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日常生活中,口腔健康常常被人们提及,却又容易在不经意间被忽视。许多人都经历过看牙的经历,无论是补牙、洗牙还是拔牙,内心总会涌起一丝紧张。然而,谁能想到,一次看似普通的智齿拔除手术,竟会引发一系列令人意想不到的状况。今天,让我们走进 36 岁的张女士的真实就医
在日常生活中,口腔健康常常被人们提及,却又容易在不经意间被忽视。许多人都经历过看牙的经历,无论是补牙、洗牙还是拔牙,内心总会涌起一丝紧张。然而,谁能想到,一次看似普通的智齿拔除手术,竟会引发一系列令人意想不到的状况。今天,让我们走进 36 岁的张女士的真实就医故事,这一经历足以让每个人都对口腔健康问题多一份警醒。
智齿,学名第三磨牙,大多数人会在 16 至 25 岁期间迎来它们的萌出。在传统观念里,智齿的生长被赋予了象征智慧到来的美好寓意。然而,对于一部分人而言,智齿的出现非但没有带来智慧的启迪,反而成为了无尽烦恼的源头,张女士便是其中一位。
36 岁的张女士,对健康的重视程度远超常人。在她的日常生活里,健康始终占据着重要位置,而口腔健康更是她关注的重点。每天清晨、中午和晚上,她都会一丝不苟地刷牙,饭后也会及时用清水漱口,力求保持口腔的清洁与卫生,希望拥有一口健康洁白的牙齿和清新宜人的口气。
然而,命运似乎总爱开玩笑。尽管张女士在口腔卫生维护上投入了诸多精力,智齿的生长却并不受她的掌控。仿佛一场悄然展开的无声战争,张女士在努力守护口腔健康的同时,智齿却在牙龈之下悄然酝酿着 “破坏计划”。
那是一个再平常不过的用餐时刻,张女士正享受着美食,突然,后槽牙处传来一阵剧痛,疼得她差点将口中的食物喷了出来。她下意识地用手捂住脸颊,那股疼痛犹如一把尖锐的利器,一下又一下地刺痛着牙龈,泪水在眼眶中打转。她满心疑惑,自己每日都认真刷牙,为何还会遭遇牙疼的困扰?“怎么会这么疼呢?我每天早中晚都按时刷牙,怎么牙齿还会发炎?算了,先吃点药看看吧。” 张女士一边喃喃自语,一边起身前往附近的药店。
很快,张女士购置了一堆消炎药回到家中。她满心期待着药物能够迅速发挥作用,缓解牙疼的折磨。然而,一连服用了数日,疼痛不但没有减轻,反而愈发剧烈。这下,张女士坐不住了,她担心继续拖延会导致牙齿问题愈发严重,于是下定决心前往医院就诊。
抵达医院后,医生为张女士进行了全面细致的检查。先是拍摄 X 光片,而后又仔细查看她的口腔状况。经过一番检查,医生告知她,是智齿在生长过程中出现了错位,这才引发了钻心的疼痛。张女士听闻,心中虽有些失落,但也急切地希望解决问题。她与医生深入沟通治疗方案,最终决定拔除这颗 “惹祸” 的智齿。
不久之后,张女士的拔牙手术如期进行。手术当天,她躺在治疗椅上,内心既紧张又期待。医生首先为她注射了麻药,片刻之后,张女士便感觉半边脸变得麻酥酥的,失去了知觉。随后,医生熟练地拿起工具,在专业操作下,那颗折磨张女士许久的智齿顺利被拔除。
手术结束,准备离开医院时,医生关切地叮嘱张女士:“现在您的疼痛感相对较轻,等麻药效果消退后,痛感会有所增强,这是正常现象,您不必过于担心。如果后续出现其他问题,一定要随时来就诊。” 张女士点头示意,心想只要能摆脱牙疼的折磨,疼上几天也能忍受。
起初的两天,一切正如医生所料,张女士感受到了明显的疼痛,牙龈处仿佛有一团小火苗在持续燃烧。此外,她还隐隐约约闻到一股异味,不过她觉得刚拔完牙,有点味道实属正常,便没有过多在意,继续按照医生的嘱咐安心休养。
