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更好地推广学者的研究成果,我们将不定期地推送一些尚未见刊的稿件的精华观点,以飨读者。本文为本刊已录用文章《如何分析公共空间治理?——三个国外分析模型及其经验与启示》的精华版,作品的发布已取得作者授权。欢迎读者指正、讨论。在此感谢在百忙中抽出时间撰写精华版的作者,你们的努力让学术论文的阅读体验变得更好。摘要:为了更好地推广学者的研究成果,我们将不定期地推送一些尚未见刊的稿件的精华观点,以飨读者。本文为本刊已录用文章《如何分析公共空间治理?——三个国外分析模型及其经验与启示》的精华版,作品的发布已取得作者授权。欢迎读者指正、讨论。在此感谢在百忙中抽出时间撰写精华版的
城市治理(urban governance)概念自1990年代后期开始被广泛运用于城市研究中。它强调将城市运营的重心从政府的作用(作为一个中心化的管理主体)转向政府与社会间的互动,城市公共空间的建设、管理和使用是城市治理的一个重要领域,后者涉及公共服务供给、社会资源分配、各方需求和矛盾平衡等诸多城市治理的核心工作内容。
在此背景下,西方学者们从21世纪初开始,越来越多地通过城市治理视角来对公共空间进行分析和讨论。卡尔莫纳等(Carmona et al.)于2008年编辑出版的著作《公共空间——治理层面》(Public Space: The Management Dimension)提出了“公共空间管理模型”(Public Space Management Model)[1](图1)。这是国外研究中最早出现的公共空间治理分析模型之一,它以静态的视角看待公共空间治理。
图1 公共空间管理模型
资料来源:参考文献[1]
到了2010年代,西方学者们注意到城市发展及其治理并不是一项静态、稳定的工作——治理过程中各个阶段所涉及的要素、参与主体、各主体参与治理工作的程度和方式等都有所不同。为了克服之前静态分析模型的局限,把公共空间塑造过程不同阶段的变化纳入治理分析,卡尔莫纳在2014年提出了“场所塑造连续体”(Place-Shaping Continuum)模型(图2),将公共空间治理工作划分为四个不同的、不断循环的阶段,并通过强调它们之间的相互影响和连续性来更加准确地分析公共空间塑造过程[2]。
图2 场所塑造连续体模型
资料来源:参考文献[2]
近几年,西方城市公共空间的供给、运维和管理工作出现了从单纯“私有化”向复杂的“合作生产”方式的转变。在这一趋势的影响下,城市公共空间治理过程中出现了愈加交错的权利关系、多样的管理模式、复杂的决策体系和多元的目标导向。公共空间的治理主体及其治理手段、目标,以及其他治理要素之间的关联,正呈现出复杂的网络化关系。针对这样的发展趋势,扎曼尼法德等(Zamanifard et al.)在2018年提出了“公共空间治理框架”(Public Space Governance Framework)网络化分析模型[3](图3)。
图3 公共空间治理框架模型
资料来源:参考文献[3]
通过对这三个典型模型的比较分析可以看出,西方公共空间治理模型表现出以下主要特征:(1)高度重视治理主体之间的权力关系;(2)关注利益相关者之间的协调机制;(3)注重公共空间塑造各阶段间的相互影响;(4)关注不同社会文化和制度环境对治理工作的内在影响等。
当前,我国城市规划工作正在经历从工程建设向空间治理的重大转变,而公共空间作为城市中社会资源配置、各方利益博弈和空间要素最集中的糅合体,是体现规划治理能力的关键领域。在此背景下,西方分析模型可为我国公共空间治理研究提供如下有益的理论启示和分析工具:一是超越公共空间治理认知的规划单维局限;二是开展更系统、全面的实证研究;三是构建对我国公共空间治理现状更精细、准确的认识。UPI
参考文献
[1] CARMONA M, DE MAGALHAES C, HAMMOND L. Public space: the management dimension[M]. New York: Routledge, 2008.
[2] CARMONA M. The place-shaping continuum: a theory of urban design process[J]. Journal of urban design, 2014, 19(1): 2-36.
[3] ZAMANIFARD H, ALIZADEH T, BOSMAN C. Towards a framework of public space governance[J]. Cities, 2018, 78: 155-165.
作者:王一名,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助理教授;同济大学超大城市精细化治理研究院,上海市城市更新及其空间优化技术重点实验室,研究员。wangym.chn@foxmail.com
陈洁(通信作者),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助理教授。j_chen@tongji.edu.cn
本文为本订阅号原创
来源:国际城市规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