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万人“隐居”终南山,真是看破红尘?当地村民却直摇头:假的!

B站影视 2025-02-24 19:07 1

摘要:这篇帖子记录了作者张二冬,在终南山种花养草、写诗作画、喂鸡养狗的宁静生活,点燃了都市青年的归隐梦。

2014年,一篇名为《借山而居》的帖子,刷爆了朋友圈。

这篇帖子记录了作者张二冬,在终南山种花养草、写诗作画、喂鸡养狗的宁静生活,点燃了都市青年的归隐梦。

许多人被这种低成本、高质量的生活吸引,纷纷背着帐篷涌向秦岭,幻想在终南山的茅草屋里“看破红尘”。

据有关数据显示,截止到2018年,终南山记录在册的隐居人数高达5.5w,而在2013年,终南山的隐居者才5000多人,短短5年竟涨了10倍。

如今,十年过去了,这场“隐居热”最终变成了集体行为的狂欢。

那些曾高喊“逃离世俗”的年轻人,有人下山继续“当牛马”,有人靠隐居吃上了“网红饭”,还有人靠“隐居培训班”实现财富自由。

终南山像一面照妖镜,映照出人心和人性。

“他们看破红尘?假的!”,终南山的村民,摇着头笑。

终南山,通常指周至太白山到蓝田玉之间的秦岭北麓。而在薄雾笼罩下,连绵不绝的山脉尽显巍峨之势。

如此秀美的环境,自然孕育出终南山这块隐居圣地。

其中,毕业于西安美院的张二冬便是第一批慕名到访的“隐士”。

之所以会选择终南山,张二冬的理由令人咋舌。

这既不是年轻人追求诗与远方的故事,更不是因为热爱而双向奔赴。只是终南山离西安近,对张二冬来说十分便利。

当然,一年仅需200元的租金,也令囊中羞涩的张二冬格外心动。

2013年,跃跃欲试的张二冬正式开启了隐居生活。

尽管租住的不过是门窗破损的废弃房屋,还是让喜欢清净的张二冬甘之如饴。

在远离都市喧嚣和快节奏的生活后,张二冬终于拥有了梦寐以求的宁静和对生活的掌控感。

当然,每个来终南山隐居的人,都有着五花八门的理由。

有的是被城里朝九晚五的生活压得喘不过气来,分分钟想逃离工作内卷的压力。

还有纯属头脑一热,就带着强烈的好奇心和探索欲,跟风跑到终南山隐居的。

不过,也有经过深思熟虑后,依然选择隐居的人。

比如支支和小杰夫妻俩,在对“一眼就能望到头”的人生心生厌倦后,便不顾周围人的不解来到终南山。

隐居前,支支已经晋升为办公室主任,可单调的工作还是榨干了她仅存的活力,取而代之的是挥之不去的疲乏感。

“就像一个常年只跑一条路的老司机,早已看腻了周围风景,实在挤不出一丝热情。“回忆起裸辞,支支悻悻地说。

小杰更是如此,作为军区大院长大的孩子,他一出生,就被牢牢规划在既定的轨道上。

在当兵13年后,身为副处级干部的小杰感到十分迷茫,他甚至怀疑起了人生的意义。

于是,邂逅终南山的两人顿觉眼前一亮,之后便选择在山脚下扎根。

不过,理想很丰满,现实却很骨感。

在卸掉隐居的“诗意”滤镜后,终南山不为人知的B面才缓缓展露在众人面前。

首先,一些维持生活的基本技能是必不可少的。

比如终南山常年阴冷,入冬气温基本在零下10度,能生好火显得格外重要。

张二冬就曾吐槽过:“冬天起床的心情完全由炉子决定,假如伸手摸到炉火发烫,他一整天都会很开心。反之心情就会跌落谷底,和炉子一样冰冷。”

