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青少年培养中,有一种东亚式的现象叫“爱过载”。爱是美好的,但过度的爱,往往成为过度的保育、过度的期待,那种过度是孩子的情志和发展所不能承受的。爱是一种“轻”的力量,但“爱过载”却是我们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轻。
|| 避免投射过度
不管是负责任的父母,还是有强大教学能力的老师,都不要过度培养,尤其不要过度投射自己的教育意志力。
在青少年培养中,有一种东亚式的现象叫“爱过载”。爱是美好的,但过度的爱,往往成为过度的保育、过度的期待,那种过度是孩子的情志和发展所不能承受的。爱是一种“轻”的力量,但“爱过载”却是我们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轻。
那种让孩子感到过载的爱,是比沉重更沉重的轻,会成为孩子的抑郁来源。具体来说,不要给他太多的强关注,最好的关注是默默的关注,爱是温暖,而不是强光照射。不要给他太多的强保育,最好的保育是激励一个人自我发育,爱是陪伴,而不是照护。
不要以“密集母职”来押注孩子的成长,“密集母职”,是母亲什么都不干,把所有精力和时间都耗费在孩子身上,这是很强烈的爱与奉献,但也会给孩子带来被动的人格、妈宝的性格,以及无穷无尽的内疚感。
所以,学校教育绝不要投射过度,家长也不要“爱过载”。这是教育常识中的精微之处。
|| 警惕脑腐教育
“脑腐症”,英文叫brAIn road,指头脑的败坏和智识状态的衰退。它大多源自过度消费低价值内容的信息习惯,例如长时间刷朋友圈、短视频,都容易出现“脑腐”现象。
此外,也要警惕一些所谓快乐教育,让小学生大量看动画片,或长期通过所谓图文并茂来学习,或培养机械的图像式记忆,或纵然孩子读爽文,或老师推崇表演式教学、碎片化教学,或学校只鼓励标准答案等,这些看似能快速提高成绩、赢得学生欢心的教育,背后都是在依靠廉价多巴胺的刺激。
在那些“脑腐”教育中,孩子其实没有理解“学习的训练”,也有得到真正的“学习的成绩”。即便通过爽文、范文快速过关,通过标准答案、背习题、改错卷等方式得到效率响应,实际上也并不是成长的法则,廉价多巴胺也不是真正的快乐。
所以,警惕脑腐症,就是要避免那种看似高效、实则有害的教育,避免看似舒服、实则浅薄的学习。
要让孩子在完整阅读、沉浸学习、自然觉悟中不断精进,这是教育的常识。
|| 静的问题
民间有一句话:“父爱则母静,母静则子安,子安则家和,家和万事兴。”这里面有一个关键词叫“静”,这是说给母亲听的。母亲安静很重要,体现在母亲平心静气、情绪稳定。
通常,一个平心静气、情绪稳定的母亲,也是因为自己得到过爱、有过教养,所以她内心笃定,所以她把爱当作职责——不把孩子当作自己的资产,所以全家都能随她安静下来。
“静”是说给母亲听的,但对于所有家庭成员都很重要。只有平心静气、情绪稳定的父母,才能够在家里正确地教养孩子,也的确能做到上面所说的,给孩子搭建爱的阶梯,致力于人本身,像副驾驶一样陪伴、服务,让孩子自主成长。
在平心静气、情绪稳定的家里,孩子内心是安定的,成长是按照自己生命节律演化的,并且能够焕发最大潜能。所以,爱与“静”是相得益彰的,即:用爱激励孩子自我成长,用“静”守护孩子的心境和动力。
“静”的道理虽然简单,但要求为人父母者有极大的定力、领悟力和爱心。
|| 快乐定律
如果一个家庭总是充满欢声笑语,这个孩子成长不会差,因为心理健康,因为情感正向,因为社交属性优良。这样,即使他成绩有点差,但一生的际遇往往是好的。
通常我们会说,爱笑的孩子运气好,会逗笑的孩子能力强,欢乐的家庭幸福多。这就是快乐定律。
如果一个家庭运气好,父亲有点幽默感,家人有些文艺爱好,气氛民主,那么恭喜你们,你们符合快乐定律,你们家的教育有一个巨大的环境优势。
