班主任提醒:寒假孩子不自律是本能,父母让他自律是本事(家长再忙也要看一看)

B站影视 2025-02-07 16:47 2

摘要:假期是孩子们放松身心的好时机,但也往往是他们最容易懈怠的时期。

假期是孩子们放松身心的好时机,但也往往是他们最容易懈怠的时期。

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教育的效果取决于学校和家庭的教育影响的一致性。”

自律并非天生,而是需要不断培养的能力。

寒假期间,家庭教育的责任尤为重大!

01

教育孩子就像挤牙膏一样

父母挤一下,孩子才会动一下

寒假临近尾声,很多人发现,明明放假前给孩子布置了详细的学习计划,可结果却是作业拖到最后几天才匆匆赶完,预习计划完全落空,作息时间一片混乱。

不少家长开始着急、发火,甚至质疑孩子:“为什么别人能行,就你不行?”

要知道,孩子不自律是本能,父母让他自律是本事。

此前,微博曾发起一项关于“中小学生如何过假期”的投票。

结果显示:80%的孩子选择用睡觉、吃饭、打游戏来填满生活。

是人都有惰性,大人放假都不想提上班的事,更何况让孩子假期学习呢。

“父母要明白,孩子小时候缺乏自制力,对学习等艰苦的事情,不主动是常态,主动是非常态。”

教育孩子就像挤牙膏,父母轻轻一挤,孩子才会动一动。不挤,孩子就安于现状,惰性难除。

与其指望孩子自己能自觉,不如给他们恰到好处的管束!

02

教育最大的错觉

是指望孩子自己能自觉

著名心理学家沃尔特·米歇尔做过一个“棉花糖实验”。

在实验中,孩子们被给了一颗棉花糖,并被告知如果能等待不吃掉它,就能得到另一颗棉花糖。

研究发现,只有少数孩子能够耐心等待,最终得到更多的奖励;而其他孩子则选择了立即满足,吃掉了棉花糖。

要知道,教育最大的错觉,就是指望孩子自己能自觉。

与其期待孩子“自动自发”,不如从今天开始,从陪伴与指导中为他们点燃这份内在的动力。

1. 制定明确的目标与计划

孩子的自律来源于明确的方向感。

假期尾声,家长可以和孩子一起制定短期可执行的学习和生活目标,例如每天完成多少寒假作业、阅读多少页书、固定时间锻炼等。

目标要具体、清晰,并且可量化,避免孩子因为任务过于模糊而失去动力。

与其说“要多读书”,不如规定“每天晚上8点到9点阅读30页课外书”。

2.帮助孩子建立规律的作息

要知道,规律作息是孩子成长的地基,只有地基稳固,孩子的自律大厦才能建得高而稳。

新学期即将来临,家长要及时帮助孩子调整寒假中被打乱的生物钟,尽早恢复到与学期接轨的规律作息。

固定起床时间和睡觉时间,逐渐过渡到学期模式。

规定“学习时间段”“休息时间段”,形成稳定的生活节奏感。

3. 监督并给予适度的反馈

孩子的自律并不是放手让他们“自己领悟”,而是需要家长的适度监督和及时反馈。

每天检查任务完成情况,并给予积极评价或适当奖励,孩子会逐渐感受到成就感和动力。

当然,监督不是控制,而是陪伴和引导,帮助孩子建立责任感。

03

最好的教育

是父母的言传身教

美国心理学家阿尔伯特·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指出,人的行为是通过观察他人行为及其结果而习得的。

这意味着,孩子的自觉性很大程度上来源于他们对周围成人行为的模仿与学习。

换言之,如果父母本身缺乏自律,却期望孩子能够自觉学习,这无疑是一种不切实际的幻想。

要知道,教育的本质是,一棵树摇动另一棵树,一朵云推动另一朵云,一个灵魂唤醒另一个灵魂。

家长的行为就像种子,而孩子的模仿力则是滋养种子的土壤。

只有家长用行动去播种“自觉”的种子,这颗种子才可能在孩子心中生根发芽。

为人父母,如果你希望孩子养成自觉的好习惯,就先从自己开始,成为那个自律、勤奋、乐观的榜样。

在陪伴孩子完成作业时,放下手机,翻开一本书;

在寒假制定计划时,与孩子一起讨论并践行目标;

在面对困难时,展示坚持不懈的态度。

这些点滴行为,都将成为孩子内心深处的榜样力量,推动他们从依赖走向独立,从被动走向自觉。

正如班杜拉所说:“人类行为的塑造,始于观察,成于模仿。”

每一个孩子都是父母的“影子”,而这影子是否明朗清晰,全看父母如何以身作则。

04

孩子不自律是本能

父母让他自律是本事

马克・吐温曾说:“人的思想是了不起的,只要专注于某一项事业,就一定会做出使自己感到吃惊的成绩来。”

而这专注背后,离不开自律的支撑。

孩子成长过程中,不自律就像地心引力,是一种本能,时刻拉扯着孩子走向舒适区。

然而,父母若能巧妙引导,让孩子学会自律,那便是真本事。

就如同为孩子插上了一双翅膀,助其在人生的天空自由翱翔。

寒假即将结束,请父母们珍惜这段与孩子共度的宝贵时光,用心引导他们养成自律的习惯。

让这份自律成为孩子新学期的起点,助力他们在学习的道路上越走越远,创造出令自己惊叹的成绩。

来源:敦煌发布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