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实题材微短剧的创新路径与当代价值

B站影视 2024-11-28 12:28 3

摘要:网络微短剧精品化的重要路径是加强对现实题材的开掘与深耕。目前,现实题材微短剧的创作虽已呈现出蓬勃发展的良好态势,但在题材挖掘、人物塑造、价值诉求、艺术表达等方面依然存在着明显的不足。创作者应在保持已有创作优势的基础上,进一步深入社会现实,关注社会热点、难点问题

编者按:网络微短剧精品化的重要路径是加强对现实题材的开掘与深耕。目前,现实题材微短剧的创作虽已呈现出蓬勃发展的良好态势,但在题材挖掘、人物塑造、价值诉求、艺术表达等方面依然存在着明显的不足。创作者应在保持已有创作优势的基础上,进一步深入社会现实,关注社会热点、难点问题,挖掘真实、生动的故事和人物,展现时代风貌和社会变迁。本文刊发于《中国电视》2024年第8期。

随着我国网络微短剧创作数量的激增和市场规模的不断扩大,如何推动其向精品化路径迈进正成为大多数创作者日益关切的问题。无论是追溯视听艺术的发展历史,还是聚焦艺术创作规律,加强对现实题材的开掘与深耕,在反映社会生活、展现时代精神、讲好中国故事上持续发力,都是微短剧创作者应予以关注的创作方向。近一两年来,纵观微短剧的创作态势,现实题材作品在数量和质量上都取得了一定的突破,如《二十九》《超越吧!阿娟》《亲爱的乘客,你好》《一梦枕星河》等作品在内容品质和受众口碑上也都有所收获,显现出创作者对现实题材的关注和重视。

不过,仍要看到并非所有以现实为背景的作品都能体现出现实主义精神,如“霸总”“战神”“赘婿”等类别的微短剧中,虽有不少作品将故事设定在当代,但其往往将现实中的种种矛盾予以放大,并在不断的情节冲突和反转中让故事逐渐偏离现实生活。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即便将加强对现实题材的开掘作为微短剧精品化的重要路径,已在一定程度上获得了创作者的认同,也依然有必要对当下现实题材微短剧的发展状况、存在问题、创新路径以及当代价值进行总结分析,以期为创作者提供借鉴和启示。

《超越吧!阿娟》海报

01 现实题材微短剧的发展状况

根据国家广播电视总局的定义,网络微短剧为“单集时长从几十秒到15分钟左右、有着相对明确的主题和主线、较为连续和完整的故事情节的网络文艺样态”。①当下网络微短剧主要分为两种类型:其一是单集大多不到3分钟,依靠“投流”吸引受众的“小程序”剧;其二是单集在3—15分钟不等,在重点网络视听平台上线的横屏、竖屏微短剧,本文主要以后者为研究对象,关注其中现实题材微短剧的发展状况。

(一)备案数量多,精品化趋势明显

现实题材一直是中国影视创作的主流,随着微短剧进入大众视野,在其加速市场开拓的同时,也展现出清晰的题材侧重。仅从2023年4月到2024年5月全国重点网络微短剧规划备案的公示情况来看(见表1),包括都市、农村、青少、公安等类别的现实题材微短剧备案占比呈现出较大优势,2023年10月、2023年12月仅都市题材备案占比便已过半,在一定程度上显现出现实题材在微短剧创作中的潜力。

表1 2023年4月—2024年5月全国重点网络微短剧规划备案公示作品统计

在具体创作上,现实题材微短剧的精品化趋势也较为明显,部分作品在思想价值和艺术水准上有所开掘,并获得了一定的社会认可。例如,入选国家广播电视总局2023—2024年“网络视听节目精品创作传播工程”的15部网络微短剧中,《1818编辑部》《加油加油》《亲爱的乘客,你好(第二季)》《我的归途有风》《朝阳大妈向前冲》《人生大事之晚安地下铁》等现实题材微短剧占据了绝大部分。在国家广播电视总局发布的“跟着微短剧去旅行”创作计划前三批推介剧目中,也有《恋恋茶园》《爱在炊烟袅袅时》《那个重逢的夜晚》《司法所的故事》《反诈破局》等多部立意新颖、品质尚佳的现实题材微短剧入选。管理机构的扶持与肯定,既是对当前现实题材微短剧精品创作的认可,又在一定程度上为创作者指引了未来前进的方向。

