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大玉泉校门口,陪伴师生60多年的“老朋友”去哪儿了?

B站影视 2025-02-10 03:23 3

摘要:自2021年以来,位于浙大玉泉校区东大门的这棵雪松生长状态显著下降。尽管采取了多种复壮措施,但根据新叶生长、针叶密度和根系扩展等指标,以及专家们的多次论证,最终确认其已进入不可逆的老化衰败阶段。

在浙大路与玉古路交叉路口,正对浙江大学玉泉校区校门口,有一颗雪松扎根在这里,被浙大师生亲切称为“报告树”“BG树”。

自2021年以来,位于浙大玉泉校区东大门的这棵雪松生长状态显著下降。尽管采取了多种复壮措施,但根据新叶生长、针叶密度和根系扩展等指标,以及专家们的多次论证,最终确认其已进入不可逆的老化衰败阶段。

为了保障校园绿化的持续性与美观,浙江大学于2023年1月19日发布了《关于玉泉校区东大门雪松更新的公告》,并于1月23日晚间完成了同树种的更换工作。

然而,许多人心中依然充满疑问:这棵雪松究竟来自何处?为什么它被称为“报告树”?为何选择移栽它?更换之后,它的去向又是哪里?

今天,浙江大学官方微信通过讲述背后的故事,为大家解答这些问题。

更换后的雪松树(2025年1月)

“报告树”为何非换不可?

雪松在适宜的环境和气候条件下通常能有较长的寿命,但这棵“报告树”却面临着特殊的挑战。

浙大绿化管理相关人员指出,首先,雪松原本种植在一个空间狭小的花坛中,限制了其根系的生长。其次,随着玉古路和浙大路建设过程中标高的不断抬升,玉泉校区东大门广场的标高也随之提高,导致雪松的根系逐渐被埋深,造成了根部呼吸不畅,减弱了对温度变化的适应性。此外,雪松下方的土壤长期遭受踩踏,导致土壤板结,根部受损。

雪松更偏爱温凉湿润的气候,而杭州的夏季高温和强烈阳光直射对其生长构成了不利影响。尽管在日常的养护管理中并未发现明显的病虫害或缺水等问题,近年来持续的极端高温天气,加上四周沥青和混凝土地面辐射的热量,给这棵已经枝叶稀疏的雪松带来了较大压力。

扩大地面养护(2022年6月)

既然雪松的习性相较于香樟等本地树种,对东大门广场的立地条件适应性稍弱,为何更新后的树种仍选择雪松?

相关管理人员表示, 主要是为了保留师生校友对母校的美好记忆,同时兼顾校园大门口景观风格的连续性和辨识度,避免因树种更换而产生视觉突兀感。

此外,为防止类似问题再次出现,学校还对花坛进行了扩建,本次种植时抬高了雪松的种植高度,并在后期加强花坛围护等措施,防止人员踩踏。

已经陪伴浙大师生六十余年的老“报告树”,目前已经移植至邵科馆西南方向的山坡处。后续将重点做好浇水等水分管理工作,同时结合对根部进行杀菌和生根等养护措施,并加强日常观察。

80年代新校门建设留下一棵树

1952年,浙江大学决定择址建设新校舍,最终选定了位于杭州近郊的玉泉校区。这片区域,背靠老和山,周围是玉泉、黄龙洞和西湖,交通便利,环境安静宜人,成为了当时省里规划中的文教区。

然而,那时的玉泉校区并非如今的模样。这里仍是农田,四周是稻田,校区内没有一条像样的道路。浙江大学的师生们一边建设校园,一边上课。大课常常在草棚中进行,而小课则把宿舍之间的墙拆掉,连成临时的小教室。那时,校门口是一个小山坡,浙大路尚未修建,学校师生通常只能从边门出入,日常的通行也非常不便。

杭州市城市总体规划方案示意图(1956年)

图自《张友良日记选编——1956年城市规划工作实录》

1981年,浙江大学对玉泉校区的校门进行了重新设计,计划在校园入口的中轴线上,建设一个更加高大、开阔的主门。那时,校门前原本有一排树木,中间并没有设立门道。

时任浙江大学党委副书记的张浚生在回忆中写道,学校原本打算将这排雪松全部移除。根据杭州的相关规定,移树必须确保存活。但是其中有一棵树异常庞大,难以移动。一位机械系的同志提出,如果给他三百块钱,他可以铺设铁轨,成功将这棵树移植过来。学校对这个提议表示同意。

然而,这棵雪松距离校门有一段距离,且位置相对居中。张浚生去校门口查看后,认为这棵树留在那里并不会影响整体设计,从中式建筑美学的角度来看,它还能充当校门的“屏风”。于是,他向时任党委书记刘丹建议,不要移除这棵树。刘丹非常关心树木的保护,张浚生每天下班后陪他去看树,经过一周的观察和讨论,最终决定不移树,从而保留了这棵雪松。

浙大85周年校庆,建设完毕的校门与保留的雪松(1982年)

张浚生说,离开浙大后,只要有空我还经常回来看一看。每次回来,我都要特别看一看玉泉门口那棵雪松。

一棵在校门口无意留下的雪松, 从此扎根在浙大玉泉校区的中轴线上,扎根在一代代浙大师生心中,成为了求学时光的专属回忆。

1990年代,浙大校门与雪松树

2000年代,浙大校门与雪松树

2006年,浙大校门与雪松树

口口相传的“报告”“BG”

起源于师生的日常生活

为什么叫“报告树”“BG树”?

1998年1月,浙大88飘渺水云间BBS站建设开放;2002年12月,浙大CC98论坛创建。

千禧年前后,校园BBS(网络论坛)开始风靡全国,逐渐成为大学生活的一部分,BG(Board Gather,版聚)的网络用语随之兴起。

而“报告”与“BG”缩写相同,版聚前未必见过面的“网友”见面,又需要确定集合地点。

于是,在校门显著位置的这棵树,就成了师生校友标志性的会合点。“BG”也引申出了报告后“请客吃饭”的意思。

机械工程学院机制893班毕业校友赵永红说:“毕业那年,我们班还在这棵树下拍摄了合照。 当时,班上的男生特别邀请并成功说动了路甬祥校长来和大家一起拍毕业照。所以我们的毕业照,有两个版本,令人难忘。”

赵永红所在的班级还有个特别的名字——边疆班,班上32位同学来自祖国大江南北:北至哈尔滨,南至海南,西至新疆,离杭州最近的同学则来自河南。他们多才多艺,特别团结,感情深厚。

赵永红说:“我们班女生,当时不论是一起出游还是联谊聚餐,都会相约在这棵树下。 可以说,这棵树一直伴随了我们整个求学时光。

之前有浙大学生在接受媒体“同学眼中的浙大”采访时,对这棵雪松念念不忘。“去过很多大学校园,感觉还是我们浙大最漂亮。树最多,花最靓。”

来源:江南水乡生活见闻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