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声明:本文均是结合权威资料结合个人观点撰写的原创内容,文末已标注文献等相关信源,为了方便大家更好的理解,部分情节存在“艺术加工”,旨在更加趣味性的科普健康知识。
声明:本文均是结合权威资料结合个人观点撰写的原创内容,文末已标注文献等相关信源,为了方便大家更好的理解,部分情节存在“艺术加工”,旨在更加趣味性的科普健康知识。
有没有人问过你这样的问题:年纪大了,血糖到底多少才算正常?
尤其是65岁以后,身体代谢和年轻时不一样,血糖是不是可以稍微放宽一点?
今天咱们就来聊聊这个问题。
别以为血糖高一点没事,很多隐患可能就是从血糖“悄悄升高”开始的。不过,也不用太紧张,学会盯住几个关键数值,管好血糖,活得更健康。
先说结论:对于普通成年人,空腹血糖在3.9-6.1 mmol/L,餐后2小时血糖在7.8 mmol/L以下,这叫“正常血糖”。
可如果过了65岁,这个范围是不是还一样?其实不一定。
随着年龄增长,人的胰岛功能会逐渐“退化”,身体对胰岛素的敏感度也会下降。
这就像老房子的水管,时间久了,水流会变小,甚至有点漏水。
再加上很多人年纪大了会有其他基础疾病,比如高血压、高血脂,身体的代偿能力就没那么强了。
所以,65岁以上的血糖标准可以稍微放宽一点,但前提是不能放到“危险区”。
具体来说,65岁以上健康老人的空腹血糖可以控制在4.4-7.0 mmol/L,餐后2小时血糖可以控制在8.0-10.0 mmol/L。如果血糖超过这个范围,就要引起注意了。
1. 空腹血糖:别超过7.0 mmol/L
空腹血糖是最基础的指标,也是判断糖尿病的重要标准。
很多人早上起来不觉得饿,或者习惯喝杯水就出门,等到体检时才发现空腹血糖高了。
空腹血糖超过7.0 mmol/L,就可能是糖尿病的“前奏”,一定要重视。
但有些老人会说:“医生,我就早上高一点,平时都挺正常。”
这其实叫“空腹血糖受损”,身体已经在发出警告了。如果不及时调整饮食和生活习惯,血糖会越来越高,甚至发展成糖尿病。
2. 餐后2小时血糖:别超过10.0 mmol/L
吃完饭后,血糖会有一个短暂的升高,这很正常。
但如果两小时后血糖还是超过10.0 mmol/L,那说明胰岛素“忙不过来了”。
餐后血糖高的人,往往更容易出现心脑血管问题,比如动脉硬化、心梗等。
尤其是喜欢吃甜食、喝饮料的老人,餐后血糖很容易飙升。建议饭后动一动,比如散步20分钟,不仅能帮血糖“降一降”,对消化也有好处。
3. 糖化血红蛋白:别超过7.5%
糖化血红蛋白是一个“平均成绩”,反映的是过去2-3个月的血糖水平。
它比空腹血糖和餐后血糖更稳定,不会因为一天的饮食波动而变化。
65岁以上的老人,糖化血红蛋白最好控制在7.0%-7.5%之间。
如果超过8%,说明血糖控制得不太理想,可能需要调整用药或者饮食了。
有些老人觉得血糖高一点没事,反正我也没什么症状。
其实,血糖高的伤害往往是“悄无声息”的,等到症状明显了,可能已经造成了不可逆的损害。
1. 对眼睛的伤害
血糖高会损伤视网膜的小血管,导致视网膜病变,严重的甚至会失明。
很多糖尿病患者会觉得眼睛模糊,看东西像隔了一层雾,这就是血糖对眼睛的“报警信号”。
2. 对肾脏的伤害
肾脏是身体的“过滤器”,长期高血糖会让肾脏的负担变大,导致肾功能下降,甚至发展成糖尿病肾病。
有些老人会发现尿液起泡沫多,或者肿得厉害,这时一定要查查血糖和尿蛋白。
3. 对神经系统的伤害
血糖高的人常常会感觉手脚麻木、刺痛,这是因为高血糖损伤了外周神经。如果不及时控制血糖,神 经 病变会越来越严重,甚至影响行走和生活质量。
误区1:血糖降得越低越好
有些老人一发现血糖高,就使劲吃药,恨不得把血糖降到最低。
其实,血糖降得太低也很危险,可能会导致低血糖,出现头晕、出冷汗,严重的还会昏迷。
尤其是65岁以上的老人,低血糖的风险更高,一定要在医生指导下调整药物剂量。
误区2:不吃主食就能降血糖
还有人觉得,既然主食会升血糖,那干脆不吃主食。这种做法不可取。
主食是身体能量的重要来源,不吃主食会导致营养不良,反而影响身体健康。
建议选择一些升糖指数低的主食,比如糙米、全麦面包、燕麦等,既能保证营养,又不会让血糖快速升高。
误区3:觉得自己没症状,就不用管
血糖高的人不一定都会有明显症状,有时候等到症状出现了,病情可能已经很严重了。
不要等到视力下降、肾功能受损才开始重视血糖,平时就要定期监测,把问题扼杀在“萌芽”中。
1. 饮食“三少一多”
少糖:少吃甜食、少喝含糖饮料。
少油:少吃油炸食品,烹饪时尽量用蒸、煮、炖的方式。
少盐:高盐饮食会加重心脑血管负担,也不利于控糖。
多纤维:多吃蔬菜、全谷物,增加膳食纤维摄入,有助于稳定血糖。
2. 适量运动
运动是控糖的“天然药物”。建议选择一些低强度、轻松的运动,比如快走、太极拳、瑜伽等,每周坚持3-5次,每次30分钟左右。运动时注意安全,避免过度疲劳和低血糖。
3. 定期监测血糖
买一个家用血糖仪,平时记录好空腹血糖和餐后血糖的变化。如果发现血糖波动大,或者数值长期偏高,记得及时去医院检查,调整治疗方案。
4. 保持好心态
情绪对血糖的影响也很大,长期焦虑、紧张会让血糖更难控制。学会放松,多和家人朋友沟通,保持心情愉快,对控糖也有帮助。
65岁以后,身体的代谢能力会有所下降,血糖也可能变得“不听话”。
但只要学会盯住关键数值,调整好饮食和生活习惯,血糖完全是可以控制好的。
血糖稳定了,身体的其他器官也会更健康,生活质量自然会提高。别等问题严重了才重视,现在就开始行动吧!
参考文献:
中国糖尿病协会,《中国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2020版)》
American Diabetes Association,Standards of Medical Care in Diabetes-2021
《中华内分泌代谢杂志》相关文献
来源:外科李医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