(二)涉猎范围由窄到宽,多角度、多层面展现社会生活的丰富性

近年来,随着市场竞争的日益激烈,创作者不断探寻新的题材以适应多元化的市场需求和观众口味,对现实题材也做出了更多的开掘。例如,《二十九》《小圆满》《全职主夫培养计划》都围绕女性在婚姻、家庭、职场中面临的困境和挑战展开故事,但侧重点各有不同。《飞扬的青春》《临水人家》《法兰小镇》在乡村振兴的大主题下,从不同角度塑造了为中国式现代化奋斗的青年群像。《没有案件的派出所》《探火者》《医生的温度》聚焦警察、火调员、医者等职业群体,在一个个生动可感的故事中展现职业风貌。《“码”上遇见》《亲爱的乘客,你好(第二季)》记录程序员、代驾司机等普通人的生活,透过他们的故事表现当今社会的人生百态。《超越吧!阿娟》讲述小镇青年来到大城市开设舞狮馆的经历,通过将人物成长与舞狮艺术的传承相结合,在青春追梦中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双创”呈现提供了新的实践……这些现实题材微短剧从烟火气的观察视角和发乎真情的人文关怀出发,在一定程度上体现出与时代同频共振的意识,使受众从百姓故事里获得对现实生活的启发与感悟。

此外,在风格类型和表现手法上,现实题材微短剧也在不断做出多样化的探索。如在风格类型上,创作者不仅延续了过往对幽默搞笑风格的展现,还在作品中引入了悬疑、推理、爱情、国风等元素,丰富了微短剧的阐释空间,便于创作者展开更多对现实议题的探讨。《我的归途有风》《爱在炊烟袅袅时》等微短剧则从“微短剧+文旅”的角度凸显了拍摄地的地域风情和文化底蕴,拓展了微短剧的影响范围,也为微短剧与文旅产业的相互促进与共同发展提供了新的路径。在表现手法上,《柒两人生》作为国内首部采用虚拟技术的微短剧,通过XR虚拟拍摄打造沉浸式环境,既提升了受众的观看体验,又展现出以新技术赋能现实题材的潜力。

《柒两人生》海报

02 现实题材微短剧的存在问题与创新策略

当前,现实题材微短剧的创作虽已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仍存在题材同质化、人物脸谱化、主题浅表化等问题。面对一些作品重复的剧情模式与粗糙的制作水平,不少受众产生了审美疲劳。与此同时,微短剧市场的蓬勃兴起,也吸引了更多资本和专业机构的入局,在一定程度上加剧了市场竞争的激烈程度。因此,无论是从产业发展的内在需求出发,还是从满足受众不断变化的精神文化需求的角度来看,现实题材微短剧的转型升级已势在必行。

(一)存在问题

随着现实题材微短剧的快速发展,部分作品中存在的内容雷同和失真问题也逐渐引起了业界和大众的关注。整体来看,现实题材微短剧的雷同现象主要源于两方面:一是大量微短剧源自网络文学作品,而这些网络文学作品的内容往往雷同,进而导致微短剧也呈现出大同小异的局面;二是微短剧特殊的生产播出机制在一定程度上为雷同作品的滋生提供了温床。微短剧失真的问题主要源于部分创作者对市场热点的盲目追逐,其或是一味迎合受众的感官愉悦,或是为了生产快消品而忽视了文艺作品本身的规律和对生活本真的提炼。具体而言,现实题材微短剧内容雷同和失真的问题又主要体现在题材选择、人物塑造、现实表达等方面。

其一,热门题材较为单一,行业剧失焦问题仍然突出。尽管近两年来现实题材微短剧在创作规模与精品数量上均呈现出显著的增长态势,但从整体上来看在题材的多样性上仍有较大的提升空间,尤其是那些播放数据较好、常居种种“热榜”的作品,大多仍聚焦婚姻爱情题材,在“破镜重圆”“先婚后爱”等细分类别中讲述同质化的故事。同时,部分行业剧的焦点不够明确,一些作品看似拓展了题材领域,实则采用了模糊化和噱头化的手段来处理剧情中的社会背景,或是浅尝辄止地引入与行业相关的热门话题,但其故事重心仍然局限在爱情范畴,未能深入探讨行业特性或深刻反映社会议题。

