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江市第一次高考模拟考试历史试题反思

B站影视 2025-02-08 19:04 3

摘要:特点:科举考试较为频繁;考生来源具有广泛性;考试方法具有较大灵活性;注重实际能力的考察。(6 分)

我这里只对主观题进行反思。

(1)小题

答:

1】考试频繁;

2】国家重视;

3】举荐与考试结合;

4】考试与考察结合;

5】具有开放性。

参考答案

(1)特点:科举考试较为频繁;考生来源具有广泛性;考试方法具有较大灵活性;注重实际能力的考察。(6 分)

反思:

1】审题。“根据材料一”即抄材料;“特点”必须简明扼要,使用程度词等;6分,至少3个要点,为了避免一个要点作废,所以要答4点。

2】答题角度和方式。一句话一句话概括;整体材料概括;材料出处概括,宗旨是务必选拔真正的人才(此点可以加入答案要点)。

3】答案。第四点“注重实际能力的考察”材料里面没有,实际能力是指处理政务的能力,而不是读书做学问的能力,命题者理解有误。我觉得我的概括“3】举荐与考试结合;4】考试与考察结合”更好。

(2)小题

答:

1】政治上。有利于扩大统治基础,加强中央集权;有利于社会阶层流动,促进社会公平;有利于选拔和培养人才;有利于抑制势家大族对科举的操控。有利于科举制的完善。

2】文化上。有利于教育的普及和文化的发展。

3】社会生活上。门第观念淡化,社会更开放更具有活力。

教材相关内容

参考答案

(2)影响:扩大了统治基础,加强中央集权;有利于社会阶层流动,促进社会公平;有利于选拔和培养人才;有利于抑制势家大族对科举的操控。(6 分)

反思:

1】审题。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教材没有专门讲宋朝的科举政策,所以,只能根据材料得出结论。“政策”的“影响”,不是纯粹谈影响。6分,至少3个要点,也就是答4点。

2】答题角度和方式。“政策”只能用“有利于”来分析;主要从政治方面来分析,也有文化和社会生活的影响。

3】答案。除了答政治影响,延伸影响是有利于教育和文化的发展,社会生活方面没有答。

18题

(1)题

答:

A努力——

1】坚持独立自主;

2】建立统一战线政府;

】军队合法化;

4】开辟敌后战场,扩大抗日队伍,建立根据地;

5】争取国民政府的支持。

(以上出自材料)

6】国共谈判;

7】提交合作宣言;

8】参加抗日会议;

9】配合正面战场作战。

参考答案

(1)努力:建立共产党领导的抗日民主政权和统一战线政府;保持陕甘宁边区与国民政府的密切关系,共同抗战;开辟敌后战场,建立抗日根据地。(6分)

意义:维护了共产党在抗战中的独立性和一定的合法地位;促使中共成为主要抗日力量,发挥中流砥柱的作用;巩固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为抗战胜利作出重要贡献。(4 分)

B意义——

1】(对中共意义)维护了共产党在抗战中的独立性和一定的合法地位;促使中共成为主要抗日力量,发挥中流砥柱的作用。

2】(对抗战意义)巩固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为抗战胜利作出重要贡献。

3】(对以后意义)为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奠定基础。

反思:

1】审题。根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概括“努力”,所学知识有国共谈判、提交合作宣言、参加国民党组织的救国会议、配合正面战场作战等;意义必须根据“努力”来分析。10分,两问,存在分数分配问题,究竟是“努力”6分,还是“意义”6分?不好判断,所以,各答4个要点为好。

2】答题角度和方式。“努力”材料要点加教材要点;意义从对中共意义、对抗战意义、对以后意义等角度来分析。

3】参考答案。“努力”没有教材要点;“意义”没有对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的意义。

(2)题

答:

1】中国话语权内涵丰富,包括政治话语、经济话语、学术文化话语,以人民至上为宗旨;

2】中国话语权有利于人民群众的政治认同和情感认同,有利于形成中华民族的合力;

3】中国话语权体现了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增强了民族自信;

4】中国话语为世界贡献了智慧、提供了方案,有利于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构建;

5】中国话语权强起来的基础是日益强大的综合国力。

参考答案

(2)认识:中国话语权“强”起来是建立在日益强大的综合国力的基础上;中国话语权内涵丰富,包括国家治理体系与全球治理体系等;中国话语权增强体现了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中国话语为世界贡献了智慧、提供了方案。(4 分)

反思:

1】审题。依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材料二就可以概括四个要点,所学知识主要是大大的思想。“认识”与启示类题目有相似之处。4分,需要答3个要点。

2】角度和方式。材料二第一句讲中国话语的内涵和外延,包括政治话语、经济话语、学术文化话语;第二句讲对世界的意义;第三句讲话语的基础。可以用大大的话来作答。

3】参考答案。核心点应该是增强了民族自信心,答案有所欠缺;答案没有运用材料的内涵。

(1)题

答:

1】整体持续发展(平稳增长)。数据显示,整个非洲GDP2014-2019年都高于2.2%。

2】各区域发展不平衡(差异明显)。东非、北非发展速度快些,南非最慢。

3】发展速度不高。东非2015年最高也只有6.5%。

4】起伏较大。如中非2015年3.1,次年即下降到0.1。

参考答案

(1)状况:非洲经济整体呈现平稳增长态势;非洲各区域经济发展速度呈现不平衡性,东非和北非发展速度较快;非洲各区域经济发展水平差异明显。(6 分)

