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这周最大的热点恐怕就是《哪吒之魔童闹海》的锐不可当,如同一个顶级跨栏运动员那样,在短短三天内,票房连续跨过60、70和80亿大关,正向着百亿疾驰而去。我自己私下也和不少朋友交流,大家为同一句台词激动万分,乃至潸然泪下:
大家好,我是江宇舟,本文由腾讯新闻独家发布。
这周最大的热点恐怕就是《哪吒之魔童闹海》的锐不可当,如同一个顶级跨栏运动员那样,在短短三天内,票房连续跨过60、70和80亿大关,正向着百亿疾驰而去。我自己私下也和不少朋友交流,大家为同一句台词激动万分,乃至潸然泪下:
“若前方无路,我便踏出一条路! 若天地不容,我就扭转这乾坤!”而当哪吒如此铿锵的时刻,酷炫的画面背景是一场史无前例的洪流对战,国产动画这一次开出了全地球的先河——洪流之中,是人类动画片中第一次出现高达2亿个角色的共同打斗,切分出每一个分块,我们都能看到里面的人物在做着符合自身物种属性的打斗动作。
哪吒的匠心无处不在,这一幕2亿角色的洪流对战,后期团队就抠了一年半。再前面的陈塘关打戏,一分钟的画面足足做了一年。几秒钟李靖和八爪鱼对打,为了展现李靖一把剑能对付八爪鱼的八只手上兵器,来回做了半年,饺子还用物理原理向团队演示李靖如何招架。
就这样,我们从形而上的情感世界,与形而下的技术领域,同时感受到“国产”这个词能带给我们这样的震撼。
而这种震撼不仅仅是出品方可可豆带给我们的,他的背后是上百家国内动漫和特效公司的联合托举,那些制作过《流浪地球》《熊出没》《白蛇》《长安三万里》……的团队、实现了电影工业化所必需的系列IP的团队,在这一刻云集于此,共同托举起了这三头六臂的翻江倒海卷巨澜。
而在戏中,最后正是鼎中这亿万生灵合力冲破了桎梏,影片内外就这样又一次形成了“人戏合一”。
今天玉渊谭天的两张海报看得我久久不能平静。中华民族几千年绵延的一大要义就是:“众人拾柴火焰高”。这句话我们从孩提时就耳熟能详,《哪吒2》在人戏合一中,让这句话走出了教科书,走进了内心,走出了我们每个人脉搏都能触摸到的激荡。
在这样的故事里,“集中力量办大事”,不仅仅来自上传下达的命令,多少人凭着一腔情怀、凭着半生信念、凭着同样的追求与爱好、靠着同一个理想聚拢起来,迸发出如此惊人的力量,创造了一个惊人的奇迹,也实现了前所未有的经济效益。
《哪吒2》不仅用剧情为我们讲述了一段喝天吼月的传奇,也在戏外为我们展现了一段时代澎湃的潮流故事。这样的故事,难道不足够的真实?足够的实诚?足够的鼓舞却也足够的接地气么?
猫眼全球影史排行榜也改成了人民币计价,来为此助兴。这里埋一个小伏笔,后面还有重要的情节会提到。
而放眼《哪吒》之外的世界,给我们中国人的惊喜还一浪接着一浪。我这个账号也仿佛成了这段岁月年轮里的一个小环,以远超我正常更新频率的进度,记录着这一连串欢乐的井喷。
2025年到现在不过刚刚过去了40天,但我相信对很多朋友来说,已是足够目不暇接。就在咱这个腾讯新闻号上,在今年即将拉开序幕的时刻,我们在《【新型飞机亮相】“我不知道这是什么飞机,只知道给它的伴飞是J20”》共同分享着国产军工重大突破的喜悦。
随即小红书大对账《无需怀疑!小红书“大对账运动”不是三分钟热度,一切才刚刚开始》《小红书“对账”热火朝天,突然发现伪军战斗力远超皇军》《美国网友涌进小红书的背后,是我们都能感同身受的酸痛》,我们在家长里短中增强了对他人的理解与对自己的自信。
忽然之间,deepseek又横空出世,我们用意想不到的性价比实现了弯道超车,让这个传统的新春佳节披上了一层全民AI的喜庆。我也做梦都想不到这么快我就能在AI里找到文学的知音,那一句每个人阅读《楚辞》都是为了“寻找两千年眼泪中属于自己的那一滴”,让我忍不住提笔与伙伴们分享什么叫做“我们中国人自己的AI”与deepseek聊了几天,没想到被自家大模型整出了眼泪。
再然后就是贸易战,随即更新了两篇《关税大战来了,请大家系好安全带》《特朗普各个击破?中国的破阵才刚开始!》,而我们的沉着应对,向着全世界宣告着一个新时代正在悄然来临。
甚至连一贯阴阳怪气的外媒,这时候都响起了一片唱多之声,都在肯定着中国的突破:
当然,左边德银这个大家姑妄听之。对于股市我前面也写到过的,能量是守恒的,对面是吹泡机,这边是跪族群,美股的泡沫钢印有多坚挺,大A的地下室蹦迪就有多持续,这会比什么技术突破、产业升级、内外双循环良性可持续……都要慢得多,导致金融会是强敌三根霸权支柱里最晚倒掉的一根。于是乎我的炒股就成了“休眠式操盘”,看准哪个中军票,一年也许就动那么两三下。。。