其二,为片面突出所谓“网感”,人物塑造浮夸失真。能否在小体量的作品中留下“立得住”的人物,是衡量微短剧品质的一个重要标准。近年来,一些现实题材微短剧在人物形象塑造上陷入了一个“怪圈”,即为了凸显所谓“网感”而极尽夸张之能事。例如,某部展现年轻情侣恋爱经历的微短剧虽有意识地表现情侣吵架背后的现实问题,但台词多为嬉笑怒骂的幽默“段子”,演员表演也过于夸张,虽然制造出了笑点密集的喜剧效果,却削弱了现实题材的真实性与可信性。此外,产业化的快消模式使不少微短剧的创作者心态浮躁、急于求利,未能扎根到社会生活的“毛细血管”中、自人物的共性中挖掘“千人千面”的特质,导致出现大量脸谱化与标签化的雷同人物。根据2023年年底《中国青年报》面向1129名青年发起的一项调查,50.9%的受访青年认为网络微短剧存在的主要问题是故事和人物设定雷同。②人物形象的脸谱化使部分现实题材微短剧往往难以承担起反映社会现实、捕捉受众关切的使命,也难以让受众在观看中获得情感共鸣与价值认同。

其三,对现实社会的呈现缺少现实主义精神。近年来部分微短剧打着“现实”的旗号活跃在各类视频网站上,但其主要情节与现实生活完全脱节,而是通过夸张手法来展现现实世界里几乎不可能发生的极端故事,在不断的巧合与反转中强化冲突、激发矛盾,进而产生情绪爆点。例如,某些展现家庭纠纷的微短剧,刻意放大家庭矛盾与情感冲突,片面展现家庭成员之间彼此算计的“恶意”,与主流价值导向相偏离。此外,还有部分微短剧创作者对偶像剧的创作手法进行了更为夸张的处理,在剧中呈现宛如经过“滤镜”美化后的变形生活。之所以出现上述创作问题,归根结底在于创作者未能平衡好流量热度与生活真实度之间的关系,过度追求流量而使作品不接地气,以致消解了现实题材反映现实生活本质的深度与意义,令作品沦为观众无须走心观看的“电子榨菜”。

其四,重复的剧情模式和粗糙的低成本制作难以满足受众日益增长的审美需求。毋庸置疑,现实题材微短剧要实现精品化,必须在内容品质和审美格调上双管齐下。然而,当前这两个关键领域均存在不容忽视的问题。每当某一题材因包含某种热门元素而突然受到受众关注,往往就会引起大批创作者和投资者的关切,进而引发一股跟风创作的热潮。尽管这种趋势在短期内为市场的繁荣和多样性注入了新的活力,但长期来看,却带来了严重的同质化问题,导致创新力度不足以及受众的审美疲劳。特别是当下随着现实题材微短剧市场的日益扩大,受众对作品内容和艺术品质的要求也“水涨船高”,对劣质作品的“容忍度”也在降低。例如,某微短剧大量模仿和套用经典电影桥段,导致剧情雷同、逻辑牵强,有网友表示“剧情与电影《庸人哈尔》一模一样,完全不值得自己付费”;某微短剧剧情悬浮、常识性错误频出,有网友在评论中直言不讳地表示“中药与绿豆汤同喝?虽然是剧情,但请不要把我们带歪”。某微短剧过度使用近景镜头和频繁运用“闪回转场”的手法,使画面显得零碎而不连贯,缺乏艺术上的和谐与统一,引发了不少受众的排斥心理,有网友表示“剧情完全碎掉了”。有业内人士认为:“微短剧市场将会渐渐清洗掉那些粗制滥造的作品,再接下去,一定是拼演技、拼制作、拼剧本,大家会慢慢关注美术、置景、服装、镜头表现与故事性。”③只有当作品在艺术表现和故事性上都具有高水准时,才能满足市场和观众对高质量文化产品的需求,真正推动现实题材微短剧的健康发展。

(二)创新策略

如前所述,现实题材微短剧的创作者要想在蓬勃发展的行业浪潮中继续保持活力,就不能只图一时利益,而应在加强自律的前提下,努力让题材更加贴近大众生活、人物形象的塑造更加真实细腻、人文情怀的表达更能触及心灵、审美品位的展现更为自然,从而获得艺术价值与社会价值的双重提升。

