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1961年他出生在一个知识分子家庭,从小就对声音、对表达有种特别的热爱。
5万人自发前来送别,只为再看他最后一眼。
他就是被誉为央视“第一国脸”的男人罗京。
1961年他出生在一个知识分子家庭,从小就对声音、对表达有种特别的热爱。
小时候的他,可能会趴在收音机前模仿播音员,也可能对着镜子练习发音,谁知道呢?后来,他顺理成章考上了北京广播学院,也就是现在的中国传媒大学,学的是播音系。
1983年一毕业,他就进了央视,开始主持《新闻联播》。
对于很多人来说,这个节目就是罗京的代名词,他的脸和声音,成了几代人生活里的一部分。
说到他的职业生涯,真是满满的亮点。
1991年,《新闻联播》从录播改成直播,罗京和李瑞英是第一批站上直播台的人。
那会儿直播可不像现在这么常见,压力有多大可想而知,但他俩硬是撑下来了,表现得滴水不漏。
后来,1997年,他连续工作30多个小时,直播***的逝世和悼念活动,还主持了香港回归的总直播,最夸张的一次连轴转了72小时。
1999年,他又和邢质斌搭档解说新中国成立五十周年庆典,还报道了澳门回归。
2003年,他被评为全国十佳岗位能手,第一次登上春晚舞台。
2008年,他当了北京奥运会的火炬手,可惜那年8月31日,他最后一次主持《新闻联播》。
这些经历听着就让人觉得,他简直是个铁人,对工作有种近乎疯狂的热爱。
荣誉方面,罗京也没少拿。
从2004到2008年,他连续五年被评为央视最佳播音主持人,和赵忠祥、宋世雄齐名,被称为“播音三巨头”。
2009年他去世后,还被追授了“播音主持界终身成就奖”“中国德艺双馨电视艺术工作者”和“金话筒”奖。
这些奖项,不光是对他专业的认可,更是对他人品的肯定。
但罗京不只是个工作机器,他身上还有种特别的温暖。
播音时,他的声音沉稳又亲切,像个老朋友在跟你聊天。
他的普通话标准得让人挑不出毛病,可又不会觉得冷冰冰。
他对自己要求特别高,录新闻时,一个字发音不准,一个标点停顿没到位,他都能再来十几遍,直到满意为止。
有时候,同事都下班了,他还在录音棚里磨稿子,简直是个完美主义者。
可生活中,他完全是另一面——温柔的丈夫,慈爱的爸爸。
他特别会照顾人,跟谁都和和气气的。
听说他生病住院那会儿,还不忘给妻子刘继红发短信,说些贴心的话。
这样的反差,真挺打动人的。
2009年,罗京因为淋巴癌去世了,才48岁。
消息传出来,整个国家都震动了。
5万人跑去送别他,场面让人鼻酸。
为什么大家这么舍不得他?一方面,他的声音太熟悉了,每天晚上7点,《新闻联播》一开场,那句“观众朋友们晚上好”就像个准点报时的老朋友。
几十年下来,他的存在成了很多人生活里的定海神针,他一走,就好像带走了一段时光。
另一方面,他的离开也让同行特别难受。
康辉说他是自己的榜样,王宁录悼词时哭得话都说不全。
在大家眼里,罗京不仅是业务大牛,更是个值得信赖的人。
罗京留下的,不只是那张脸和那个声音。
他对工作的态度,认真到有点轴的那股劲儿,特别能激励人。
他播过的新闻,见证了国家从艰难岁月走到繁荣的日子,他的职业生涯就像一本活生生的历史书。
他还特别会做人,不管是对观众还是对同事,都带着一股暖意。
这种敬业和善良,成了后来新闻人的标杆。
大家提起他,总是会说:这才是干这行的样子。
说到这儿,我挺感慨的。
罗京走了十几年,可他留下的东西一点没褪色。
他的故事告诉我,干一行就得用心干,不管多累多难,都得拼尽全力。
同时,他也提醒我,生活里别忘了对身边人好一点,哪怕是简简单单的问候,都能让人记一辈子。
他是“国脸”,但更是个有血有肉的人。
他的离去是个遗憾,可他的精神还在,陪着我们往前走。
来源:剧说有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