喷雾戊唑醇时,做好这几点,不仅能降低药害风险,还能提高药效!

B站影视 2025-02-09 19:01 4

摘要:戊唑醇是三唑类杀菌剂中使用最广泛的品种,属于广谱性内吸性触杀杀菌剂,主要对真菌类病害,其主要通过抑制真菌内麦角甾醇的合成实现杀菌。

戊唑醇是三唑类杀菌剂中使用最广泛的品种,属于广谱性内吸性触杀杀菌剂,主要对真菌类病害,其主要通过抑制真菌内麦角甾醇的合成实现杀菌。

但在农业生产中使用时风险的概率较大,如何使用戊唑醇时降低药害风险,提高药效,将是本文主要讨论的点。

由于戊唑醇见效缓慢,因此喷雾时需要注意时间,在出现病害后及时的喷洒,见效慢是戊唑醇的毒性小的表现,所以在防治病害效果上一般为3-5天见效。

主要用于防治作物叶片上的病害以及相关的病害,常见的有麦角菌、锈病、红纹病、灰霉病以及褐斑病等,同时也是农田中普遍应用到的一种药剂。

戊唑醇最开始是作为谷物上的一种内吸性保护剂使用,在1982年后被广泛应用于农业生产中,是三唑类产品中应用广泛的一种。

使用时需合理掌握用量和浓度,可根据说明书上的使用方法进行使用,通常戊唑醇使用用量一般较低,一般在30-600g/hm2。

不同的作物使用时也存在一定差异,在子原类型方面,使用量一般较低,在蔬菜药剂方面,一般用高一些,但绝大多数不超过600g/hm2。

从剂型上来看,我国市场上比较常见的主要有悬浮剂、乳油、水分散粒剂等,但不同的剂型防治效果和适用范围有一定差异。

其中水分散粒剂适合潮湿环境,并且对高温环境适应性强,适用于多种作物,可以防治多个真菌类病害。

而悬浮剂则对高温环境适应性差,但在其他病害防治方面效果较好,只能用于果树和蔬菜。

乳油则适用范围广,并且防治效果为最好,但需要注意的是滴灌时不能够使用。

所以使用戊唑醇喷雾防治病害时药害风险还需根据具体情况作出合理判断,选择适合的方式和浓度,以达到最佳效果。

喷雾时需要注意一些事项,这将有效降低药害产生几率,提高药效。

1. 正确掌握喷雾时间。

戊唑醇见效相对较慢,一般需要3-5天才能起到效果,因此在发现病害后需要及时喷洒,才可以防止其严重程度更高,从而有效降低农药残留。

并且要根据作物不同生长期和不同病害种类合理选择喷洒时间,这将突出防治效果。

我们都知道农药有一定的防治范围和适用对象,其实对于植物也有一定影响。

在叶面上喷洒时需注意叶面的上下,要喷在叶片的上下两面,以便提高防治效果。

因为很多真菌性病害多存在或传播于叶面上,同时还需注意农作物品种,农药用量和浓度是否超标,以免影响植物本身生长。

2. 选择适当的施用方法。

戊唑醇杀灭真菌类的机制主要是通过抑制其内部麦角甾醇合成,造成细胞膜形成障碍,从而造成真菌细胞的死亡。

同时作为内吸性药剂需要注意的是,不同施用方法会对其吸收效率产生一定影响,而根部吸收效率相对较低,不如将其喷雾至叶片上吸收效果好。

因此,为了提高药效,一般选择喷雾法为最佳,相较于其他施用方法,喷雾法能够提高药效,并且对作物本身生长影响较小。

尤其是在防治灰霉病时,需要特别注意天气状况,因为在干燥的环境中喷洒戊唑醇对灰霉病有效果,但若为潮湿环境则很难见效。

此外,有些农户可能会考虑延长作用时间,通过加大用量来减缓流失,这样做是不正确的。

因为内吸性药剂一旦流失,即使剂量再大,也不会起到更好的效果。

因此,控制湿度和及时喷洒才是关键,而不是加大剂量。

4. 在合理搭配中提高药效。

为了提高药效并降低抗药性风险,可以将戊唑醇与其他成分复配使用。

例如,戊唑醇常与乙氧基喹啉、氟菌氧氟草等成分复配,以提高其防治效果,并且这些成分抗药性较强,可有效延缓抗药性的发生。

搭配复配制剂时需要根据说明书上的比例进行混合,以确保其均匀性,这将提高防治效果和安全性。

作为三唑类杀菌剂之一,戊唑醇在应用过程中见效较慢,不够快速地治疗植物受到污染。在未来的发展中,我们可能需要更加先进的三唑类杀菌剂,实现快速治疗植物病害。

与此同时,我们也需要探索戊唑醇与生物防治措施之间的结合,以减少化学药品的依赖,在长期处理植物病害效果方面,有更加健康、安全和可持续的发展方向。

在全球气候变化的大背景下,我们更需要研究戊唑醇对新出现植物病害的适应性和有效性,以应对未来可能面临的新的挑战。

此外,我们也可以考虑发展更加直观易懂的使用指南,以帮助种植户更好地理解如何安全有效地使用戊唑醇,并提升整体农业生产水平。

考虑加入先进的农业技术来监测和优化使用时机和剂量,从而进一步提高防治效果并降低风险。

与此同时,我们还需重视培训课程,加强种植户对戊唑醇安全识别和技术水平提升的重视程度,实现更好的农业生产成果。

让我们的田野更加绿意盎然,让我们的农作物更加丰收滋养!

来源:奋不顾身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