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我是王建军,今年52岁,是江南县双河镇的一名普通司机。说起我那个嫂子,村里人都说她是个实在人。不爱打扮,整天穿着老式的碎花布衣裳,头发随意地扎成一个发髻。她的手指上总是带着细密的针眼,这是干了几十年裁缝留下的印记。
(本人用第一人称写故事,素材有原型,但情节有所演绎,请勿对号入座!)
人们常说,最让人感动的不是轰轰烈烈的付出,而是默默无闻的坚持。在我们这个充满戏剧性的时代,太多人追求表面的光鲜亮丽,却忽视了身边最朴实的真情。
我是王建军,今年52岁,是江南县双河镇的一名普通司机。说起我那个嫂子,村里人都说她是个实在人。不爱打扮,整天穿着老式的碎花布衣裳,头发随意地扎成一个发髻。她的手指上总是带着细密的针眼,这是干了几十年裁缝留下的印记。
1987年,大哥查出糖尿病的时候,我们全家都慌了神。那时候农村医疗条件差,大哥的病情一直不见好转。就在全家一筹莫展的时候,嫂子从隔壁村嫁了过来。
记得那天是个阴天,嫂子坐着一辆手扎红绸的拖拉机进了村。她的嫁妆很简单:一台老式缝纫机,两个装满布料的箱子。村里人都说她傻,明知道大哥有病还要嫁过来。可她只是笑笑:“男人有病妻子照顾,这不是天经地义的事吗?”
嫂子来了以后,家里的日子渐渐好转起来。她白天在村里给人做衣服,晚上还要照顾大哥打胰岛素。那时候,大哥的脾气特别大,有时候还会摔碗砸碟。可嫂子从来不生气,就笑着说:“病人嘛,心情不好很正常。”
日子就这样一天天过去,嫂子的头发慢慢开始泛白。她总是说自己身体好得很,从不去医院检查。每次村里人劝她去看看,她都说:“家里开销大,哪有闲钱看病。”
2023年6月的那场暴雨,我这辈子都忘不了。那天下午,天空乌云密布,雨点大得像是要把房顶砸穿。村口的小河水位暴涨,河堤眼看就要决口。嫂子正在给人赶工做衣服,听到外面传来孩子的哭声。
原来是村东头老李家的小孙子掉进了河里。嫂子二话不说,放下手中的针线就跑了出去。等我赶到河边的时候,只看见她抱着那个孩子,被湍急的河水冲向了下游……
救援队找到嫂子的时候,她还紧紧地抱着那个孩子。孩子活了下来,可嫂子却再也没能醒过来。
那天晚上,我和大哥整理嫂子的遗物。在她那个破旧的针线箱底下,我们发现了一本发黄的日记本。翻开第一页,上面工整地记着:“今天又去县医院买了一个月的胰岛素,3200块。上个月给张婶做的衣服还没收到钱,先欠着吧。”
日记从2008年开始,一直记到2023年。每一笔支出都记得清清楚楚:药费多少,医院检查费多少,零零总总加起来,这些年光是医药费就花了四十多万。我这才知道,嫂子这些年一直在外面借钱给大哥治病。
更让人心疼的是,在日记本最后一页,我们发现了一份她的体检报告。原来早在五年前,她就查出了严重的心脏病。医生让她立即住院治疗,可她连这份体检报告都没有给任何人看过。 翻到日记最后一页,还夹着一封未寄出的信。信是写给大哥的:“老汉,等你看到这封信的时候,我可能已经不在了。我的心脏一直不好,但我不想让你们担心。这些年,我最大的心愿就是能让你的病情稳定下来。我知道自己活不长了,但只要能多陪你一天,我就很满足。”
大哥看到这里,一下子瘫软在地上。我们这才明白,为什么最近一段时间,嫂子总是坐在院子里发呆,望着那棵老槐树发呆。她一定是预感到了什么。
日记本里还夹着一张张欠条。原来这些年,嫂子不光要照顾大哥,还经常帮助村里的困难户。张婶家孩子上学缺学费,她偷偷拿出五千块钱;李大爷家要翻修房子,她又借出三千块。这些钱,她从来没跟任何人提起过。
整理遗物的时候,我们在针线箱的夹层里发现了一摞医院的收据。有一张收据背面写着:“今天去医院取药,遇到一个重病的老太太。她说自己没钱买药,我就把自己的那份药钱给她了。反正我还能扛一阵子。”
嫂子走后,大哥的身体每况愈下。整天坐在院子里,看着嫂子生前种的那两棵石榴树发呆。那是他们结婚时一起种下的,如今枝繁叶茂,却再也等不到嫂子来采摘果子了。
村里人都说,这么好的人怎么走得这么早。老支书感叹:“现在的年轻人都往外跑,可咱们村最后一个重症患者,却是让一个外村来的媳妇照顾了这么多年。”
一个月后,县里来人,给嫂子颁发了见义勇为奖章。大伯接过奖章的时候,眼泪止不住地往下掉。那天晚上,村里人自发地在村委会门口贴出了一张张嫂子生前的照片。
照片上的她永远带着温暖的笑容。给人量身裁衣的时候笑,给大哥煎药的时候笑,就连下地干活的时候也在笑。村里老人说:“这才是真正的善良,从来不图回报,只是默默地付出。”
日子一天天过去,村里人自发成立了一个互助会,取名叫”翠花互助会”。每逢周末,大家轮流去照看大哥。老支书说:“就是要让翠花在天上看到,她守护了一辈子的男人,现在有全村人在照顾。”
后来,医院考虑到我们家的特殊情况,减免了大部分的医疗费。大哥的病情慢慢稳定下来,但他时常会望着嫂子的照片发呆。有时候,他会对着照片说:“老婆子,你在天上过得好吗?我现在学会自己打针了,你不用再操心了。”
整理完所有遗物,我们在针线箱最底层发现了一本账本。上面密密麻麻地记着这些年来的每一笔收入和支出。最后一页写着:“欠款统计:张婶家5000元,李大爷家3000元,县医院药房18000元……”这些债务加起来超过十万。
可让人惊讶的是,在账本的背面,还记着另一笔账:“借出去的钱,就当是积德行善,都不用还了。这些年能帮到村里的乡亲,我很知足。”
就在昨天,村委会决定在村口立一块石碑,上面镌刻着:“善良的人永远活在我们心中。”碑文是老支书写的,歪歪扭扭的字里行间,透着浓浓的真情实意。
人们常说,好人没好报。可我觉得,嫂子用她的一生告诉我们:真正的善良不是为了得到回报,而是发自内心的付出。那些不为人知的善意,那些不求回报的付出,或许就是这个世界上最珍贵的东西。
那么,面对这样一位普通而伟大的农村妇女,我们是不是应该反思:为什么总要等到失去,才懂得珍惜?为什么这个世界上最淳朴的善良,往往被我们忽视?也许,这就是生活给我们上的一课。
来源:跟老赵学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