利润为正。在2024上半年,该公司已实现营收近16.81亿美元,同比增长61.1%。其中,产品收入对营收的贡献率超过99%,尤其泽布替尼和替雷利珠单抗,全球销售额分别达约11.26亿美元和3.04亿美元。

无独有偶,再鼎医药也在2025年JPM大会上立志要在今年Q4实现现金盈利。受重症肌无力治疗产品艾加莫德α注射液的销售额增加所驱动,该公司2024上半年产品收入增加42%,达到1.87亿美元。抗癌药瑞派替尼和抗感染新药甲苯磺酸奥马环素的市场表现也很强劲,销售分别增长49%和120%。

此外,云顶新耀、信达生物、诺诚健华、泽璟制药等公司的药品销售收入也在高速增长,有的已实现商业化层面盈利。可以预测,随着在研产品陆续上市和快速放量,创新药收入正在推动更多中国Biotech步入盈利的正轨。

编辑 | 姚嘉

来源:研发客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