当然,冷还只是隐居生活中很小的一环。

此外,种地、打水以及背煤气罐的活也必须样样亲力亲为,毕竟生活离不开最基本的吃喝。

而且山间横行的蛇鼠也不容小觑,老鼠不仅会祸祸食物,满抽屉的老鼠屎也时常令人破防,更别提被毒蛇咬伤,在偏僻山间连及时送医都成了奢望。

其次,城里错综复杂的人际关系令人头大,可山里的人情世故却也只多不少。

初来乍到的张二冬就因此吃过亏。

曾经,张二冬不知不觉间就上了两位村民的黑名单,得知事情原委后却让人哭笑不得。

一位村民只是因为张二冬在公共场合没和他打招呼便心生不满,另一位则是张二冬在修缮房屋时没雇他帮忙便“怀恨在心”。

此后,张二冬哪怕在别人院子临时停车,也会拿点茶叶递给屋主,和别人搭讪还会默默递上一根烟。

除了生活技能和人际交往外,钱依然是隐居路上绕不开的“拦路虎”。

辞职后的支支和小杰彻底失去了经济来源,一穷二白的两人最窘迫时连青菜都吃不起,只能去地里采摘未成熟的菜,还因为食物中毒差点没挺过来。

不过,最难熬的还是身边亲人的不理解和质疑。

尽管张二冬口口声声跟父母讲他隐居生活的惬意,可父亲听后还是红了眼眶,觉得儿子明明过得苦不堪言,却强装镇定地骗他说过得很好。

支支和小杰更是成了被父母责问的对象。经常在短暂的寒暄后,父母直接切入正题,“我辛苦供你读书工作,为啥偏偏要跑到山里隐居?”

与此同时,两人也成了父母在饭桌上难以启齿的存在。面对事业飞黄腾达的堂哥堂姐,父母只能低下头,尽量避免提及子女的近况。

伴随着“终南山隐居热”风行,不仅拉高了人流量,山里的土坯房年租金也水涨船高。

房租从300元涨到10万元,甚至有村民在村口支起二维码收“隐居费”。

渐渐地,山里氛围开始发生变化。嗅到商机的村民趁机办起民宿,还有不少人来到这里,做起了直播蹭热度,更有甚者另辟蹊径捣鼓起了“隐士”培训班。

最终这场持续十年的“精神迁徙”,演变成荒诞的商业寓言。

曾经用来冥想的山洞成了网红打卡点,直播镜头里的“隐士”白天种菜晚上敷面膜,山脚下甚至开出了主打“禅意空间”的连锁咖啡馆。

而第一批隐士早已悄然转型成民宿老板或短视频博主,赚得盆满钵满。

当然,也有人是真来隐居的。

全网爆红后,张二冬的小院成了无数人的打卡地。为了摆脱喧嚣,张二冬选择搬到更僻静的山里。

在这里,二冬重拾了久违的宁静,并沉浸在慢生活中。他兴冲冲地采下鲜嫩到能掐出水的茄子,还在山坡上摘来葱和韭菜。在一顿忙碌后,香喷喷的茄汁面就被端上饭桌。

如今,读书,写作和种菜更是挤满了二冬的山居生活,让他感到格外充实。

不过,二冬偶尔也会进城约朋友吃饭、看电影,在山野和城市之间寻求一种动态平衡。

支支也靠读书和写作获得了内心的宁静,即便粉丝寥寥,支支仍每天坚持更新公众号,并在评论区和网友互动。

小杰在自学编程后开始接到越来越多的项目,虽然收入有限,却也能维持一日三餐的生活。

当陶渊明的“采菊东篱下”被解构成流量密码,终南山不再是避世乌托邦,而成了现代人焦虑的实体化投射。

我们究竟在逃离什么?又是否真的逃得掉?

许多人天真地认为,隐居是围炉煮茶的惬意,是坐看云卷云舒的悠然。

可真正体验过后才恍然大悟,原来山居生活并不如想象般美好。

其实,很多人都理解错了“隐居”的含义。

毕竟“小隐于野,大隐于市”,真正的隐居并不是逃避现实,以求斩断烦恼丝。

真正的隐士精神,从不在终南山,而在每个按下手机静音键的清晨。

来源:鬼谷子思维V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