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再拿这些瓶子装东西了,患癌再后悔就晚了

B站影视 2024-11-28 15:26 2

摘要:大家都知道,老一辈儿的人们勤俭节约,喝完的矿泉水瓶、饮料瓶或罐头瓶等,都会选择清洗干净二次利用,用来存放调料或者米面粮油等。

大家都知道,老一辈儿的人们勤俭节约,喝完的矿泉水瓶、饮料瓶或罐头瓶等,都会选择清洗干净二次利用,用来存放调料或者米面粮油等。

不过,这种行为看起来是环保节约,但长期使用塑料瓶来装食物,可能存在不少健康隐患,一定要提高警惕!

01

塑料的七大分级,你都了解了吗?

塑料制品在生活中十分常见,平时留心观察塑料制品会发现上面有一个小三角符号的标志,将塑料分为1-7不等。不同的数字代表了不同塑料的材质和用途,每个等级的塑料都有其适用范围。

1号塑料:PET(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

这种塑料常用来制作矿泉水瓶、桶装水瓶、饮料瓶等,最高的耐热温度是65度,耐冷最低是零下20度,这种材质加热很容易变形,甚至溶出有害物质,循环利用超十个月后还可能会释放致癌物。

2号塑料:HDPE(高密度聚乙烯)

高密度聚乙烯多用来制作药瓶、酸奶瓶、沐浴产品、口香糖瓶等,这些瓶子如果清洁不到位二次利用的话,可能会滋生细菌。

3号塑料:PVC(聚氯乙烯)

聚氯乙烯多见于塑料袋、雨衣、水管、建筑材料等中,这种材质的塑料制品一旦遇高温很容易析出有害物质,摄入人体可能会增加致癌风险,建议平常不要用标注03的塑料袋来装煎饼果子、油条、豆腐脑等食物。

4号塑料:LDPE(低密度聚乙烯)

我们厨房常用到的保鲜膜就是用低密度聚乙烯制作而成的,这种材质耐热性不强,可能会产生人体不能分解的塑料制剂,摄入人体会增加致癌风险,平常加热食物要记得将保鲜膜取掉。

5号塑料:PP(聚丙烯)

聚丙烯多见于果汁饮料瓶、微波炉餐盒、豆浆瓶、优酪乳瓶等中,耐热温度最高可达130度,可以在微波炉中加热,清洁后可重复使用。

6号塑料:PS(聚苯乙烯)

我们日常常见的自助式托盘、碗装泡面盒、发泡快餐盒等都是由聚苯乙烯制作而成的,耐热抗寒,但不能用来盛装强酸、强碱的物质,不然可能会析出致癌物聚苯乙烯,增加健康风险。

7号塑料:OTHER(聚酯、聚酰胺、聚碳酸酯等)

奶瓶、水杯、矿泉水桶等都是用7号塑料制成的,使用时要按照说明来使用,以确保安全可靠性。

02

你为什么塑料瓶不建议重复用,

有何危害?

我们常见的矿泉水瓶、饮料瓶、一次性包装等多是PET材质的,这类材质无味、轻便,而且化学性质稳定,密封性也好,一般正常使用是不会危害人体健康的。但如果重复使用或者储存的环境不适合,那就可能产生危害。

PET材质的塑料瓶使用过程中可能会析出有害金属催化剂锑,这种物质有生物毒性,会通过消化道、皮肤等途径进入人体,长期慢性摄入在体内蓄积,可能会进一步损害人体重要的组织和器官,甚至造成不可逆的损伤;

另外,塑料瓶使用不当还可能会析出邻苯二甲酸酯等塑化剂,从而影响人体内分泌,增加患癌风险等。

尤其是重复使用过程中,装了不合适的东西或者是在不合适的条件下储存,都可能会有危害。

1、随意盛放其他东西

用喝完的饮料瓶、矿泉水瓶等盛放醋、酒等调料,容易改变酸碱环境,可能会导致有毒物质的迁移量变多,从而增加健康隐患。

2、不耐高温

很多人喜欢把矿泉水瓶、饮料瓶子用来装食用油,然后放在高温的炉灶旁边,其实很危险,因为PET材质不耐高温,不建议用来盛放70度以上的饮料和食物,以免发生变形或迁出有害物质。

3、会老化

矿泉水、饮料等都有保质期,瓶子本身也有保质期,PET材质使用时间久了是可能发生老化的,一旦老化,其中的有害物质迁移量就会增加。

03

塑料杯、玻璃杯、陶瓷杯...

哪种喝水更安全?

每个人都要喝水,因此水杯就变得不可或缺,水杯不但能盛放水,还可能会影响健康,那到底选择什么材质的水杯更安全呢?

1、塑料杯

塑料杯不耐高温,不建议用来盛装热水,以免释放出有害物质,而且一旦清洁不到位很可能滋生细菌,因此要勤清洗、勤更换。

2、陶瓷杯

陶瓷杯建议最好选择内壁无色、无彩釉的,这种材质的杯子不但耐高温,而且保温效果好,很适合用来喝茶、喝热水。而市面上好看的那些彩色陶瓷杯,遇高温或酸、碱饮料,可能会析出重金属,不利于健康。

3、搪瓷杯

搪瓷杯在以往比较常见,其实是金属杯外面加了层涂层,一旦表面涂层脱落,要小心里面的金属生锈或与其他液体发生反应。

4、玻璃杯

玻璃杯可以说是安全性比较高的喝水杯子了,其主要成分是硅酸盐,很稳定,易清洗,使用时不用担心滋生细菌,日常使用可以选择耐热性强的高硼硅玻璃。

5、不锈钢杯

日常的保温杯一般都是不锈钢的,而且多是食品级不锈钢的,不用担心金属析出,但相对比较重,而且不能放到微波炉里加热。

相信不少居家小能手们会选择塑料瓶等的二次利用,不过要注意避免盛放一些酸性、碱性强的液体,还要避免使用时间过长,以免增加健康风险。

来源:巨野融媒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