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2024年12月7日,一群观鸟爱好者在昌平区新城滨河森林公园观鸟时发现了这只受伤的秃鹫,他们观察了它很久,发现它一直不飞,而且一侧翅膀明显下垂,便联系了北京猛禽救助中心(Beijing Raptor Rescue Center, 简称BRRC) 进行救治。
2月8日,门头沟斋堂,秃鹫展翅翱翔。
2024年12月7日,一群观鸟爱好者在昌平区新城滨河森林公园观鸟时发现了这只受伤的秃鹫,他们观察了它很久,发现它一直不飞,而且一侧翅膀明显下垂,便联系了北京猛禽救助中心(Beijing Raptor Rescue Center, 简称BRRC) 进行救治。
2月8日,北京猛禽救助中心,体检结束,康复师抱着逐渐苏醒的秃鹫。
2月8日,门头沟斋堂,第一时间拍鸟小分队成员介绍救助发现过程。
2024年12月7日,救助者在现场拍摄的受伤秃鹫。第一时间拍鸟小分队供图
BRRC对秃鹫进行了全面的体检,发现其左侧桡骨骨裂,双脚有一些擦伤,且右脚颜色比正常颜色深。生化检查发现其钙、磷等元素水平高于正常值。康复师给它补液,并按疗程给了相应药物。在越冬期,猛禽面临食物相对短缺、恶劣天气增加的境况,生存更加艰难,也更容易因各种原因遭受意外或人为伤害。
1月24日,北京猛禽救助中心,工作人员正在对秃鹫进行体检。北京猛禽救助中心供图
1月24日,北京猛禽救助中心,秃鹫在呼吸麻醉下进行体检。北京猛禽救助中心供图
高级康复师周蕾说:“好消息是这只秃鹫进食情况良好。秃鹫是一种很聪明的动物,为了让它的‘住院生活’不那么无聊,除了它日常的食物外,我们还提供了牛棒骨为其丰荣。” 2024年12月24日,康复师再次为秃鹫进行全面体检,发现它的体重稳步上升,从刚来时的6602克,长到了6892克。同时,X光片显示它的桡骨骨裂处的骨痂已经长好。它的生化结果也都处于正常数值。经过两个月的精心治疗和康复,这只秃鹫的身体状况、飞行能力和猎食能力均已达到放飞的标准。
康复师将秃鹫从笼舍中抱出前往治疗室。
康复师为秃鹫测量记录头部、身体、喙、羽等数据。
康复师为秃鹫称体重。
2月5日,北京猛禽救助中心的笼舍,高清摄像机拍摄的秃鹫。
猛禽处于食物链顶端,在生态系统中占有重要地位。它们在控制啮齿类动物数量,维持环境健康和生态平衡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据康复师介绍,每年BRRC接收到的因意外受伤而救治的猛禽占20%,由于栖息环境的变化,一些猛禽可能会与建筑物发生撞击;恶劣天气也同样会给它们的生存和迁徙带来挑战,可能出现营养不良、虚弱、骨折、断羽等情况。
2月8日,北京猛禽救助中心,康复师为秃鹫准备接羽用的羽毛,不同位置均用数字标注。
康复师为秃鹫接羽。
康复师为秃鹫戴上环志标识。
康复师将秃鹫放入箱体,准备前往放飞点。
BRRC主管郑智珊说:“自成立以来,BRRC共接收救治秃鹫45只。上一次我们放飞秃鹫还是在2017年。康复师选择在门头沟区斋堂镇附近放飞这只秃鹫也是经过2周十几趟的精心选择和踩点,此地是秃鹫近年来频繁出没的活动区域,熟悉的环境有助于它更快地适应野外生活。同时,山崖也可以让它借助山间的上升气流,更好地尝试‘出院后的’首次飞翔。”
2月8日,门头沟斋堂,秃鹫站在阳光下适应环境。
2月8日,门头沟斋堂,秃鹫展翅起飞。
2月8日,门头沟斋堂,秃鹫向远方飞去。
自2001年成立以来,BRRC共接收救治猛禽40种超过6130只。郑智珊说:“感谢观鸟团队的帮助,让这只秃鹫有了重回蓝天的机会。如果大家遇到伤病猛禽,可联系北京猛禽救助中心等专业机构进行救治。”
记者 王子诚 摄影报道
编辑 张鶯 校对 张彦君
来源:上上默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