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这两天,在网上刷到一个视频:一个拄着拐杖,脚步发颤,身型佝偻的老人,站在村口送女儿女婿回城里上班。
文丨肖肖来源丨十点读书
这两天,在网上刷到一个视频:一个拄着拐杖,脚步发颤,身型佝偻的老人,站在村口送女儿女婿回城里上班。此时已是深夜。子女反复劝说,让父亲先回屋休息,怕他站久了身体撑不住。但老人说什么都不肯。
还反复叮嘱着:“太晚了,路上开车一定要注意安全。”“到了给家里打个电话,报个平安。”“回去后,千万要照顾好身体,有空多回来看看啊。”子女应声和着,随后上了车,把车开远了。可直到车灯已经消失在视线中了,老人依然站在原地呆呆地看着。
那一幕,让人觉得有些心酸。突然想起《亲爱的安德烈》中说:“所谓父母,就是那个不断对着你的背影既欣喜又悲伤,想追回拥抱又不敢声张的人。”每年一到春节,总会让人喜泪参半:喜,是因为能和全家人团聚热闹;泪,则是因为这难得的相聚实在短暂。以致让人说不清:这到底是种奖励,还是裹着糖衣的“惩罚”。也难怪很多人都说:“春节,就像是做了一场热闹的梦。一场需要等待360天,才能换来5天的美梦。”
他乡的当头月不如故乡的一盏灯相信很多人都有这样的感受:“走过很多路,但永远最喜欢回家的路。”其实就在几天前,这场回家的幸福才刚开始。有人开车从深圳穿越900多公里,回到了老家湖南怀化。当经历12小时的颠簸终于到家时,看到了父母都守在院子里等待。小孙子一下车就扑进了奶奶的怀里。两人笑呵呵地抱了很久。那瞬间,所有疲劳被一扫而空。“不管路上多累,团圆就是回家过年的意义。”
也有小夫妻因为路上堵车,凌晨4点才到家。却发现爸妈不仅没睡觉,给他们留着门,桌上留了饭。还把院子里和房间里的灯全都开着。看到孩子们平安到家了,又放鞭炮为他们接风洗尘。“他乡的当头月,永远不如故乡的一盏灯。”
大概很多人的父母,都和前文的爸妈一样:一听说孩子快回家了。就一天天眼巴巴地盼,茶饭不思。等到回家那天,甚至连觉都不睡了,定要等孩子到家才心安。以前我也会心疼父母的等待,想着:“要不,下次别提前告诉他们了。”但如今却渐渐变了想法:或许,期待也是一种幸福。岳云鹏的母亲就曾和儿子说:“如果你提前一周告诉我‘你要回家’,我会开心一礼拜;如果你提前一个月告诉我,我会开心一整个月。”爸妈想要的很简单。见孩子一面,看看孩子的变化,听听他最近发生的事。多一起待待,多说说话。这份喜悦,连带着见面之前的等待都成了甜蜜的。只可惜,这场相聚实在太短暂。而热闹后的分离,更让人悲伤。有人因为要值班,得提前离开家。妈妈听到后,急得直跺脚。“大过年的,上什么班呢!”可急归急。当平静下来后,又着急忙慌地去包饺子、做饭菜。给孩子准备了一大箱的年货,让他值班时也能好好吃饭。也有的妈妈,在孩子临走前硬塞了一个保温杯。叮嘱女儿:“一定要先洗再用。”等孩子上车后拧开保温杯,发现里面有一打100块的现金。那是妈妈一年省吃俭用攒下来的钱。她知道女儿一向要强,报喜不报忧。但又怕孩子在外钱不够花,多受罪。所以才使了这个“心眼”。
还有的爸爸因为大雪封路。于是扛着女儿30斤的行李箱,在厚厚的积雪中走了10里山路。丝毫不提自己腰椎间盘突出的疼痛。直到把女儿送上了车,爸爸还在窗外笑着挥手。可等车子开动,女儿再回头时,却发现爸爸正背过身在偷偷抹眼泪。
你们看。爸妈的爱总是无声,却又满溢的。它们藏在被年货塞满的后备箱里,藏在车已开远,却仍在注视的目光里,藏在打扫干净的房间、热腾腾的饭菜、灯火通明的等待里......
