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掌声只给亚军:体育饭圈文化的狂欢与反思

B站影视 2025-02-24 19:24 1

摘要:2025年2月23日,深圳亚洲杯女单决赛落幕,王曼昱以4-0战胜孙颖莎夺冠。然而,颁奖仪式上的一幕却比比分更引人注目:当颁奖嘉宾未与冠军握手时,全场观众高呼亚军孙颖莎的名字。这一幕让人想起2024年巴黎奥运会男单决赛——樊振东夺冠后,部分粉丝因不满其击败“人气

亚洲杯颁奖礼的“魔幻”一幕

2025年2月23日,深圳亚洲杯女单决赛落幕,王曼昱以4-0战胜孙颖莎夺冠。然而,颁奖仪式上的一幕却比比分更引人注目:当颁奖嘉宾未与冠军握手时,全场观众高呼亚军孙颖莎的名字。这一幕让人想起2024年巴黎奥运会男单决赛——樊振东夺冠后,部分粉丝因不满其击败“人气选手”而集体离场,甚至发起网络声讨。

这种“冠军无人问,亚军得人心”的怪象,正折射出体育饭圈化的荒诞逻辑:竞技结果被情感偏好碾压,运动员的价值被流量重新定义。

饭圈入侵体育:从“造神”到“弑神”

饭圈文化的核心是“情感投射”与“身份认同”,但移植到体育领域后,却演变成极端行为:

选择性崇拜:孙颖莎因“00后天才少女”标签收获大量粉丝,其半决赛4-0击败陈幸同的新闻评论区,充斥着“莎莎可爱”“心疼同同”的饭圈式对话,而非技术分析。

舆论绑架竞技:樊振东曾公开批评饭圈文化,直言“比赛不是电视剧,不需要人设”。但粉丝仍以“CP炒作”“颜值打分”等方式解构运动员的专业性。

暴力性排斥:当王曼昱夺冠后,部分孙颖莎粉丝攻击其“抢走机会”,甚至翻出陈年训练视频质疑“让球阴谋”。

这种文化不仅扭曲竞技体育的本质,更让运动员陷入“成绩好是应该,输球即塌房”的舆论困境。

谁在助推这场狂欢?

饭圈文化的蔓延,是多方合力的结果:

1. 商业资本:品牌方偏爱“高流量选手”,孙颖莎代言数量远超多数冠军选手,其商业价值与比赛成绩逐渐脱钩。

2. 社交平台:短视频将比赛切割成“高光时刻”与“虐心片段”,算法推荐强化粉丝的信息茧房。例如孙颖莎与陈幸同的半决赛胶着回合被剪辑成“莎莎眼神杀”病毒传播,而技术细节无人深究。

3. 粉丝心理:年轻人通过支持运动员寻找情感寄托,将赛场胜负等同于“自家偶像”的荣辱,甚至出现“为莎莎庆生众筹买LED屏”的过度应援。

被吞噬的体育精神:从集体荣誉到个人狂欢

饭圈文化正在改写体育赛事的叙事逻辑:

团队协作被忽视:国乒“传帮带”传统在饭圈语境下变成“老将打压新人”。陈梦因曾击败孙颖莎,一度被骂上热搜“让出名额”。

竞技分析失声:王曼昱夺冠的技术优势(如反手变线、台内控制)鲜少被讨论,舆论焦点却是“孙颖莎是否身体不适”。

运动员的窒息困境:孙颖莎被迫关闭微博评论,樊振东发文呼吁“关注比赛本身”,陈梦则感叹:“我们首先是运动员,其次才是公众人物”。

怎么回归体育的本质

遏制饭圈化需多方协同:

赛事主办方:可借鉴国际乒联世界杯规则改革,强化“成绩至上”的选拔机制(如世乒赛冠军直通名额),减少人气干扰。

-运动员与协会:如国乒开设“反饭圈”普法课堂,明确拒绝非理性应援。

公众与媒体:央媒曾批评“CP文”“代拍”乱象,呼吁回归技术解说;自媒体则应避免标题党炒作“莎头CP”等话题。

赛场不是秀场,热爱无需“控评”

当观众为亚军呐喊时,我们或许该重温刘国梁的话:“乒乓球是竞技,更是国家荣誉。” 真正的体育精神,不在热搜的“爆”字标签里,而在每一板竭尽全力的扣杀中。

你如何看待“为亚军欢呼,冷落冠军”的现象?是真情流露还是饭圈失控?评论区等你观点→#王曼昱亚洲杯夺冠在你意料之中吗##王曼昱孙颖莎#

来源:是阿雪吖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