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2025年,京东开出60k月薪急招“高级交互设计师”,岗位要求“挖掘用户痛点,推动完成产品体验提升与迭代”;Funplus招聘“游戏交互设计师”,岗位描述写着“对千万玩家级游戏的交互框架、流程和玩家体验进行规划”。
2025年,京东开出60k月薪急招“高级交互设计师”,岗位要求“挖掘用户痛点,推动完成产品体验提升与迭代”;Funplus招聘“游戏交互设计师”,岗位描述写着“对千万玩家级游戏的交互框架、流程和玩家体验进行规划”。
京东招聘 信息来源:BOSS直聘
Funplus招聘 信息来源:BOSS直聘
这不是个例。BOSS直聘数据显示,“用户体验设计”“行为研究工程师”“人机交互专家”等心理学+设计交叉岗位薪资同比暴涨40%,头部大厂甚至能开出50W+年薪。
阿里巴巴集团招聘 信息来源:BOSS直聘
企业之所以愿意为这类“懂用户、懂人性”的设计师买单,一部分行业真相是心理战已成产品核心竞争力。
传统设计逻辑中,“实用性”是衡量价值的核心标准。但身处物质过剩的时代,我们决定买一样东西的底层动力早已转向情感体验。
比如星巴克曾经很火的猫爪杯因为击中“萌系治愈+社交分享”的心理需求而溢价,再比如拼多多让人牙痒痒的“砍一刀”就是利用损失厌恶心理提升转化率,这背后都需要心理学与设计的耦合。
截自SU7|小米汽车
在流量红利见顶的当下,人性化设计对大厂来说不仅仅是锦上添花了,比如小米SU7讲究的好看、收纳、防晒,为小米汽车赢得了大量的女性用户。掌握行为分析的设计师让产品留存率提升,直接拉动商业转化,其自带成本优势的光环,让商业世界也愿意为了“懂人性”的设计师们重构定价。
另一方面,也是AI时代的情感刚需,当DeepSeek等AI能1秒生成100张海报时,我们作为“人”的价值就凸显了。
AI无法理解“深夜emo的用户需要怎样的视觉安慰”,也无法预判“Z世代对亚文化符号的偏好”,而懂心理的设计师能通过色彩、符号、交互细节唤醒一些微妙的情绪。比如康石石学生W同学结合VR与心理治疗,为自闭症儿童设计了一款疗愈游戏,并用色彩心理学调整虚拟游戏中的角色设计和场景设计,让自闭症儿童能更自在地接受心理治疗。
康石石学生W同学 获 伦敦大学学院 Digital Media:Production MA offer
这就是人类设计师的价值。也正如《设计师要懂心理学》所言:“设计不是解决问题,而是让人愿意主动参与问题。”
未来十年,心理洞察力=设计竞争力,市场对“心理学+设计”复合型人才的需求已呈爆发态势,比如“悦己经济”、“疗愈经济”,而在未来只会催生出更细分的情感赛道,这时候只有能读懂用户未言之情、未觉之需的设计师,才是超级个体。
康石石学生W同学 拿到24QS心理学专排16的伦敦大学国王学院 心理学本科 offer
帝国理工的行为科学设计硕士,它是英国G5院校中首个将行为科学与设计工程深度结合的跨学科项目,课程由心理学家和设计师联合开发。
图源:imperial.ac.uk
课程最大的亮点就是将行为科学与设计思维紧密结合。行为科学帮助同学们理解用户的思维、行为和决策方式,而设计方法则在实际产品开发过程中,提升同学们解决问题的能力、激发创造力并增强沟通效果。核心模块包括设计心理学、跨学科研究方法、可持续设计策略等。
卡耐基梅隆大学的一年制跨学科项目教育技术与应用学习科学硕士(METALS),则聚焦“学习体验设计”,由卡梅的人机交互研究所和心理学系联合授课。核心课程包括HCII和心理学的基础知识,以及认知科学、统计学、计算机科学、教育和设计。
图源:hcii.cmu.edu
2023与2024届METALS硕士毕业生的就业情况还挺不错的,就业率达到91%,也都受雇于苹果、微软、培生、霍顿・米夫林・哈考特、卡内基梅隆大学、安永这类知名企业和机构。
