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佳佳:向阳而行,与光同行

B站影视 2025-02-24 19:47 2

摘要:获奖:西安外事学院“五好学生”,融媒体工作 “先进个人”,2023年陕西省大学生新媒体创意大赛省级二等奖,第十二届“挑战杯”陕汽集团陕西省大学生创业计划竞赛省级银奖,2024年“陕西省学联学生会工作先进个人”等

刘佳佳

学院:人文艺术学院

专业:网络与新媒体

班级:2103

任职:西安外事学院学生联合会主席团成员、班级组织委员

获奖:西安外事学院“五好学生”,融媒体工作 “先进个人”,2023年陕西省大学生新媒体创意大赛省级二等奖,第十二届“挑战杯”陕汽集团陕西省大学生创业计划竞赛省级银奖,2024年“陕西省学联学生会工作先进个人”等

专业与实践:脚踏实地,传递热爱

从专业学习开始,从点滴做起,过去的三年里,刘佳佳始终保持专业排名前三的成绩。进入大学,她依旧保持着高中形成的良好学习习惯,积极适应大学生活节奏。“兴趣才是最好的老师”,在她第一次上摄影课时,在拿起相机的那一刻,取景框里的画面让她找到了热爱。从风景到人物,她的镜头逐渐聚焦于不同的群体,她的笔尖也开始记录不同的故事。直到今天,她还记得陕西省汉阴县蒲溪镇这个地方,那是她人生中第一次举起相机拍摄纪录片的地方。

2022年暑假,刘佳佳和团队三位同学一同去到蒲溪镇。在那个偏远的乡村,她们遇到的困难和挑战远超她们的想象。当地浓重的陕北方言让她们在前期的调研中遭遇了巨大的障碍,为了了解炕炕馍的历史和制作工艺,她们四处寻访能够听懂普通话并愿意帮忙翻译的村民。除此之外,蒲溪镇地处山区,交通不便,她们需要徒步5公里才能到达拍摄现场,每一步都困难重重。然而,当她看到村里的爷爷依旧用传统的“烧煤”方法制作时,她明白了:“我们所记录的,不仅仅是一种美食,更是一种文化的传承,是来自黄土高原上几代人默默坚守的精神符号。”最终,她们拍摄的作品入围了首届陕西省大学生短视频大赛,并在陕西网进行转播,让更多人看到了一块小小炕炕馍背后的故事,她想——纪录片的意义就在于此,作为传媒人的使命也在于此。

此后,刘佳佳继续走访了汉中、安康、运城等地,拍摄了《一捏一世间》《惜乡记》《特殊方程式》等纪录片。每一个作品、每一次拍摄,都是她在努力去传递更多中国故事的机会。借此机会,她也站上了一个又一个舞台,获得大学生广告艺术节学院奖国家级优秀奖、陕西省大学生新媒体创意大赛省级二等奖、第十二届“挑战杯”陕汽集团陕西省大学生创业计划竞赛省级银奖等各类专业奖项。“这些荣誉是对我的肯定,更是我继续前行的动力。”刘佳佳分享道。

青春与责任:行稳致远,团学蜕变

除了专业上的学习与实践,刘佳佳也在校园工作与活动中不断努力提升自己的综合能力。从一名干事到部门负责人,再到校学生会主席团,她走过了团学工作的每一个台阶,完成了每一个新的蜕变。

刘佳佳曾参与策划西安外事学院第七次、第八次学生代表大会,组织学生活动及赛事共50余次。同时,她利用新媒体积极传递外事之声,在负责校学生会公众号与抖音账号运营期间,策划优质内容吸引了众多同学的关注和参与,累计浏览量突破10万次,累计20余次获得陕西学联微信公众号高校影响力月榜前十。在2024年,她获得了“陕西学联学生会先进工作个人”荣誉称号。

在共青团中央指导、全国学联主办、贵州省学联承办的全国高校学生会组织“我为同学做实事”项目交流展示活动中,刘佳佳负责的“阳光工程—我为同学做实事”项目,从全国1724所高校3581个项目中脱颖而出,与北京大学、中国传媒大学等名校同台竞技,最终杀出重围,获评全国优秀项目和全国“最受同学欢迎”项目。

志愿与成长:创新突破,传递温暖

2022年秋,刘佳佳带领她组建的一支全新的“阳光工程”义务助教团走进了高新三十三小学。他们结合校园文化和专业特色,吸纳了更多艺术类专业同学搭建实践基地,自主设计美育课程,开展古琴、围棋、书法等传统文化课程,通过实践去锻炼团队成员,实现了从“助教者”到“授课者”的突破,总计课时超过3万小时,共培养近2万名学生。

截止目前,刘佳佳已策划举办3次“阳光工程”讲课大赛,从中选拔出百余名授课志愿者,设计了40多门美育课程,通过线上授课模式,帮助汉中市安乐河镇中心小学实现线上云端美育。

同年,她作为领队组织全校志愿者投身到“返家乡”云支教活动,线上帮助来自全国各地的贫困县学生,通过一对一帮扶指导,实现了志愿服务与学生个人能力的双向成长。

过去三年里,刘佳佳积极参与各项公益志愿活动,志愿时长达300余小时。她是残特奥会志愿者,是西安马拉松志愿者,是疫情防控志愿者......在这些活动中她真正感受到了公益志愿的意义,未来她想要更多地投身于公益事业,让温暖的光不断传递。(通讯员/蒋丽璇)

来源:西安外事学院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