其一,开掘题材、细分领域,并借力网络文学的“他山之石”。一方面,现实题材微短剧应以广泛的社会生活为支撑点与增长点,以四十多年来改革开放的辉煌成就和新时代的社会风貌为土壤,对题材的广度和深度进行不断的开掘与延展。创作过程中要放慢脚步,踏踏实实深入生活的细部观察和取材,使剧情、场景、人物形象都更加贴合日常生活的逻辑,才能令观众产生情感共鸣。同时,创作者还应勇于直面人民关切的社会热点、难点、痛点,让作品寄托更多的现实情怀和人文内涵,“照亮”社会的角落。另一方面,现实题材微短剧可以进一步自网络文学中挖掘丰富的资源,有效扩展其内容的深度和广度。网络文学与网络微短剧在文化表达和受众基础上有相似性,将那些兼具现实表达力度和受众口碑的网络小说改编成微短剧,不仅可以缩短内容开发的时间,还能助益作品现实质感的开掘。目前,相关机构和创作者已关注到微短剧与网络文学之间的联系,并已做出一定的实践探索。如《恋恋茶园》等网络文学改编剧既对当代生活和传统文化传承进行了有力表达,又在“微短剧+文旅”中展现了爱情、亲情的美好愿景。如2024年4月中国作家协会网络文学中心公布了50个“网络文学IP微短剧创作扶持项目”,并发表《提升网络文学微短剧转化品质倡议书》。④2024年4月28日,中国作家协会又发布了2023年度中国网络文学影响力榜,上榜作品反映出网络文学IP对网络微短剧的强大拉动作用。⑤2024年7月13日,第七届中国“网络文学+”大会网络微短剧分论坛在北京召开,论坛聚焦网络文学与网络微短剧融合升级、创作精品与高质量发展等议题,⑥为微短剧市场注入了新鲜血液。这些举措都对下一步微短剧与网络文学在现实题材上的“双向奔赴”提供了新的可能。

其二,真实细腻地描绘生活中的人物。微短剧大量运用近景和特写镜头,使角色成为剧情的核心推动力。从这个意义上来说,现实题材微短剧要真实、细腻地刻画人物的内心世界、情感冲突和际遇命运,使受众可以代入式地反观自我,或通过人物的故事加强对现实生活的认知、关注与思考。此外,创作者还应探索角色塑造更大的开合度,突破人物设定单一雷同的困境,多角度、多方位地塑造人物立体鲜活的性格与个性,从而增强故事的戏剧张力,进一步激发受众的共情与共振。例如,《超越吧!阿娟》在展现青年阿娟初入大城市的心理时,对其凌乱的头发、沾了泥土的脸、受伤的额头、满是油渍的衣服等细节进行了特写呈现,为观众理解当代青年追梦的不易提供了代入的视角。《人生大事之晚安地下铁》取材自北京地铁站的真实事件,运用长镜头和抒情性音乐的组合,细腻刻画了单亲妈妈面对挫折时的复杂情绪,便于观众感受人物的勇敢、乐观与坚韧。《仁心》的镜头语言多变,但无论是广角镜头展现的宏大场景,还是特写镜头捕捉的细腻表情,都恰到好处地放大了剧中人物的悲欢喜乐,展现了医生面对抉择时复杂的内心世界。

其三,在“微而精、短而美”的探索中注重对“真实性”的呈现。“微而精、短而美”是微短剧在影像表达上的特色,真实性则是现实主义表达的关键要素。从这个意义上来说,现实题材微短剧的精品化之路应将两者结合起来,通过高度凝练、制作精良且真实贴近的艺术表达,向受众传递时代风貌、展现温暖人性、提供精神慰藉。这一方面要求现实题材微短剧的剧情设计应巧思佳构,在短时间内传达新奇的故事和强烈的情感,并通过精致的视听语言和独特的创意制作满足观众的审美需求。另一方面,现实题材网络微短剧的审美追求不应仅停留在肤浅的感官愉悦和短暂的情绪释放上,还应坚守现实主义的创作原则,让剧集尽可能地尊重现实生活、反映现实生活,让人物的塑造更加严谨,情节的设计更为合理,细节的表现更为真实,从而引发观众的共情和认同,使作品在拥有娱乐性与趣味性的同时,也能兼具思想性和审美品格。

03 精品现实题材微短剧的当代价值

现实题材微短剧扎根于新时代这一沃土之中,作为一种网络文艺新样态,理应在精品创作的探索中,通过讲述当代社会生活中人民大众的精彩故事,反映中国日新月异的变化,以及百姓随时代变迁而呈现出的生活状态与精神面貌,在对家国与个体、人情与人性的深层挖掘中彰显价值关怀。