BBC已经在说,闷声不响间,中国制造2025已经完成了86%了。这个话题,我倒是比号称“跑得比谁都快”的他们,又早了半年留意到:《2025还没到,中国制造2025却闷声翻篇了》。
看到BBC的报道,结合2024年底的数据,又有了如下的新发现:
在新旧动能转化、贸易战打压、科技封锁收紧、新冠疫情大流行等这种艰难险阻的挑战下,我们不仅守住了独立自主的底线,还大大拓宽了实体经济发展的空间。
最新进展就是:有些指标完成得偏快,导致近年来还主动上调了目标。
还记得唱衰者说什么“2025熄火了”,其实真相是不说不代表不做,有一位我们敬爱的老同志早就说过了:闷声大发财~
哎呀,这句话一晃都二十多年了,真的好想他,好想他那略带俏皮口音说“求真务实、与时俱进”的样子。
老同志当年批某些人“跑得比谁都快,写出来的东西却……”也已经二十多年了,唱衰党不知不觉成了反指,每次黑什么,最后总能回旋镖打回到自己。
正如某位比老同志还要老的老人家写的:不须放屁,试看天地翻覆!
从规模总量上看,我们早已是当之无愧的世界制造业第一大国和世界工厂,制造业增加值连续14年位居全球首位,占全球比重的30%,直接双边交易的进出口总额就能占到全世界的12.4%,对世界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平均在30%左右 ,超过G7国家的总和。
粗粗对比一下G7和我国按美元计价的GDP,就能感受到这种变化。当然,也能从中看出美元镰刀有多狠,小弟们哪怕贵为G7,在此淫威之下都只能被迫原地踏步。我相信下一个十年,围绕“美元计价”也会发生天翻地覆的变化。上文中猫眼票房计价规则的修改,只是风起于青萍之末中的絮中之末。
而比起总量的进步,质量的提升更为值得关注。
我们已经跨出了多少亿双袜子才能换一家飞机的“货海战术”岁月,创新真的带动了起来,实现“以新提质”。全国从事战略性新兴产业活动的规上企业比重已经超过了20%,产业数字化规模达到43.84万亿元,占GDP比重已突破三分之一。2023年中国高端制造业出口值达到10.65万亿元,占全年出口交货值比例72.84%。自2020年以来,高端制造业出海贡献度连续四年保持在70%以上,且不断创下历史新高。全要素生产率2022-2023年,一年就涨了22%,而德国同期减少了10.7%,日本减少了12.8%。
也正因此,戏剧性地出现了下面这张图,这是联合国世界知识产权组织(WIPO)公布的全球百大科技集群榜,工业革命以来,人类历史上第一次出现了“科创东移”现象。
从2017年开始,短短八年时间,这百大科技集群中,进入榜单的欧洲(不含俄罗斯)科技集群由35个减少到27个,美国由同期的30个减少到20个,中国内地由4个增长到26个(含港台共计28个)。在前20大集群中,2017年,美欧中分别有7个、6个和3个;2024年则变为6个、1个和8个。
在头部科创中心的“封神榜”上,中国历史性地超越了美欧国家的集群总和。
正如电影最后哪吒与敖丙协力对战大BOSS的震撼一样,如今中国科创已和西方列强有来有回。创新领域的排名、研发强度与效率都在持续提升,从学科学术到终端工业品领域正在赶超世界领先水平领先幅度,甚至在基础设施、知识和产权等领域已经实现反超,转折点已经来临。
自然指数对美、中、德、英日五国自2015-2021年的科研贡献份额变化和领先学科分布图。早在三年前,中国已经在化学和物理科学上取得领先。图片来源:Nature Index, Big 5 science nations,2022-3。
这样的变化也已经传导到了生产和出口,根据联合国工业发展组织所提供的数据,已经实现工业化的高收入国家,其制造业增加值在1990年占全球份额高达74%,到2000年仍有72%,却在本世纪加速收缩,到2022年仅有49%。在制造业出口中的份额由2000年的75%收缩至2022年的56%,预计再过几年,发达国家的份额同样将跌破50%。工业革命以来西方主导高新技术产业及其出口的局面,正在被持续动摇。
这些数据和图表都来自联合国,我真担心他再继续发表这类“动摇军心”的话,特朗普退群和拖欠经费的尺度还会更大。
对于咱来说,如此密集的集群如同车厢都被安装了动力,驱动中国这台高铁的飞速前行。近年来,“超大规模经济体”这个概念不断见诸官媒,其实对于整个地球,这都是一个新鲜事。
不得不说,澳大利亚人和日本人对这事儿的敏感程度,可比吹嘘他们的公知要高得多,马上给咱拉广告了。
一个拥有着十亿级的人口,已经形成了4亿人的中等消费群体的经济体,他的生产门类齐全、政治地位自主,在工业化进程中追赶着信息化和智能化,会发生什么样的事情?
