警惕!哈尔滨亚冬会,虽然美不参赛,但要警惕美国“搞破坏”

B站影视 2025-02-07 16:08 3

摘要:在哈尔滨市举办的第九届亚冬会,为中国展示体育实力、自身文化及国际形象提供了重要契机,然而惯于体育政治化的美国,也可能趁机对中国发起舆论攻击、外交施压甚至经济制裁。

警惕!哈尔滨亚冬会,虽然美国不参赛,但要警惕美国“搞破坏”

在哈尔滨市举办的第九届亚冬会,为中国展示体育实力、自身文化及国际形象提供了重要契机,然而惯于体育政治化的美国,也可能趁机对中国发起舆论攻击、外交施压甚至经济制裁。

咱们先说舆论攻击。首先,美国非常擅长利用特定负面议题作为舆论攻击的切入点,比如环保、人权和劳工权益等议题。2022年,北京冬奥会因使用人工造雪而被《纽约时报》等媒体批评,这些媒体通过夸大人工造雪的水资源消耗,将北京冬奥会描绘为“破坏环境”的典型案例。

其次,美国善于通过媒体联盟扩大负面舆论的国际传播。以北京冬奥会为例,《纽约时报》《华盛顿邮报》和CNN等美国主流媒体率先发起攻击,随后英国《卫报》、德国《明镜周刊》等西方媒体迅速跟进,使这一议题迅速发酵为全球舆论热点。同时,美国还充分利用社交媒体的传播优势,通过算法放大负面内容。在Twitter上,“中国强迫劳动”相关话题在北京冬奥会期间的搜索量激增了200%以上,直接引导了公众对中国企业的质疑。

最后,美国舆论攻击往往与资本市场联动,将负面舆论转化为实际经济压力。一些国际品牌因舆论压力选择退出与中国赛事的合作。之前在新疆棉问题被炒作后,耐克和阿迪达斯减少了与中国相关的冬奥营销活动。这种“撤资行为”进一步削弱了赛事的商业化效果,同时也放大了舆论战的经济后果。

鉴于美国在过去国际赛事中的舆论操作模式,2025年哈尔滨亚冬会很可能成为类似攻击的目标。

再说说外交施压。美国在体育赛事的外交施压一般分为三个步骤:

首先是选择具有高度政治敏感性的议题作为抵制理由。2022年,北京冬奥会期间,美国以“新疆人权问题”为借口,宣布不派遣官方代表参会。此类议题不仅容易引发国际关注,还能在其盟友中形成高度的价值共鸣,形成美西方的“价值观同盟”,并以此集团作为外交基本盘。

第二步就是通过外交渠道联合盟友扩大抵制规模。在北京冬奥会的外交抵制行动中,美国成功联合了澳大利亚、英国和加拿大。这些国家通过公开声明支持美国的抵制行动,造成了不小的负面影响。

第三步利用外交压力影响中立或弱小国家的态度。美国通过经济援助、政治施压等手段,诱导一些发展中国家减少对主办国的支持。冷战时期的东西方运动赛事中,美国多次通过外交干预,影响奥运会参赛国数量,从而削弱赛事的全球性,打击华约阵营在西方的影响力。

当然,此次哈尔滨冬奥会,只是亚洲的区域赛事,美国并不参赛,也无力阻止盟友参赛,因此美国可能利用资本市场干扰赛事的商业化运作,从而削弱主办国的经济收益和赛事影响力。

比如,美国可能利用其在国际体育品牌市场的主导地位,影响跨国企业对赛事的商业赞助与合作。在北京冬奥会期间,由于美国炒作新疆棉问题,耐克和阿迪达斯等品牌面临巨大的舆论压力,部分企业选择减少与中国市场的互动。此外,美国还可能直接向品牌施加外交或经济压力,阻止其与特定赛事展开合作。跨国品牌的退出可能导致赛事的商业化运作不及预期,影响赛事的整体经济效益。收入不及预期,又将成为美国攻击中国政治体制的抓手,并进一步宣言美式价值观和其盟友,破坏中国努力构建的多边外交的友好营商形象。

总之,对于美国在体育赛事中的种种操弄手段,我们不能不防,必须准备充足的预案,保障亚冬会的顺利举行。

来源:利刃号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