(一)观照社会现实的时代价值

在2024年全国两会期间,与网络微短剧创作相关的话题受到了高度关注,“多位代表委员针对微短剧市场当前的发展情况提出了自己的建议或提案。对于微短剧在市场、文化传播等方面的价值,代表委员均予以了肯定”,⑦其中,不少代表委员都提及了“加强现实题材微短剧创作”的必要性,这在一定程度上显现出微短剧观照社会现实的时代价值。近来,也有不少现实题材微短剧通过反映中国式现代化背景下社会个体的生存状况、精神面貌和情感状态,让受众在对剧中人物命运的观察与感悟中获得对微观个体和宏观社会的审视与认知。如首部全面反映“四大检察”题材的微短剧《石俊峰办案记》,以“小切口”展现了检察机关“高质效办好每一个案件”的价值诉求,增强了公众对检察工作的了解和认同。《朝阳大妈向前冲》既展现了基层志愿者的精神风貌,又对“朝阳大妈”等退休人群追求正义、积极乐观的精神世界进行了反映。《反诈风暴》聚焦全民反诈主题,在对反诈案件的披露和展现中助力增强受众对财产安全隐患的警惕性。此外,还有一些现实题材微短剧在揭露社会问题、直面社会痛点上做出了开拓。如《大妈的世界贺岁篇》《另一半的我和你》等作品通过讽刺的手法对低俗网络直播、性别歧视等现象进行了剖析,引导受众产生进一步的思考。

(二)愉悦、宣泄与抚慰的情绪价值

有专家认为,加速社会容易让现代人变得浮躁而无法沉下心来,因此,人们渴望放松娱乐,渴望宣泄情绪,疗愈心灵。从某种程度上来说,网络微短剧恰逢其时地填补了密集社会行为中难得的时间缝隙,成为缓解时间焦虑的镇静剂。⑧作为折射社会生活的一面镜子,现实题材微短剧围绕当下的现实生活挖掘戏剧情节,以小体量、快节奏的特点,有助于受众从生活日常中跳脱出来,并在共情体验中获得情感的宣泄和心灵上的慰藉。如微短剧《大过年的》将当下生活中的婚姻焦虑、代际矛盾等问题进行典型化处理,在复杂情感纠葛的化解过程中助力受众获得直面自身困境的信心。有网友表示:“这剧也太现实了,冷暴力这段让我狠狠共情了!”“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女主回复得太让人解气了!”

《大过年的》海报

(三)“春风化雨”的审美价值

《中国网络视听发展研究报告(2024)》显示,截至2023年年底,我国网络微短剧用户黏性快速增长,流量和影响力双重爆发。在此背景下,现实题材微短剧作为网络文艺的“轻骑兵”,其创作者有必要思考如何开掘出更加丰富多元的艺术表现形式,创作出“网感”、质感与价值内涵兼具的优秀作品,从而发挥更大的社会美育功能。

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当前部分创作者创新现实题材微短剧审美表现手段的种种尝试,可以被视作是探索“春风化雨”“潜移默化”地影响受众审美心理的实践。正如伊波利特·丹纳所言:“艺术的目的不在于改变现实,而在于表达现实,艺术用同情的力量使现实显得更美丽。”⑨例如,《我的归途有风》将治愈风格与非遗美食相融合,在温馨的故事背后展现地域文化之美、人文风貌之美和非遗美食之美;《那个重逢的夜晚》将悬疑风格与校园青春相融合,在一次次的悬念和反转中展现青年男女的相互救赎与共同成长;《夜班日记》《超能坐班族》等剧集在反映亲子矛盾、职场压力等现实议题中引入了“鬼差”、职场超能力等奇幻角色与情节,满足了受众多样化的审美需求。

结语

现实题材与社会现实、百姓生活息息相关。很多社会议题都可以通过年轻态、小体量、快节奏的现实题材微短剧进行艺术再现与深入探讨。尤其是在行业规模迅速爆发、行业竞争日益加剧的语境下,现实题材微短剧要想创作出叫好又叫座的精品,唯有广泛深入现实生活场景中,了解不同社会人群的真实状态,将丰富多彩的人民生活与精巧生动的故事有机融合,在题材的广度与深度、人物塑造的真实性与典型性、视听表达的艺术化、主题立意的深入性等方面不断创新升维,从而在价值层面担负起更多的职责与使命。

曾有学者指出:“脚踏实地的现实主义创作理念是劲风也是清流,正在改变着网络剧的市场格局和发展走向。”⑩现实题材微短剧未来将带动微短剧走向何方,正有待创作者去探索。

来源:米西说剧情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