然而,到了第三天,情况发生了变化。嘴里的恶臭愈发浓烈,就像有一堆腐烂的物质在口腔中发酵,那股气味令人作呕。张女士急忙跑去刷牙,一遍又一遍,可刷完之后,恶臭依旧丝毫未减。她心里开始有些发慌,但仍安慰自己,或许明天情况就会好转。
但到了第四天,情况变得更加糟糕。恶臭持续加剧,整个口腔都被那股恶心的味道笼罩,连张女士自己都难以忍受。不仅如此,她的面部也开始疼痛起来,仿佛有无数根细针在同时扎刺,耳朵也嗡嗡作响,出现了耳鸣的症状。这下,张女士彻底慌了神,一刻也不敢耽搁,急忙打车前往医院。
医生听完张女士的描述,脸色瞬间变得凝重起来,连声道:“坏了,坏了,得赶紧治疗,走,跟我去检查。” 张女士心里一紧,忐忑地跟着医生走进了检查室。
检查结果很快就出来了,张女士患上了 “干槽症”,这是一种由拔牙引发的严重并发症。医生之所以如此紧张,是因为干槽症绝非普通的病症。
“干槽症” 这一概念最早于 1986 年被提出。简单来讲,拔牙后,牙槽窝变得干燥,无法有效保护伤口,致使伤口长时间暴露在细菌环境中,难以愈合。
干槽症带来的疼痛极为特殊,不仅伤口处疼痛难忍,就连拔牙一侧的耳朵、太阳穴也会受到牵连,疼得人坐立难安。而且,这种疼痛并非普通的止痛药能够缓解,即便服用了药物,疼痛依旧钻心。
医生们对干槽症如此警惕,仅仅是因为疼痛难以缓解吗?当然不是。除了疼痛难忍之外,干槽症后期的治疗也会给患者带来极大的痛苦。一旦患上干槽症,常规治疗方法便不再适用,需要采用特定的治疗手段,比如向牙槽内填充药物,清理其中的脏东西。这些治疗过程不仅耗时,而且患者在治疗期间需要一直忍受疼痛的折磨,身心俱疲。
医生们本着为患者负责的态度,为患者拔除智齿,本意是帮助患者减轻痛苦,却不希望因干槽症而让患者承受更多的折磨。因此,一旦发现患者拔牙后口腔出现恶臭,医生都会格外警惕,高度重视。
既然干槽症如此可怕,那么我们该如何及时判断拔牙后的疼痛究竟是正常反应,还是患上了干槽症,需要立即就医呢?
拔牙毕竟是将牙齿从口腔中硬生生地拔出,无论医生的技术多么精湛,疼痛都是难以避免的。所以,如果拔牙后的前两天感到疼痛,先不要慌张,可自行多观察。要是牙疼一直未愈,但只是局部疼痛,也不必急于就医,按照医生开具的药方,服用一些止痛药即可。
那么,什么时候必须去看医生呢?重点来了,如果牙疼持续不消失,还出现了耳朵痛、太阳穴痛的症状,那就一定要尽快前往医院,此时,极有可能是干槽症找上门来了。
干槽症一旦发作,患者便要遭受巨大的痛苦。因此,最好的办法是提前预防,避免它的发生。那么,该如何预防呢?
首先,一定要听从医生的建议,严格按照医嘱行事。医生具备专业的医疗知识,遵循他们的指导,能大大降低干槽症的发生几率。
倘若医生的叮嘱不够详尽,自己也一定要牢记以下注意事项:
拔牙后,切勿因为觉得口腔有异味就急于刷牙,也不要用舌头去舔舐伤口。这样做会影响保护牙骨的血凝块的形成,极易引发干槽症。
如果拔牙后感觉不适,可以适当服用一些维生素,有助于加快伤口愈合;也可以服用抗生素,预防感染。
进食时,千万不要用拔牙的那一侧咀嚼食物,否则食物残渣掉进伤口里,容易滋生细菌。
拔牙后,绝对不能抽烟、酗酒,这些刺激性的行为都可能增加干槽症的发病几率,或者使病情恶化。
身体状况不佳时,不要轻易去拔牙。身体抵抗力较弱时,干槽症更容易乘虚而入。
在张女士的经历中,我们看到了口腔健康问题的复杂性和重要性。每一个看似平常的就医选择,背后都可能隐藏着意想不到的风险。希望大家都能从她的故事中汲取经验,更加重视口腔健康,在面对看牙等问题时,多一份谨慎,少一份疏忽。
来源:绥眼看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