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发表文章“Association between sleep and ALS-FTSD: a prospective cohort study based on 396,918 UK biobank participants”。
四川大学华西医院神经内科/神经退行性疾病研究室商慧芳团队于2025年4月在Translational Psychiatry
发表文章“Association between sleep and ALS-FTSD: a prospective cohort study based on 396,918 UK biobank participants”。
该研究基于英国生物样本库(UK Biobank)的前瞻性队列,分析了睡眠与肌萎缩侧索硬化-额颞叶痴呆谱系疾病(ALS-FTSD)风险之间的关联,从公共卫生角度提供了将睡眠干预作为可调节风险因素的证据,并鼓励进一步探索睡眠在ALS-FTSD发病机制中的作用。
肌萎缩侧索硬化症(ALS)与额颞叶痴呆(FTD)是罕见的神经退行性疾病,分别以运动功能障碍和认知、行为及语言障碍为主要特征,近年来逐渐被认为属于同一连续谱系疾病,即肌萎缩侧索硬化-额颞叶谱系障碍(ALS-FTSD)[1,2]。已有研究表明,生活方式相关因素在神经退行性疾病发生与进展中发挥重要作用。睡眠障碍与神经退行性疾病之间存在复杂的双向关系,可能既是原因也是结果[3]本研究假设睡眠相关因素与ALS-FTSD的发病风险存在关联。鉴于以往研究多为小样本、横断面设计,且主要依赖自报问卷数据[4-6],目前尚缺乏大规模、前瞻性的队列研究系统探讨睡眠对ALS-FTSD发病的影响。因此,本研究基于UK Biobank近40万名参与者的数据,整合临床诊断、问卷调查和可穿戴设备等多源睡眠暴露指标,全面评估多种睡眠因素对ALS-FTSD发病风险的影响(图1)。图1 研究流程图
本研究中关注的睡眠暴露变量包括器质性睡眠障碍、非器质性睡眠障碍、自报睡眠时长、晨起难易度、昼寝习惯、嗜睡、打鼾倾向、生物节律偏好,以及夜间客观睡眠时长等。通过Cox比例风险回归模型分析,校正人口统计学、生活方式和社会经济地位等多个潜在混杂因素,并开展亚组分析和敏感性分析,以增强结果稳健性和针对性。研究还通过Firth校正方法处理罕见结局,改善模型精确性。
本研究发现,器质性睡眠障碍显著增加ALS-FTSD的发病风险,极短睡眠时长(小于5小时/天)亦明显促进ALS-FTSD发病。尤其在60岁以下人群和男性中,这些关联更为突出(图2)。基于可穿戴设备记录的客观睡眠数据,同样支持极短睡眠时长与ALS-FTSD的显著关联(图3)。此外,过度睡眠也被识别作为ALS-FTSD发病的重要危险因素。这些证据提示睡眠异常可能在ALS-FTSD发病中发挥作用。
图2 基于年龄和性别的亚组分析。(A)按年龄分层(<60岁或≥60岁);(B)按性别分层(男性或女性)
图3 睡眠时长与ALS-FTSD发病风险的关联。(A)主分析,睡眠时长来自问卷数据;(B)敏感性分析,睡眠时长来自可穿戴设备记录数据
参考文献
[1] Strong MJ, Abrahams S, Goldstein LH, et al.Amyotrophic lateral sclerosis - frontotemporal spectrum disorder (ALS-FTSD): revised diagnostic criteria. Amyotroph Lateral Scler Frontotemporal Degener, 2017, 18(3-4): 153-174.
[2] Feldman EL, Goutman SA, Petri S, et al. Amyotrophic lateral sclerosis. Lancet, 2022, 400(10360): 1363-1380.
[3] Shen Y, Lv QK, Xie WY, et al. Circadian disruption and sleep disorders in neurodegeneration. Transl Neurodegener, 2023, 12(1): 8.
[4] Liu S, Huang Y, Tai H, et al. Excessive daytime sleepiness in Chinese patients with sporadic amyotrophic lateral sclerosis and its association with cognitive and behavioural impairments. J Neurol Neurosurg Psychiatry, 2018, 89(10): 1038-1043.
[5] Sun X, Zhao X, Liu Q, et al.Study on sleep-wake disorders in patients with genetic and non-genetic amyotrophic lateral sclerosis. J Neurol Neurosurg Psychiatry, 2020, 21: jnnp-2020-324544.
[6] Filardi M, Gnoni V, Tamburrino L, et al.Sleep and circadian rhythm disruptions in behavioral variant frontotemporal dementia. Alzheimers Dement, 2024, 20(3): 1966-1977.
