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不少人的童年记忆里,都回荡着这样一首有趣的歌谣:“一斗穷、二斗富、三斗四斗卖豆腐......” 大人们口中,这指纹似乎藏着人生的密码,能决定一个人的穷富与性格。小时候,我们总会好奇地盯着自己的手指,细数着 “斗” 和 “簸箕”,满心期待能从这小小的纹路里窥
"在不少人的童年记忆里,都回荡着这样一首有趣的歌谣:“一斗穷、二斗富、三斗四斗卖豆腐......” 大人们口中,这指纹似乎藏着人生的密码,能决定一个人的穷富与性格。小时候,我们总会好奇地盯着自己的手指,细数着 “斗” 和 “簸箕”,满心期待能从这小小的纹路里窥见未来。
但长大后,我们渐渐明白,这种说法并没有科学依据。历史的长河中,诸多英雄豪杰用他们的辉煌成就打破了这个 “指纹决定命运” 的迷思。你看秦始皇,横扫六国,实现大一统,开创千秋伟业,可他的手指上未必有 “斗”;唐太宗李世民,开创贞观之治,让大唐盛世名扬四海,同样不依赖指纹定乾坤;还有一代女皇武则天,延续贞观遗风,在历史上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她的指纹也不是命运的主宰。更有那有着 10 个 “簸箕” 的康熙大帝,开启康乾盛世,让国家繁荣昌盛。可见,“斗” 与 “簸箕”,不过是指腹上普通的纹路,和人生的 “穷达” 并无关联。
指纹的奇妙形成与多样类型
虽说指纹不能决定命运,可它本身的形成过程却充满了奇妙。一般而言,“斗” 呈现出圆润的圆圈状,而 “簸箕” 则是条纹模样,它们不仅出现在手指上,脚趾头也有它们的身影。
英国科学家通过研究发现,胎儿指纹的形成深受遗传因素的影响。大约在孕期第 10 周,胎儿的指尖部位就发育出了球状鼓包,到第 19 周,指纹便基本成型。在子宫里,指纹就像胎儿探索世界的 “秘密武器”,帮助他们感知周围环境。
在皮肤发育时,柔软的皮下组织生长速度比坚硬的表皮快,这就像在表皮下面有一股力量向上顶,而长得慢的表皮为了减压,便向内收缩,逐渐弯曲变皱。随着皮下组织压力的起伏,表皮不断变化,久而久之,就形成了坑洼弯曲的脊纹或皱褶,也就是我们所说的指纹。
指纹并非一成不变,在人的成长过程中,它会不断变化,大约有 5% 的概率会受到环境影响,直到 14 岁左右才会完全定型。就像莱布尼茨说的 “世界上没有两片完全相同的叶子”,每个人的指纹都是独一无二的,出现完全相同指纹的概率极低,仅有 1/150 亿。
1967 年 9 月,根据皮下组织对指肚表皮顶压方向的不同,指纹被细致地分为 3 种类型:斗型纹、箕型纹和弧型纹(弓形)。有趣的是,不同人种的指纹类型分布也有所差异。黄种人的指纹中,斗型纹和箕型纹的出现概率高达 97%,弧型纹只占 2% - 3%;欧洲人则以箕型纹为主;美国人的指纹里,弧型纹较为常见。
指纹的实用价值
指纹在我们日常生活中,有着诸多实用之处。不知道你有没有注意到,有些人手心容易出汗,这时候指纹就发挥了类似汗腺的作用。同时,它表面的纹路还能增加摩擦力,让我们抓握物品更加稳定。想想看,要是没有指纹,拿东西是不是容易打滑?
随着科技的发展,指纹的实用性愈发凸显。现在的手机,很多都配备了 “指纹解锁” 功能,轻轻一按,手机瞬间解锁,方便又快捷。办身份证时,“指纹识别” 也是必不可少的环节,通过指纹来确认身份,精准又可靠。
其实,古代中国人早就发现了指纹的独一无二。除了用于身份鉴定,2100 多年前,我们的祖先就已经懂得利用指纹破案。在唐朝,贾公彦便提出了指纹识别的概念,这一创举被记载在罗伯特・海因德尔 1927 年出版的《指纹鉴定》中。《周礼》里提到的 “以质剂结信而止讼”,这里的 “质剂” 就是文书,按上手印就代表本人认可文书内容,这是最早将指纹用作识别个人身份的记录,指纹就如同古代的 “身份证”。
在影视剧中,我们经常能看到 “签字画押” 的场景,实际上就是按手印,把指纹当作认罪的凭证。过去很多地契、合同或诉状上,都能看到鲜红的指印。古人有时不仅按指纹,还会把整个掌心按上去,并且配备专门的人员来分辨指纹。宋代的《洗冤录》里,就有用指纹破案的记载。相比之下,西方对指纹的重视要晚得多。直到 1880 年,英国医生亨利・弗尔兹才在《自然杂志》中提出,可以利用犯罪分子留下的指纹进行身份鉴定。
不过,世界上也有一些人天生没有指纹,这主要是因为他们患有 “皮纹病”。比如孟加拉的阿普・萨克及其家族中的其他男性,由于没有指纹,他们只能通过扫描视网膜的方式来获取身份证明。
中科院揭示指纹的基因奥秘
指纹的奥秘远不止于此。我国科学院联合国内外十多家科研机构,展开了一项大规模的研究。他们以种群为区分点,精心选取了 5 个东亚人群和 3 个欧洲人群,以 23000 多个个体为样本,进行全基因组关联扫描与多群体荟萃分析,并将研究成果发表在国际顶级生物学期刊《细胞》上。
经过对百万个遗传位点的细致分析,科学家们有了惊人的发现:共识别出 43 个与人类指纹相关的遗传基因座,还揭开了指纹与肢体发育之间基因的关联性,以及不同表皮纹理与先天性疾病之间的关联,为我们展现了指纹内隐藏的健康密码。
其中,EVI1 基因对人体指纹基因的影响最为显著,它在胎儿肢体发育和肤纹形成过程中起着主导作用,对塑造四肢和手指指纹至关重要。中科院研究员汪思佳还通过多表型关联分析发现,指纹呈 “斗” 型多的人,小指相对较长;而斗越少的人,食指末端关节越长。
不仅如此,科研人员还发现了指纹与先天遗传病之间的联系。例如唐氏综合症患者,普遍具有断掌、足拇趾弓状球纹等肢体和表皮特征。基于此,研究人员建立了一个预测模型,期望应用到新生儿先天疾病的早期筛查中。这意味着,若能采集到初生婴儿的指纹,判断其是否患有先天性疾病的机率高达 98%,从而实现早发现、早干预。
随着人体表型研究的不断深入,除了指纹,单双眼皮、肤色深浅、耳朵形状等人体表皮特征都被纳入研究范畴,人们期待发现更多基因 - 表型 - 环境之间的关联机制,为疾病筛查、诊断乃至药物开发带来新的突破。或许在不久的将来,我们通过观察指纹就能识别疾病,节省大量时间和医疗资源,让医疗效率大幅提升。
【本内容为故事类医疗健康科普文章,文中除了健康科普内容所出现的任何人名、地名、事件均为艺术加工,并非有意冒犯或贬低任何个人、团体或组织。如有雷同,纯属巧合,请理性阅读。】"
来源:辽沈晚报阜新时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