糖尿病越治越重?基因检测才知是“小众”糖尿病惹的祸

B站影视 2025-02-24 23:19 1

摘要:糖尿病,谁听了不皱眉?但凡年过四十,家里要是有个血糖高的长辈,餐桌上一准少不了苦瓜、燕麦、玉米须茶,甚至连白米饭都要换成黑米、糙米,仿佛一口精米细面就能把人送进医院。

糖尿病,谁听了不皱眉?但凡年过四十,家里要是有个血糖高的长辈,餐桌上一准少不了苦瓜、燕麦、玉米须茶,甚至连白米饭都要换成黑米、糙米,仿佛一口精米细面就能把人送进医院。

可最让人抓狂的,是有些人不管怎么控制饮食、调整生活方式,血糖就是降不下来,甚至越治越重,仿佛糖尿病是个无底洞,怎么填都填不满。

有些人可能会想:“医生给开的药不对吧?”“是不是胰岛素该上场了?”但你有没有想过,问题可能压根不在这些“常规”选项里,而是你手上的那副“基因牌”——你打错了!

很多人听到糖尿病,脑子里自动匹配出两种:1型糖尿病(胰岛素绝对缺乏)和2型糖尿病(胰岛素抵抗)。

大部分中老年人得的都是2型糖尿病,和生活方式、肥胖、遗传等因素密切相关。但如果按照2型糖尿病的套路去治,结果却是——降糖药吃了没啥用,甚至越吃越糟糕,你就该警觉了。

这里要搬出一个名字拗口但至关重要的概念:单基因糖尿病(Monogenic Diabetes)

这类糖尿病并不“随大流”,它不是因为肥胖、胰岛素抵抗导致的,而是基因突变惹的祸。

最常见的单基因糖尿病是MODY(成年起病型青年糖尿病,Maturity-Onset Diabetes of the Young),它的特点是:

· 家族里有“隐形”糖尿病患者——爷爷、爸爸、叔叔、兄弟,或者姑姑、姐姐,一个个血糖偏高,但没几个真把自己当糖尿病患者。

· 发病年龄偏早——很多人在二三十岁就查出血糖高,但不像1型糖尿病那样突然发病,也不像2型糖尿病那样伴随肥胖。

· 胰岛功能还不错,但降糖药效果很差——吃二甲双胍、磺脲类药物,效果不明显,甚至血糖忽高忽低,像坐过山车。

有些MODY类型甚至根本不需要吃降糖药,只要调整饮食就行,而有些MODY反而对某些特定类型的口服降糖药特别敏感,胰岛素反倒是个多余的累赘。

如果不做基因检测,很多MODY患者会被误诊为2型糖尿病,结果不但吃错药,还可能增加低血糖、并发症的风险

王先生,35岁,身材匀称,既不胖也不瘦,家族里好几代人都有血糖偏高的情况,但大家都没太当回事。

某天体检,他的空腹血糖竟然高达10mmol/L,医生立马给他贴上了“2型糖尿病”标签,开了二甲双胍,让他低碳饮食、加强运动。

可是,吃了药之后,王先生的血糖不仅没降,反而时高时低,甚至有时低血糖到头晕冒冷汗。医生一看,说是病情进展了,让他换成了胰岛素。结果用了胰岛素后,一天到晚低血糖,血糖波动更大

后来,他换了一家医院,医生发现他的病情和典型的2型糖尿病不一样,建议他做基因检测,结果发现——他其实是MODY2型糖尿病!

这类糖尿病根本不需要吃降糖药,也不需要胰岛素,只要稍微控制饮食就可以了。换句话说,之前的治疗完全是“南辕北辙”!

如果王先生没有及时查明真相,他可能会被一直当作2型糖尿病治疗,经历一堆不必要的药物副作用,甚至影响生活质量。

中医里没有“糖尿病”这个说法,但古人早就观察到“消渴”这种病症。

《黄帝内经》里提到:“消者,水浆不入;渴者,水浆不止。”意思是,人吃得多、喝得多、尿得多,但身体却像漏水的竹篮子,怎么补都不够

但中医讲究辨证,糖尿病也分不同类型,比如:

· 胃热炽盛型:吃得多、喝得多,但怎么吃都瘦,典型的“胃火旺盛”。

· 气阴两虚型:口干舌燥,消瘦乏力,动不动心悸、头晕。

· 肝肾阴虚型:经常夜尿多、口干、腰膝酸软,甚至视力下降。

如果用中医的思路来看MODY糖尿病,它更像是“脾肾不足”导致的代谢紊乱,而不是传统意义上的“痰湿”糖尿病(2型糖尿病通常被归为“痰湿阻滞”)。这意味着:

· MODY糖尿病不一定要用降糖药,而是要从“调脾健胃、滋养肾阴”的角度入手

· 过度节食、过度运动,反而可能伤了脾胃,让血糖更不稳定

1. 如果你不是标准的2型糖尿病患者(比如身材偏瘦、家族里很多人血糖高但没确诊糖尿病),请务必怀疑MODY的可能性。

2. 做基因检测! 这不是“高科技噱头”,而是能直接找到病因的关键一步。

3. 不要盲目吃降糖药! 如果吃了药血糖控制不好,甚至血糖忽高忽低,说明可能用错了药。

4. 换个思路,中西医结合调理! 如果确诊是MODY,除了调整饮食,还可以尝试中医调理,避免过度治疗。

糖尿病的治疗,最怕一件事——以讹传讹。很多人听说某种药有用,就一窝蜂地去吃,甚至自己加量减量,以为自己是“半个医生”。但如果你的糖尿病根本不是“主流”那一类,吃错药就是在坑自己。

基因检测不是噱头,它能让你少走十年弯路。别等到血糖波动得像过山车,才想起来“是不是哪里搞错了”。毕竟,身体不是试验田,别等到问题酿成大祸才后悔。

1. 中国糖尿病学会. 《中国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2020版)》

2. 许樟荣. 《中医内科学》, 人民卫生出版社.

声明:本文内容均是根据权威医学资料结合个人观点撰写的原创内容,意在科普健康知识请知悉;如有身体不适请咨询专业医生,喜欢的朋友可以关注一下,每天分享健康小知识,做您的线上专属医师。

来源:肿瘤科陈医师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