这道题超出了帝国主义列强的认知,也是人类历史上的第一次。经济学会讲“规模效应”,在超大基数所形成的复杂勾稽关系驱动下,也许1+1就大于10,再+1就大于100了,于是有了这么一张图。
技术从研发到应用,产品从自用到出口,成果转化不仅走入千家万户,而且飞越五洲四洋。以这样的体量达到这样的效果,从东方国家的角度来说,这是实实在在的世界进入近现代以来的头一回。
面对此情此景,唱衰者只能说:需求满足到头了,下面都是过剩了。
可等等!你们说拉动内需时候可不是这样子的!
更何况,在外贸持续扩大的情况下,我们的外贸依存度却还在下降中,就以近来在外贸行业关注度颇高的汽车制造为例,不仅外贸依存度仅有4.3%。直到2023年,出口占比也仅为17.3%,其中新能源汽车才不过是18.2%。
更何况,全球还有那么多南方国家呢,他们的内需到底是够了还是要继续扩大呢?丁仲礼同志问得好啊:发展中国家是不是人?凭什么只有发达国家可以牛排汽车大豪斯。
这里面有多少文章可作?为什么国家要讲双循环驱动?
正像我之前文里打过的比方:
这种技术与市场的结合如同是一棵巨大的榕树,广阔场景的千条万枝、翠绿成荫之下,是一条条粗壮的树根,对应着不断茁壮发育的生产制造组织、管理运营架构、标准化操作流程、质量控制体系、商务运营模式、技术标准推广、全球资源与信息采集……最终会有高度敏捷的供应链贯穿其中,并不断激发出基础设施建设与更新迭代的需要,随着看得见的“铁水公空”路网延伸与看不见的电波数据交错,则是从生产到消费各环节日益结成紧密的整体。产能饱和?这才哪到哪儿啊!
就说一个汽车出海,Marklines给咱算的命就有这样的增量,而且从现在的发展情况来看,增速可能还会更大。图片来源:国泰君安。
总之,在经济规模与科创技术层面生机勃勃的结合下,将会在生产和消费两个市场、国内和境外两种循环上,激发出多么广阔的前景?这些前景又将激发起生产力怎样的奔腾?这都将会是开天辟地以来所未有的。
这个70年前才开始大规模工业化的国家,如今的制造业已经突破了全球份额的1/3,并且超过了其他9大工业国制造业产出总和 。并且还在向着更大、更快、更新继续发展,继续勇立在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时代潮头。
所以为什么说是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我们现在看到的井喷,其实只是“厚积薄发”里的“薄发”。
当然,咱不是没有问题,不说外部某些国家会为了维护霸权的各种挣扎捣乱,咱自己内部的结构调整也还没有完成。上一阶段我们采取高杠杆、高周转、重资产模式驱动发展,在房价、负债、行业挤占上带来的负面影响依旧存在,出清的痛感还在折磨着包括我在内的许多人,国家的资产定价机制依然存在隐患,系列风险的概率依然若隐若现。
这就更需要我们去扩大战果、勇攀高峰,将我们技术与产能的优势进一步转化,实现包括产品、科技、资本、运营、物流、规则制定全方位的引领,用内外双循环的互动发展带动产业升级,以产业升级促进双循环的发展,实现驱动与带动之间的良性循环。
所以宣传上一直讲的以改革促开放、以开放促改革并非是一句绕口令,而实实在在有基础、待提高、能落实的治本之策,我们中国人不仅有雄心、有动力也有条件能将这件事情办到,也能带着全世界一起做加法去实现,最终找到一条摆脱旧模式剥削的康庄大道。
正如《哪吒》最后那震撼人心的场景,成为了新时代无比生动的动画隐喻:待我烈焰归来,正是点亮世界!
最近很忙,但再晚也想在今天赶出这篇心得,不仅是因为《哪吒》观影后的心潮久久不能平静,也是因为就在明天,我们反制美国新一轮贸易战的关税就要落地。
现在我已经掌握了一些材料,也深深地体会到国家反制措施制定的精准和有力,因为事态还在发展,有些精彩的篇章,我还想再做一些时间的沉淀。只说一句:特朗普八年前没有拿到的,他现在也休想拿到。
一次次打压,有了上文这一件件破茧。一次次碰壁,正在加速着我们时代转折点的到来。
2035,距今还有十年,且看未来这三千多天,一定会因为中国,变得坚强又精彩!
来源:本间芽衣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