反思:

1】审题。结合所学知识,教材没有讲,所以,只能根据材料得出结论;6分,至少3个要点。

2】答题角度和方式。第一行整体角度,可以得出正反结论两个要点;第二行或者三、四、五、六行数据,可以得出起伏较大的结论;第一列或者第二、三、四、五、六列,可以得出发展不均衡的结论;方法是横向概括、纵向概括、整体概括。此类题,应该先说结论,再举数据说明。

3】参考答案。答案的第一点、第三点只有结论,没有数据说明;第二点、第三点是一个意思,可以合并。那么,答案就至少缺一个要点。总的来说,答案没有做到史论结合。

(2)题

答:

1】政治上。坚持适合本国国情的发展道路;建立坚强的领导集体,保障民主与法治,维护社会稳定;坚持改革创新;

2】经济上。建立适合国情的经济体系;发展高新技术产业;致力于提高人民生活水平;

3】文化上。挖掘民族文化,树立民族自信;

4】外交上。加强发展中国家之间的团结与合作,跟随金砖国家组织的引领;打破旧的国际政治经济秩序,致力于建立公正、合理的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

参考答案

(2)发展:坚持适合本国国情的发展道路;保障民主与法治,维护社会稳定;坚持改革创新,致力于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加强发展中国家之间的团结与合作,发挥金砖国家组织的引领作用;打破旧的国际政治经济秩序,致力于建立公正、合理的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8 分)

反思:

1】审题。“谈谈”类似于“启示”,立足于中国的经验来谈。8分,至少四个角度。

2】答题角度和方式。一般思考的角度是政治、经济、文化、外交四个,政治要点特别多。

3】参考答案。答案只有政治和外交角度,缺乏经济和文化角度,而政治最为关键的一点是“党的领导”,移植到发展中国家就是“强有力的领导集体”。

20题

1】论题来源。题目有“中西文化交流”可用作主语,加“促进”作谓语,加“双方发展”作宾语。

2】论述。

第一段解释论题。中国与西方的文化交流,既促进了中国的发展,也促进了西方的进步。

第二段论述论题一个角度。新航路开辟后,西方传教士利玛窦等来到中国,传播基督教的同时,也带来天文学、数学、水利技术、地图技术等,与徐光启等士大夫合作翻译了《几何原本》等西方科技书籍。这种西学东渐触动了中国传统文化,注入西方近代因素。

第三段论述论题另一个角度。中国的四大发明传入西方,推动了文艺复兴、新航路开辟和宗教改革;利玛窦等传教士介绍中国制度和文化,翻译儒家经典,成为启蒙思想的理论来源之一。这种东学西渐推动了西方的社会转型。

第四段运用唯物史观和时尚观点总结。总之,文明互鉴能够推动双方发展,有利于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建立与发展。

参考答案

论题:近代中西文明的交往和碰撞促进各自文明不断发展。(2 分)

阐述:

“西学东渐”,为古老中国文明注入了近代因素。随着新航路开辟,西方国家启动近代文明曙光,以利玛窦为代表的西方传教士来华传教,同时带来西方科技、文化等。传播方式以传教士和一些中国士大夫对西方科学著作进行翻译为主,在天文学、数学和地图学等方面影响较大,对中国传统思想文化有所触动。(4 分)

“东学西渐”,为西方文明实现社会转型做出重大贡献。中国四大发明传入西方,对近代西方的科技发展和近代化进程产生深远影响,例如,指南针为新航路开辟提供了客观条件;中国儒家思想为欧洲启蒙运动提供了充足的养分,加速了社会转型;近代西方把握中国科举制的根本内涵——面向全社会和择优录取,逐步建立了西方的文官制度。(4 分)

结论:中西文明相互借鉴和相互吸收,共同推动世界文明不断发展。(2分)

反思

1】审题。“拟定论题”“阐述”即传统论述题,12分的分配,论题2分,论述8分,结论2分。论述8分,需要史论结合,至少从两个角度论述,举出一到两个史实,然后评论。

2】答题思路和方式。这是论述题,需要表述成文,而一篇文章至少三段,如果解释论题一段,第一个角度一段,第二个角度一段,总结一段,需要分四段写作。第二段第三段的写法,列举史实2分,进行评论2分。总结需要上升到规律、本质的高度,否则2分拿不到。

3】参考答案。没有解释论题,总结也没有上升到本质高度。

我的做法是,学生考完之后,迅速把答案讲一遍,不准学生做笔记,然后重新做一遍,每小题后面留大空准备反思。学生第二次做完之后,我讲一个小题,如何反思。反思从审题、答题思路和方式、参考答案是否可以增加要点三个大的角度进行,审题是关键,必须从题目条件、核心词、分数三个小角度反思,落实下来是答题思路答题方式。学生需要三到四次,有的学生需要五次,才能完全弄清试题。只有这样,一套题才能真正起到练习作用。

作业不是越多越好,而是越精越好。

来源:热情的金桔A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