倪萍北京农村赶集,被老乡热情拉回家蒸馒头,闲聊春晚“变味”

B站影视 2025-02-06 23:11 2

摘要:64岁的倪萍,曾经是春晚的“黄金主持人”,陪伴了几代观众度过无数个除夕之夜。

64岁的倪萍,曾经是春晚的“黄金主持人”,陪伴了几代观众度过无数个除夕之夜。

但这一次,她的身影却出现在北京怀柔的农村大集上,低调地穿着红色大衣,戴着墨镜,像个普通人一样,沉浸在这热闹的年货市场里。

没想到,这一趟赶集,却让她与一位青岛老乡不期而遇,被热情邀请到家中做客,还亲自上手蒸起了馒头。

更让人意外的是,在这顿烟火气十足的家常饭桌上,她竟然毫不避讳地谈起了“春晚为什么不好看”的内幕。

一番话,让人深思。

赶大集、吃糖糕,倪萍过起“乡村慢生活”

在大集上,倪萍俨然成了一个“美食探索者”。

她先是被糖葫芦吸引,咬上一口后忍不住赞叹:“还是小时候的味道!”

随后,又被摊位上的炸丸子、杏干、葵花籽迷住,尤其是现炸的糖糕,更是让她毫不犹豫地买了一个,趁热吃下,满脸幸福。

可就在她吃得正香的时候,路人一眼认出了她,并惊喜地喊出了她的名字。

倪萍愣了一下,随即露出亲切的笑容,和对方攀谈起来。

没想到,这位路人竟然也是山东青岛老乡!

两人一见如故,兴奋地用方言聊了起来。

老乡越聊越激动,索性热情地邀请倪萍去家里坐坐,还承诺要给她做顿地道的山东饭菜。

倪萍也爽快答应,跟着老乡往家走去。

乡村小院,烟火人间

老乡的家,是一个典型的北方农村小院,干净整洁,处处透露着温馨。

院子里绿植茂盛,点缀着喜庆的中国结,充满了浓浓的年味。

更有趣的是,小夫妻俩在这里过上了“半自给自足”的生活——

房租一年才3万,菜是自己种的,鱼是自己钓的,连院子里的桌子,都是女主人的父亲亲手打造的。

倪萍听完,不禁感叹:“好久没过过这样的日子了。”

在这份久违的烟火气里,她似乎找回了过去的那种简单和满足。

而老乡这时也想起,自己刚才发了面,正准备蒸馒头,倪萍一听,兴致一下子就来了。

作为土生土长的山东人,她立刻撸起袖子,决定给大家露一手。

倪萍亲手蒸馒头,感慨“春晚变味”

倪萍的手法十分熟练,揉面、搓圆、整形,一气呵成。

她还特意在馒头里放了红枣,寓意“五谷丰登”。

蒸好的馒头白白胖胖,老乡吃了一口,忍不住感叹:“不愧是山东人,做馒头就是有一套!”

在这轻松的氛围中,大家的话题也渐渐深入,聊到了如今的春晚。

老乡的丈夫问:“为什么现在的春晚总觉得没以前那么好看了?”

倪萍沉思片刻,随后坦率地说出了自己的看法。

她认为,并不是春晚本身不好看了,而是观众的口味变了。

“以前娱乐少,每年就盼着春晚,看啥都觉得新鲜。”

“但现在大家的选择太多了,综艺、短视频、网络直播,啥都有,审美也早就变了。”

倪萍还打了个比方——

“小时候,过年能吃上一顿饺子,就已经觉得是顶级享受。”

“但现在,平常吃得比过年还丰盛,哪还能找到当初那种仪式感?”

换句话说,不是春晚变了,而是我们的时代变了。

不过,她也坦言,过去那些春晚确实经典,因为那时候的艺术家,是真的在用心做节目。

他们对作品的精雕细琢,放到今天,依然是一种难以超越的高度。

但时过境迁,如今的年轻观众习惯了快节奏的内容,想要重新找回“春晚的魅力”,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春晚的变与不变

其实,倪萍的话道出了一个现实:观众变了,春晚自然也得变。

以前的春晚,是一代人的青春记忆,但如今的年轻人,已经不再把它当作唯一的选择。

这并不是春晚的错,而是社会发展的一种必然。

然而,无论时代如何变化,春节的团圆意义始终不变。

就像倪萍这次赶集,偶遇老乡,吃一顿热腾腾的家常菜,这种简单的快乐,才是最纯粹的年味。

所以,与其纠结春晚好不好看,不如珍惜当下,与家人团聚,感受属于自己的春节仪式感。

你怎么看如今的春晚?你还会像小时候一样,守在电视机前看完整场吗?

来源:择撞撞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