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由华东师范大学教授、著名民俗学家和上海史学者仲富兰著述的《上海小史》,是闵行政协近年来编发的“发现闵行之美”系列文史丛书代表之一,把1000年前的上海务、900年前的上海镇、700多年前的上海县,一直到90多年前上海特别市的发展线索和历史风情勾勒出来,沧海桑田
编者按:
BIAN ZHE AN
由华东师范大学教授、著名民俗学家和上海史学者仲富兰著述的《上海小史》,是闵行政协近年来编发的“发现闵行之美”系列文史丛书代表之一,把1000年前的上海务、900年前的上海镇、700多年前的上海县,一直到90多年前上海特别市的发展线索和历史风情勾勒出来,沧海桑田、筚路蓝缕,终成“上海”。这是一部袖珍的上海通史,我们将对它进行全文连载,和大家一起翻阅历史、感悟乡愁。
第十章
【十里洋场】与【经济高地】
华洋杂居的城市景观
晚清著名报人王韬在1848年曾这样描绘他在上海外滩看到的景象:“一入黄歇浦中,气象顿异”;“滨浦一带,率皆西人舍宇,楼阁峥嵘,缥缈云外”。(1934年新文化书社初版王韬著《淞滨琐话》)同样令中国人惊叹不已的是租界的道路。翻开当年游览“洋场”的中国人的笔记、日记,常见“街衢弄巷,纵横交错”;“道途平坦,商户整洁,堤岸桥梁,修筑坚固”;“舟车填溢”,左右“树木森茂而齐密”之类的赞语。
由于规划、勘察、施工、材料设施的近代化,租界的道路从各方面体现出新型城市的风貌。车道、行人道的石勘分隔,马路界桩的设置,使道路的安全宽阔有了保证。道路始终保持平坦洁净,无尘土飞扬。沿途遍植行道树,每树相距四五步,垂柳白杨葱郁成林,法国梧桐夏季遮阴,寒带松柏四季常青,还有街心花园,灌木花草,更使人赏心悦目。
在租界内,与修桥筑路几乎同时进行的是“燃点街灯”。最初点的是煤油灯,六角玻璃壳为罩或挂高处,或置铁柱之上。1865年,中国最早的煤气公司之一在上海设立,租界马路都以煤气灯照明,俗称自来火,又因其管道从地下通出,亦称地火。当时私人用户很少,主要用于街道店铺照明。包天笑回忆说:“许多店街点自来火,讲究在煤气管子头上加一纱罩。”但当时一般人家中的照明,还是用蜡烛与油盏。直到光绪年间,洋油(煤油)进口大增,“于是,上而缙绅之家,下至蓬户瓮牖,莫不乐用洋(油)灯”。未几,上海租界已开始出现电灯,因其“大过足球,去地三丈余……白光四射”,人称“赛月亮”。租界内整洁有序的市容,先进完善的设施,严格科学的管理,无不反映了西方近代工业文明的先进性和优越性。
租界内洋楼林立
随着“华洋杂居”态势的形成,外国侨民的进驻以及上海人与外国人接触、交际机会日益增多,最大的困难和障碍是语言不通,特别是外国商人、海员、旅游者初来乍到,由于不谙华语,难免有寸步难行、一事无成之虞。于是,社会上出现一些游手好闲又略习英语的人,充当翻译和导游的角色,从中索取报酬,成为一项新兴的职业,名曰“露天通事”。“通事”即翻译也。当时,有一首《上海市景词》描述此类人曰:“通事何因唤露天,能知西语少人延。沿街代达洋商意,买卖成交略取钱。”他们经常在洋泾浜一带的马路上游来逛去,遇有不谙华语的外国商人、水手或士兵,便主动迎上前去,用蹩脚的洋泾浜英语与他们兜搭,充任其临时翻译,有的还顺便为他们介绍生意,然后从中赚取小费。
马路上的煤气街灯
沪上文人葛元煦在《沪游杂记》中写道:“洋船水物登岸,人地生疏。有曾习西语无业之人,沿江守候,跟随指引。遇有买卖则代论价值,于中取利。因衣多露肘,无室无家,故以‘露天通事’名之。若辈自为一业,有三十六人之例,如多一人,必致争殴。”洋泾浜地区的其他一些较低文化层次的社会群体,如小商小贩、人力车夫、码头苦力等人员中,出于经常要与西洋人做生意的原因,也有一部分会说几句洋泾浜英语。如当时的一些人力车夫在招揽西人坐其车时,常会用这样的洋泾浜语问道:“油狗惠罗康伯奶?”(You go Hui Lu company?你去惠罗公司吗?)如果洋人同意,他们便会接着说道:“爱泥特土角。”(I need two jiao.我要二角钱。)
洋泾浜英语虽然是一种起源于洋泾浜一带,主要运用于商贸场合中的特殊语言形式,但是这种语言形式对于上海城市的影响却远不止洋泾浜这一个地区,也不仅仅只限于用以商贸交易。实际上,它已经渗透到了上海都市中的各个地区、各种场合,以及各种层次的社会群体之中。当时上海有相当一部分从事各种职业的市民都会讲几句洋泾浜英语。他们在表示对于别人的感谢时,便会说“生克油饭来麦去”(Thank you very much. 非常感谢你);在表示对于恋人的爱情时,则会说“爱辣夫油。”(I love you. 我爱你)。由此可见,当时上海都市中洋泾浜英语的流传和应用范围已经相当广泛。
洋泾浜英语为市民与老外交往起到沟通作用
从语言学的角度来看,洋泾浜英语当然不够标准、不够规范,在某种程度上,它可能还会影响正常的语言交际表达,破坏语言的纯洁性和完美性。但是从社会效用的角度来看,洋泾浜英语的出现又有着一定的合理性。它解决了人们急切希望掌握外国语言,然而一时又难以很快达到目的的困难。由于洋泾浜英语主要是用一些通俗的上海方言词语拼凑而成的,因此它与原来的英语词义之间往往会形成一种独特的语言效果,使人听来甚感有趣。例如在洋泾浜英语中,称“丈夫”为“黑漆板凳”(Husband),称“妻子”为“怀爱夫”(Wife),称“舌头”为“烫”(Tongue),称“夜晚”为“衣服宁”(Evening),称“女士们”为“累得死”(Ladies),称“教师”为“铁车儿”(Teacher)。这些词语之间的关系显得十分滑稽有趣,然而也正因如此,使得人们十分容易记忆。
来源:澎湃新闻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