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伴随着中国改革开放和经济社会的迅速发展,大众对文化演出艺术的需求与日俱增,中国文娱产业迅猛发展,也涌现出众多的优秀代表人物,北京迷笛音乐学校校长、迷笛音乐节创始人张帆正是其中一个典型。
本报记者 吴清 北京报道
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伴随着中国改革开放和经济社会的迅速发展,大众对文化演出艺术的需求与日俱增,中国文娱产业迅猛发展,也涌现出众多的优秀代表人物,北京迷笛音乐学校校长、迷笛音乐节创始人张帆正是其中一个典型。
张帆于1993年创办的北京迷笛音乐学校是中国第一所教授爵士乐、摇滚乐的现代音乐学校,迷笛学校如今是中国最优秀的现代音乐学校之一。建校30余年来为中国的现代音乐产业输送了大量人才,迷笛学校毕业生遍布演出、教育、制作、传媒等与音乐相关的各个行业,很多人已经是这些行业里的领军人物。
而2000年横空出世的迷笛音乐节,是中国第一个也是目前中国最大的(现场票房人数)露天摇滚音乐节。此前,中国没有举办过户外音乐节,时至2024年,迷笛音乐节在全国各地共举办了23年45届。迷笛音乐节在中国对摇滚音乐、民谣音乐、说唱音乐、电子音乐的宣传推广与产业发展发挥了有力的推动作用,并推动中国各地大量露天音乐节的诞生和发展。迷笛音乐节被誉为中国的伍德斯托克和年轻人的节日。
青年兴则国家兴,国家兴则文化兴。在《中国经营报》创刊40周年之际,本报记者专访了张帆。
音乐节缘起迷笛
《中国经营报》:作为北京迷笛音乐学校校长,你创办了中国最大的音乐节之一,已经持续举办了20多年,当时是怎样的机缘做音乐节?
张帆:随着中国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和老百姓生活水平的提高,20世纪90年代末,一些新鲜的文艺演出活动开始出现,当时以北京为中心,成都、武汉、广州等都有小型演出据点。1993年年底,我出任北京迷笛音乐学校的校长,2000年中国加入世贸组织后,中国更多与世界接轨,我觉得应该做一些规模更大的室内活动,正好学校有礼堂场地,又有优秀的学校毕业生乐队,天时地利人和,促成了迷笛音乐节的诞生。
从2000年举办第一届到现在24年了。迷笛音乐节的兴起、发展及坚持,是跟国家的改革开放政策息息相关的,随着这些年市场经济、居民收入和文化产业的快速发展,国内音乐节整体的发展趋势一直向好。可以说,中国音乐节这20多年来的发展是和国家的经济社会发展同步的,是基于市场经济发展规律的。
《中国经营报》:迷笛音乐节能崛起并持续火热,主要是做对了什么?有哪些好的经验和做法可以分享?
张帆:这么多年,我们的发展思路一直是青年人的节日和狂欢节,关注与发展的点都在“节”这个字上。我们一直专注的是一个让青年人抱团取暖、宽怀心灵的节日团聚的概念。迷笛乐迷,我们称“笛迷”,他们在音乐节现场见面时都互道“过年好”,所以迷笛音乐节更像是由几万青年组成的,一年一度盛大的家庭聚会。这是一种历史,也是一种传承,更是一种坚持,是迷笛最大的独特性所在。
如今,每年在全国各地举办的迷笛音乐节上有40%~50%是老乐迷,其余是新乐迷,并不断迭代。第一届迷笛音乐节乐迷当年十七八岁或20来岁,到现在都40多岁了,所以现在很多笛迷都是两代人参加了,还有朋友带来朋友、同学带来同学、男朋友带来女朋友、女朋友带来男朋友、网友带来网友、五湖四海口口传播、生生不息地坚持和传承。他们基于对迷笛的信任,对获得友情的憧憬以及对摆脱庸常生活,“打开自己”的渴望。
我们目前应该保持着一个纪录,就是票价是中国大型音乐节里性价比最好的(现场同时四个舞台的制作规模),因为我们有足够大的乐迷基础,自信有足够的票房得以支撑,所以在预期投入上都做得很丰富饱满。
《中国经营报》:你觉得举办音乐节对于年轻人、对于社会的价值和意义在哪里?