快乐定律,其实也是教育的常识。想想看,人生不是为了吃苦的,而是为了欢乐而来。教育也是如此,如果我们的学习只是吃苦,那么这样的学习可以不要。没有相互鼓励、相互喜欢、相互愉悦这些欢乐的体验,家庭教育就不会成为避风港和爱的基石。
|| 重新理解天赋
天赋这个词,人人都懂,人人都挂在嘴边,但我想说它的本意是:有所长有所短,有所会有所不会,甚至有所为有所不为。
天赋的本质告诉我们,孩子偏科才是常态,而全面是非常特别、非常偶然的。比如说,孩子语文好、数学不好,数学好、外语不好,这是非常自然的一件事。什么叫做天赋?天赋就是你有特别,你跟别人不一样才叫天赋。每个孩子都有天赋,就意味着他有的地方强,有的地方比较平庸。
所以,竭力把孩子教育得全面发展,即便不是不合理的,也是非普适的。从普通人视角看,全面发展的人生的确是小概率的。什么样的孩子才能全面发展?什么样的孩子生下来才是六边形战士?那是非常偶然才会有的。大部分的孩子都是有的地方强、有的地方稍弱、有的地方甚至很平庸。
所以,重视天赋,就要能够容忍孩子平庸的那些地方,在此前提下,要鼓励他把天赋发展到最好,这就是教育普通人的心经,也是培养天才的法则。
那么,一个学生在求学其间,比较弱的那部分怎么办呢?鼓励他跟上就可以了。也许你会说,那不就考不上清华了吗?那我想说,你是怎么理解天赋的呢?你以为考上清华就叫天赋吗?你以为只有逼着孩子考上清华才是尊重天赋吗?恰恰相反,逼着每一个孩子考清华、打升学榜,这才是真正的不懂教育。
这也是为什么我们的中小学,成绩好的孩子那么多,但却没有多少乔布斯、马斯克,没有多少0到1的创造性。因为我们把不尊重天赋座位教育准则,认为偏科是反常,全面才正常。
让我强调一遍,偏科是常态,全面才特别,我希望所有的教育工作者都能理解这一点。尊重孩子的天赋,才是教育,才是尊重教育的常识。
|| 改造学习能力
学习能力,也是我所说的“元能力”的一部分,是能够涵养能力的能力,具体来讲,比如情感能力、认知能力、交往能力、自省能力等,学习能力也涵盖其中。
如何改造学习能力呢?要提倡几种符合常识的学习方式:
1. 以实践来学习:在实践中学习是整体性的学习。背诵课本、背诵标准答案,这些都是局部学习、碎片学习,它们不可能培养学习能力,只会形成机器人和AI的标准答案。
2. 以交往来学习:也就是社会性的学习。跟别人一起学习,在一种社会临场感中学习,通过社会互动来学习,与许多人讨论、辩论,这都是能够改造学习能力的。
3. 以运动来学习:这是一种具身性的学习,是指在肢体动作的伴随下学习。不要要求孩子毕恭毕敬地坐着,让他活泼好动,能够边走边唱边跳边思考,这对学习领会很重要。通过具身性的运动来学习,记忆更深刻,理解也更透彻。
4. 以自由来学习:这其实也是批判性的学习,也就是说,学生在任何课本面前,都应该保持自己的独立性,不被标准答案束缚,能够勇于自我思考,给出独立的答案。
小结一下,实践的学习、交往的学习、运动的学习、自由的学习,这都是符合教育直觉的,也就符合我所说的常识教育。而把一个活生生的人关在笼子里,毕恭毕敬地坐着,一动不动,背诵标准答案,要求他一字不改,学生必然成为一个二维的纸片人。
|| 原生家庭
刘震云说过一段话:有些原生家庭其实就是精神病院。为什么呢?因为在那个家庭,父亲暴躁无能,母亲哭哭啼啼,孩子自卑焦虑,老人贪婪自私。
这听起来可能有点戏剧化,但的确,很多原生家庭多多少少存在这类问题。比如父亲没有耐心,母亲要求很多但又脆弱,孩子很努力但仍然焦虑和抑郁。这种家庭,其实都是悲剧式的。只要能克服其中一个问题,孩子就有活路;如果三者兼而有之,孩子通常会走上一条自卑、颓废的不归路。
所以,我想我们的中小学老师应该恢复家访制度,多与孩子的父母接触,去影响原生家庭。我以往也做过这样的示范,这对学生来说,即便不是救赎,也是一个对冲。很多时候,父母一旦开窍了,比孩子开窍还有用。要知道,世界上没有不靠谱的孩子,只有不靠谱的父母;没有不靠谱的学生,只有不靠谱的老师;没有不靠谱的学习,只有不靠谱的教育。