专家点评
唐向东教授:本研究基于英国生物样本库近40万人的长期随访数据,系统评估了多维度睡眠因素与ALS-FTSD发病风险之间的关联,具有较高的科学性和重要性。研究采用前瞻性队列设计,结合ICD-10诊断、问卷信息与可穿戴设备记录的客观睡眠数据,数据来源全面、指标多样,显著增强了结论的可靠性;同时通过多重协变量校正、亚组与敏感性分析有效验证了结果稳健性,体现出严谨的流行病学设计。
该研究首次从公共卫生视角,系统阐明了睡眠因素在ALS-FTSD发生过程中的作用,填补了该领域研究关键空白,为探究其潜在病理机制与制定干预策略提供了关键依据。研究发现器质性睡眠障碍及极短睡眠显著增加ALS-FTSD发病风险,特别是在年轻个体和男性中风险更为明显,这些证据提示睡眠可能在疾病早期阶段就介入神经退行过程。在临床实践层面,结果为高风险人群早期识别和个体化预警提供了新路径,睡眠亦可能成为未来可干预的防控靶点。此外,本研究利用可穿戴设备技术采集睡眠信息,为数字化、个体化神经病学研究提供了方法学示范,具有重要推广价值。对于ALS-FTSD这类发病率低但负担巨大的罕见疾病而言,基于人群的前瞻性研究尤为珍贵,本研究不仅丰富了罕见病流行病学证据库,也为全球范围内罕见病的早期识别、防控干预探索了新思路。
唐向东,教授、博士生导师,四川大学华西医院心理卫生中心主任和睡眠医学与神经生物检测中心主任。担任中国睡眠研究会副理事长,中国医师学会睡眠医学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国际期刊BMC Psychiatry副主编,Sleep Medicine Reviews、Sleep Breath和Journal of Psychosomatic Research 等期刊编委。长期从事睡眠与睡眠障碍的临床与基础研究,发表SCI论文200余篇;其中在Biological Psychiatry、American Journal of Psychiatry 等影响因子大于10的高影响力杂志发表论文40余篇。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类项目4项;作为首席科学家,主持国家科技部“脑科学重大项目”。
作者心得
本研究的选题灵感源于我们长期对神经退行性疾病的关注,尤其是ALS-FTSD这一罕见疾病谱系。尽管ALS和FTD的临床表现和发病机制有重叠,但目前尚缺乏针对其前驱因素的系统流行病学研究。结合既往对睡眠障碍与潜在神经毒性的机制探索,我们提出了一个关键问题:睡眠因素是否在ALS-FTSD的发病中发挥作用?这一设想成为本研究的起点。在研究过程中,我们充分利用UK Biobank的前瞻性队列数据,融合ICD-10诊断信息、自填问卷和可穿戴设备客观记录的睡眠指标,构建多维度暴露数据。分析时,最大的挑战在于如何精确甄别ALS-FTSD事件并控制潜在混杂因素。我们通过严格的诊断标准、多模型协变量校正、以及系统性的亚组和敏感性分析来增强结果稳健性。
本研究成果发表于Translational Psychiatry,该期刊在精神病学与神经科学的转化研究领域具有较大影响力。文章提交后,经历近3个月的严格评审,共两位审稿人提出意见,主要关注变量定义、模型解释、图表补充以及机制讨论完善等问题。我们针对这些问题进行了全面修订。该期刊对图表分辨率和文字表达的规范性要求较高,修稿过程中我们也进一步提升了图文整合能力。修改稿提交后,约2个月后获得审稿专家一致认可,最终顺利接收。
通信作者
商慧芳,教授,博士生导师,四川大学华西神经内科副主任。四川省学术技术带头人,四川省卫生健康领军人才,“天府青城计划”天府名医,国家卫生健康委罕见病诊疗与保障专家委员会委员,国际帕金森和运动障碍协会亚太区委员会领导,中华医学会罕见病分会常务委员等;获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科技进步二等奖,四川省及成都市科技奖多项;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7项、科技部十四五重大专项1项、省部级课题5项、成都市科技局课题1项,牵头国内多中心药物临床试验2项,参加全球国际多中心试验3项,以通讯作者发表SCI论文300余篇,主编及参编神经病学相关书籍多部,获批专利5项。
声明:本平台旨在为医疗卫生专业人士传递更多医学信息。本平台发布的内容,不能以任何方式取代专业的医疗指导,也不应被视为诊疗建议。如该等信息被用于了解医学信息以外的目的,本平台不承担相关责任。本平台对发布的内容,并不代表同意其描述和观点。若涉及版权问题,烦请权利人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尽快处理。
来源:医脉通神经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