细微、琐碎、不起眼。但只要我们留心,便能明白其中的深沉。
只要爸妈还在我们永远有家回有句话叫:“不管多大,只要爸妈还在,我们永远是孩子。”一位97岁的老父亲,听说51岁的女儿发烧了,非要亲自去看看:“你咋了?吃得下饭不?上不上医院啊?”好不容易被外孙劝走了,20分钟后又自己颤颤巍巍地走了回来:“要不还是去医院看看吧?爸陪你,你不用怕。”
还有一个67岁的爷爷回老家看望90岁的妈妈。一不小心在沙发上睡着了。妈妈从屋里拿了件衣服,轻轻地盖在了儿子身上。转身又进了厨房,去做儿子最爱的红烧肉。等菜做好了,儿子也睡醒了。嘴一张,就吃到了妈妈喂到嘴边的肉:“真好,还是小时候的味道。”
有一种父爱如山,是“有爸在,你啥都不用怕”;有一种母爱如水,是“妈怕你冷,多穿点,别冻着”。只要爸妈还在,我们总是有家回,有怀抱,有依靠。又想起之前看到的一个故事。网友小林在折腾19小时后,终于生完了孩子。当时已经筋疲力尽的她,根本顾不上刚生产完赤裸的下半身,只想眼睛一闭睡死过去。然而小林的妈妈坚持伏在女儿身边,拿着纸巾沾着温水,一点点地擦拭着女儿腿上的血迹。一遍又一遍,仔仔细细,里里外外......直到都擦干净后,才帮女儿穿上了衣服,把她体面地送进产后病房。那天从医院回家的路上,母亲坐在车里一直哭。心疼女儿在生产过程中受的罪。可一到家,又马上强打精神,给女儿炖鸡汤。那之后的一个月,小林的父母每天驱车几十公里,来来回回地给女儿送饭。生怕一不小心,女儿没坐好月子会落下病根。或许对旁人而言,那一晚的小林成了妈妈,受苦都是“正常的”。但对于小林的妈妈而言,女儿永远是女儿。舍不得她吃苦遭罪。永远想把她捧在手心里小心呵护着。
这便是父母:不论他们多大年纪,永远想为孩子遮风避雨。“做一点,再多做一点。”即便头脑不再清醒,脚步不再稳健,能力不再强大。但把最好的一切都给孩子,是他们刻在骨子里的本能。
钱能再赚但时光不会倒流话已至此。不得不提及,那个困扰全天下儿女的千古难题:到底是该花时间多陪陪爸妈,还是多工作赚钱养家?康辉就曾在《朗读者》里分享了自己和母亲的故事。在他妈妈生命的最后10年,健康状况很差,但因为工作原因,康辉很少能在旁陪伴。妈妈不仅没有怨言,反倒每次在和儿子打电话时都会说:“我没事,你忙你的吧。”遗憾的是。最终妈妈病危的时候,康辉依然在忙工作:正在机场的他,准备去国外完成一场重要的时政报道。尽管事发突然,但工作耽误不得。无奈之下,康辉只能登上飞机。也因此,错过了和妈妈的最后一面。“那天,我在飞机上哭的很惨。”后来,康辉为妈妈写了一篇悼文,想找一张母子俩的合照作为配图。但翻遍手机里形形色色的照片后,才突然发现:自己没有最近和妈妈的合影。“以前我总认为,以后还会有很多机会和妈妈合照。却不想如今再也没有机会了。”在康辉写给妈妈的悼文中,有段话让我很动容:人到中年,像这样的离别本不属意外。但无论做了怎样的心理准备。那一刻仍然有着太多的痛,太多的不舍与遗憾。我竟没有留下一件过去妈妈亲手为我织的毛衣。反而匆匆追逐着那些所谓新鲜的时尚。毕淑敏曾在《孝心无价》中写道:“我相信每个赤诚忠厚的孩子,都曾在心底向父母许下孝的宏愿:相信来日方长,自己可以从容尽孝。可惜人们忘了:忘了时间的残酷,忘了人生的短暂,忘了世上有永远无法报答的恩情。”世上罕有能陪我们走完一生一世的父母。来不及,是尽孝中最痛的事。在母亲去世后,康辉时常想:为了在工作中不辱使命,因而放弃陪伴家人的时光。和为了更多地陪伴家人,放弃事业中重要的工作机会。到底哪种才是更勇敢的选择?“我依然没有答案。”不只是康辉。我想,这对所有人而言,都没有“正确答案”。但或许,能找到一个“不那么遗憾的答案”。
图源:《囧妈》再和大家分享一个故事。一位76岁,有些老年痴呆的父亲,在除夕夜问儿子:“能不能待到十五之后再走啊,元宵有花灯。”儿子拒绝了:“我初七得上班呢。”没一会儿,父亲又问了一次。儿子再次拒绝了。过了一会儿,父亲又问了第3遍。这次把儿子惹得不耐烦了:“行了行了别问了,都说了不行,还得上班挣钱呢。”父亲沉默了,没再说话。过了几天,儿子在收拾行李时,意外地发现了一本泛黄的日记。上面记着父亲写的一段话:“本想初七就外出打工,可5岁的儿子央求我元宵节带他放花灯。我想想,十天而已,也换不来大富大贵,就留下了。”
图源:《囧妈》其实,对于我们这些子女来说,又何尝不是如此呢?赚钱的确重要。但钱是赚不完的。而陪伴爸妈的时光不会倒流。所以啊。如果有机会,别纠结,抓紧机会回家陪陪爸妈。哪怕只是一小会儿。别让他们的爱,变成无止境的等待与遗憾。人生固然难以圆满。但遗憾能少一个是一个。“点个赞”吧,祝愿天下所有的父母能陪伴孩子久一点,再久一点。看更多走心好文章
![](https://i1.go2yd.com/corpimage.php?docid=0zGC1uZs&source=vivobrowser&type=webp&url=YD_cnt_160_01g5A1Wvg1aj)
文:肖肖,心里有人烟,笔下才有眷恋文章来源十点读书(ID:duhaoshu),超3000万人订阅的国民读书大号。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问题请联系后台。 来源:桌子的生活观
免责声明:本站系转载,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在30日内与本站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