原生家庭问题是非常重要的问题。实际上,在中国教育危机这一团乱麻中,严重的问题是教育父母,而不是教育孩子。
|| 培养人生的元能力
每个人都要关心教育。我们一定要意识到,教育问题并不只是是学校问题或家庭问题,它是社会问题,是一个整整一代人、甚至几代人的问题,是整个国家的大问题。
现在大家所看到的社会病,比如麻木空虚、焦虑抑郁、崩溃失序,集体的无逻辑以及创造力的匮乏,这些社会病从何而来?其实,也就是糟糕的原生家庭和反常识的学校教育带来的。
这也就是为什么我在谈论教学、学习的时候,反复讲的一个词是“人生”。
如前所述,常识教育的核心是培养人生的元能力,包括情感能力、认知能力、交往能力、内省能力,这四种能力的基础又是观念能力。而我们的中小学课堂往往不教这五种能力。
如果我们教的都是语文、数学、物理、化学这些具体的知识,但却不培养元能力,后果就是孩子沦为教育的附庸,沦为考试的机器,并且,迟早会被AI代替。
观念怎么样,情感怎么样,认知怎么样,交往怎么样,内心意识怎么样,这五点才是一个孩子一生的澎湃动力。作为一个成人,你还记得你学过哪些物理、数学、化学吗?只有元能力伴随终生。
元能力养成人生,这也是教育必须回归常识的关键之一。我在《常识课》《觉悟》两书中所回答的所有问题,无论是关于幼儿、学生,还是关乎知识青年和职场中年,其实都以这五点作为思想线索的。
今年,我会在线上和线下与一些学校合作“杜课堂”,建设常识教育基地,培养学生的元能力,敬请期待。为此,我也争取尽快写完并出版《元能力》一书,为读者提供一个关于家庭教育、学校培养、社会涵化的行动指南,并详细讨论关于人生根本能力的路径和场景。
|| 教育的革命
在演讲的最后,我要讲出所有人的心声:希望我们的教育能发生一场观念革命、体系革命、规则革命。就本题而言,我希望教育要尽快回到常识,尊重常识,教授常识。
我希望一种健康、健全的常识教育能够覆盖小学、中学、大学,到研究生、博士生,乃至职场青年,我希望那种回到常识的教育能够重视尊重人的个性,尊重每个普通人的一生——尊重他的天赋,尊重他的求知欲,尊重他的娱乐兴趣,鼓励他的交往性和公共性,也尊重他的信念的皈依,至关重要的,也要给他以亲情和友情。如此,我们才能够真正培养出有独立性、创造性、归属感和幸福感的一代人,以及每一个人。
我在《常识课》中,写给青年的一段话是这样的:当我们强壮得只剩下精力时,我们是虚弱的;当我们勇敢得只剩下激情时,我们是怯懦的;当我们博学得只剩下知识时,我们是无知的。如果一个人求学多年,老师却从不教他分析、综合,不教他逻辑论证、批判性思维,不教他创意、想象,不教他媒介素养、议事规则,不教他民主协商、公平正义。那么,他在精神上是盲目且虚弱的,在灵魂里是飘渺而无助的,无论他的周遭看上去有多么繁花似锦。青年最好的财富是,他曾经拥有过专门的学习时期。但你如果不曾学到过科学的思考,不敢拥有自己独立的见地,不曾探索过令人激动的未知之境,那么,你就不曾真正地有过学习。也因此,你不曾完整地有过年轻。
胡适先生说:“争你们个人的自由,便是为国家争自由。争你们自己的人格,便是为国家争人格!”这也是我对教育的期许。
作者简介:
杜骏飞,男,新闻传播学者。南京大学二级教授,博士生导师。社会学博士。作家,社会教育工作者。教育部高等学校新闻学学科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中国网络传播学会创会会长。出版论著《弥漫的传播》《数字交往论》《新闻人本主义的兴起》,文学作品集《花山集》《合唱团》,及社会教育读本《常识课》《觉悟》等。
关注教育 | 就是关注中国未来
来源:教育大学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