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徐涛毕业于遵义市体育运动学校,刚进校时主练跆拳道,后来学校组建独竹漂队,抱着试一试的心态,这位个头不高、身材较瘦的苗族小伙主动报名,“我在河边长大,熟悉水性,平衡性也好,小时候就见过家中长辈熟练地站在竹子上沿河漂流。”
波光粼粼的河道上,贵州遵义独竹漂运动员徐涛手执划杆,脚踏独竹,一眨眼工夫,便划出10多米远,身后泛起层层涟漪。
对于普通人来说,想在一根楠竹上站稳都不容易,更别提在水面划行。徐涛的展示,常常引得观众又惊讶又佩服。
徐涛毕业于遵义市体育运动学校,刚进校时主练跆拳道,后来学校组建独竹漂队,抱着试一试的心态,这位个头不高、身材较瘦的苗族小伙主动报名,“我在河边长大,熟悉水性,平衡性也好,小时候就见过家中长辈熟练地站在竹子上沿河漂流。”
独竹漂,又称独木漂、独木舟。古时人们借助河道运输木材,为追赶冲散的木材,逐渐练就这门技艺,后来发展为一种水上交通方式。随着时代发展,独竹漂成为一项兼具竞技性与观赏性的民间体育运动,并于1999年在第六届全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上首次亮相,在2011年第九届全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上被正式列为竞赛项目。
“先在岸边练动作,再到水里找感觉。”徐涛说,“没几天,手就破皮长泡。除了吃饭,白天基本是泡在水里练。”学校从报名者里选出20多人,训练一段时间后确定了3男3女成为校队正式队员。经过不懈努力,徐涛不仅成功留队,没多久还在比赛中获奖。
传统独竹漂,竹子过长,容易变形,不利于推广和比赛。如今,独竹漂竞赛使用标准化器材,脚杆由3节2.5米长的玻璃钢圆管组成,划杆由2节2.25米长的玻璃钢圆管组成。这种器材不变形、方便拆解,但对运动员的灵活性、协调性和平衡性提出更高要求。
“校队每天要练4个小时,孩子们很辛苦。但必须坚持下水,才能渐渐形成肌肉记忆。但凡一天不练,就容易掉杆落水。”遵义市体育运动学校训练科科长樊春飘说,每逢大型比赛,运动员还要提前集训备赛。
对初学者来说,首先要掌握平衡。“找平衡是最难的,既要有天分,又要肯吃苦。”樊春飘介绍,有的运动员还会借助平衡木、单杠等器材练习单脚站立。站的时间长了,脚就会失去知觉,落地时经常需要缓一会儿。跨过平衡关,还需克服体能关。除了水上练习,还要进器材房锻炼四肢力量,到田径场练跑步。通过提高爆发力和耐力,确保站得稳、划得快。
日前,第十二届全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在海南举办,徐涛报名参加了60米、100米直道竞速两个项目。与来自全国各地的高手过招,让他大开眼界。
从最初的两个竞赛项目到如今的8个项目,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开始参与独竹漂竞赛,参加全国比赛的队伍最多时有十几支。通过举办系列赛事,独竹漂的保护、传承和推广愈发火热。
在贵州,不少高校大力发展独竹漂竞赛项目。“遵义市体育运动学校、凯里学院等,都在加大力度培养独竹漂人才。”樊春飘说,这些学校还派人参加了教练员培训班,让独竹漂竞赛更加规范化、标准化、专业化,“很多运动员像徐涛一样,毕业后通过组建协会推广独竹漂运动,让这项传统技艺发扬光大。”
本文来自【人民日报】,仅代表作者观点。全国党媒信息公共平台提供信息发布传播服务。
ID:jrtt
来源:全国党媒信息公共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