图源:hcii.cmu.edu
艺术设计院校方面,比较有代表性的是伦艺的时尚应用心理学硕士,看似小众,却暗藏玄机——它是世界上第一个将心理学用于时尚领域的硕士课程,受英国心理学会 (BPS) 认证。
图源:arts.ac.uk
康石石学生Z同学 获 伦艺 LCF 时尚应用心理学 MSc offer
暂且抛开这个项目在时尚专业方面的研究,单说其心理学课程,0基础的艺术生也不用担心。学校会循序渐进地让同学们先了解心理学的基本研究方法和研究工具,再逐步培养同学们研究文献,学习个性与个体差异课程,了解用户作为时尚消费者和生产者的行为、现象等。
康石石学生T同学 获 皇家艺术学院 MRes 皇家艺术学院 Jewellery and Metal offer
如果同学们对“心理学+设计”感兴趣,除了上文提到的卡梅、帝国理工、伦艺,同学们还可以打开思路,专业选择往用户体验设计、人机交互方向拓展。
用户体验设计、人机交互的课程内容同样涉及设计×心理学×计算机科学高度交叉融合,而且开设这个方向的海外院校还挺多的,如UCL的人机交互、MIT的用户体验设计与研究、伦艺的用户体验设计、萨凡纳艺术设计学院的用户体验设计、新国立的整合设计等,这些院校可以提供给同学们优秀的师资、更先进的教学资源、研究课题、实践项目等,能去这些院校进修“心理学+设计”交叉学科再好不过。
热乎乎的25fall offer+1 康石石学生S同学 成功申请 伦艺 LCC User Experience Design MA
作为艺术设计生,想要将心理学与设计结合,看似需要跨越学科壁垒,但通过系统化的准备,完全可以在交叉领域中找到突破点。
康石石学生 G同学 获 伦敦大学学院 人机交互 MSc offer
同学们可以先从构建底层认知开始,课余时间通过阅读补充一些心理学理论,比如《设计心理学》《情感化设计》等入门书,还可以关注高校的公开课,比如清华大学《交互设计中的认知心理学》等。
对于我们设计的同学来说,可以在学习大佬们的作品集项目时,通过拆解用户体验地图,去还原用户行为背后的心理动因。也可以关注IXDC、UXPA等行业会议,关注腾讯CDC、阿里UED等大厂用户体验实验室的实习机会。
图源:cdc.tencent.com
有一定知识储备后,在实战输出时也可以多积累一些跨学科项目。比如康石石学生D同学做的塔罗牌AR艺术疗愈设计,通过AR让用户通过沉浸在塔罗牌的图像和情境中,帮助用户转移负面情绪的注意力,将心理问题替代到多种场景中去解决。
康石石学生D同学 获 伦敦艺术大学 虚拟现实 MA 香港城市大学 创意媒体 MFA offer
还有Z同学针对“嗅觉”问题人群的艺术疗愈项目,比如患者想去咖啡店,可以利用这个疗愈系统,看到地图上所有气味的色彩可视化示意,帮助患者在做恢复训练时,也能有一些心理上的疗愈。
康石石学生Z同学 获 香港理工大学 智能系统设计 MDes、 金匠 User Experience Engineering MSc offer
这些同学也是在做项目的过程中,一步步梳理了设计思维,拓宽了思路,熟悉了调研方法,跟着H·ART老师学会了如何分析用户心理和痛点,然后放开膀子去探索更多从自己手中诞生的设计。
心理学与设计的结合并非空中楼阁,正如北师大钱婧教授所言:“在现状上开出花来”——从一个小功能点的优化开始,用设计理解心理需求,终会在这个交叉领域找到自己的位置。
如果你想进一步了解如何有针对性的完成“心理学+设计”或其它设计跨界作品集,以及关于其他艺术留学、保研、就业等相关问题,欢迎联系我。
来源:康石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