张帆:现在年轻人,日常工作生活中压力挺大的。大量的乐迷,希望迷笛音乐节提供一个释放和交流的机会。可以想象一下,上半场音乐节尽情释放,下半场迷笛营地交流互动,大家在蓝天下、草地上,尽情交流沟通的场面。
迷笛给年轻人一个打开的机会,释放压抑情绪和荷尔蒙。迷笛为一群热爱音乐和生活的人,日常生活被压抑被边缘的人,找到了真正的友好的交流平台,情绪释放的平台。这是最可贵的。
这些年,我们一直坚持提供全国最便宜的票价,用最好的音响设备和舞台,提供最好的演出效果。坚持举办能让中国的年轻人买得起门票的音乐节,希望能够看到更多的年轻人喜爱上现场音乐,并和同道者一起珍惜、爱护并打造属于自己的节日。
同时,每年迷笛音乐节都有一个关注的主题,比如“关注PM2.5”,让更多人关注空气质量,“绿色和和平”倡导关注资源环境。迷笛音乐节是一个巨大的传播平台,通过官方自媒体平台,提出对社会有益的积极意见与诉求,传播积极美好的正能量的价值取向。
迷笛没有KPI
《中国经营报》:有没有畅想过,未来的迷笛音乐节会办成什么样子?怎么兼顾理想主义和挣钱这件事?
张帆:每个时代有每个时代的语言,你往往会记住那个时代的音乐。任何一个时代都有自己的“黄金年代”和它自己的“黄金音乐”,这一切都源于每个人的经历和感动。这么多年,迷笛音乐节一直坚持文化的品性,不过度商业化,坚持音乐节不冠名。
虽然目前迷笛在全国有六七家分公司,但都没有任何KPI,也没苛求开除过任何正常合规的员工。
迷笛的团队,都是真正喜欢音乐和迷笛的,理念相合的,与企业文化合拍的。之前疫情期间企业没有收入,只能把工资降到基本工资,但没有人走,大家还在一起坚持着做事情,2024年我们在全国做了5场音乐节,用收入补发了之前员工的工资差额。
《中国经营报》:为何要这么坚持?
张帆:坚守做教育和文化的本分,盈利是为了更好地达到心中的所念所想,是手段但绝不是目的。
这可能和我的家庭成长环境相关,从小的耳濡目染、受到的教育,就是要讲逻辑,要科学正规,做事要踏实认真,所有细节都在自己心里,不断总结经验,耐心进步。
《中国经营报》:前两年,全国各种音乐节涌现,你怎么看待和应对?
张帆:音乐节肯定是要越来越多的。而且我希望全国各地有不同的音乐节,包括各种色彩和不同风格的垂类音乐节。
疫情后,大家都有解压淤滞、汇聚快乐并释放情感的需求,看重这个市场的潜力,众多的社会资本投资了大量的音乐节,大家都在争夺乐队资源、场地资源、设备资源及档期,导致音乐节制作成本大幅攀升,从2023年一整年到2024年全年音乐节场次的大增及复制粘贴化的演出内容的审美疲劳导致音乐节发生祛魅效应,加上现阶段经济调整大家收入下降,很多音乐节和演唱会的票房崩塌,我估计真正盈利的不到5%,众多音乐节制作商都被盲目入市的资金(资本)所绑架并被动相互竞争和撕扯,最终导致2024年有几十场音乐节“因不可抗力”取消。希望2025年的音乐节市场会进入一个调温阶段,作为演出商,大家也应该冷静地研究思考一下音乐节里面的商业逻辑了。
《中国经营报》:迷笛学校和迷笛音乐节办了这么多年,有什么感想吗?未来的迷笛音乐节有什么期待?
张帆:有时候,一些人会觉得音乐节是“躁”和“混乱”的,其实在每个音乐节的后台、所有后勤部门以及安保运营部门等,一切都是非常顺畅的。每年上百个乐迷组织来到现场。
迷笛是大家庭,最让我感动的是,乐迷一直在推动着我们向前走。
迷笛不是一个计划的产物,它靠的是我们的团队、笛迷、音乐家一起为了同一个目标而做的,一开始是无心插柳,然后就一发而不可限量。
我们希望为中国做的一个节日,最后我要说在迷笛上,人与人彼此呵护、温暖,人为人带来信任和尊重,由无数跳跃的水滴组成了一个欢乐的海洋。
来源:中国经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