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广州中医药大学一附院微信订阅号【筋骨堂】专栏,逢周四推送!本栏文章由医院骨科专家名医亲自撰文或指导写作,内容涉及众多骨科常见病的科普讲解与防治建议,实用、权威!敬请关注!
广州中医药大学一附院微信订阅号【筋骨堂】专栏,逢周四推送!本栏文章由医院骨科专家名医亲自撰文或指导写作,内容涉及众多骨科常见病的科普讲解与防治建议,实用、权威!敬请关注!
温暖与安全同行:
老年人寒冷天气防摔倒秘籍
图文/下肢创伤骨科 董航副主任医师、李俊儒
冬季到来,气温骤降,冰雪路面和潮湿环境会给老年人的行动带来诸多不便,摔跤风险大大增加。近期,骨科接到受伤求助者的情况明显增多,而且摔伤患者群体主要集中在老年人。
摔倒造成老年人骨折,严重影响老年人身心健康和生活质量。特别是髋部骨折,若不进行及时有效的治疗,老年人一年内死亡率可达20%甚至更高。骨折本身对身体健康和日常生活就有较大影响。同时,受伤后长期卧床也会导致肌肉萎缩、体重下降、压疮、便秘、尿路感染及肺炎等新的健康问题。
图一 髋部骨折右下肢短缩畸形
如何在寒冷天气中保护老年人免受摔跤伤害呢?创伤骨科医生有以下建议:
1. 注意保暖,避免寒冷侵袭
寒冷天气容易导致身体血液循环不畅,肌肉僵硬,增加摔跤的风险。尤其是脚部容易受到寒冷影响,导致关节不灵活,走路不稳。
图二 注意保暖
建议:老人应注意穿着保暖,特别是头部、脖部、脚部和腰部。可以选择穿温暖的棉质衣物,避免穿高跟鞋和过于光滑的鞋子,推荐穿防滑、保暖的鞋子,如加绒内里的软底鞋。中医上有“寒从足起”的说法,因此,保持脚部温暖尤为重要。
2. 加强体质锻炼,提升平衡能力
中医强调“动则生阳”,适度的运动能够增强身体的阳气,改善气血流通,提高肌肉力量和关节灵活性。增强老年人的平衡能力、肌肉力量和反应速度是预防摔跤的关键。
建议:每天可以做一些简单的八段锦、太极拳或散步等低强度的锻炼,这些活动不仅能提升老年人的身体协调性和平衡能力,还能增强免疫力。尤其是八段锦、太极拳,不仅有助于提升身体的柔韧性和力量,还能促进气血流通,达到防摔的效果。
图三 加强锻炼
3. 预防骨质疏松,强化骨骼健康
骨质疏松症是老年人摔跤后骨折的重要诱因之一。寒冷天气人们活动减少,阳光照射不足,加重了骨质疏松的症状,因此,预防骨质疏松是预防摔跤的重要一环。
图四 骨质疏松
建议:可以通过食疗和中药来增强骨骼的强度。常见的补骨药物如“杜仲”“枸杞”“续断”有助于强健骨骼;此外,“钙”“维生素D”也是维持骨骼健康的必要元素。老年人可通过食用富含钙和维生素D的食物(如牛奶、豆腐、鱼类等)来增加骨质。保持中药调理,也有助于强化骨骼健康。
4. 居住环境的安全改造
摔跤发生的最大原因之一是居住环境不安全。尤其是在寒冷天气,冰雪、湿滑的地面容易导致老年人摔倒。
建议:建议家中进行环境安全改造,如铺设防滑地垫、及时清理积雪或结冰的地面,尤其是在老年人常走的地方如厨房、卫生间、楼梯等位置要加装防滑设施。除了硬件改善,还可以在家中适当增加照明,尤其是夜间灯光,避免因为光线昏暗导致行动不便。
图五 在浴室等地增加防滑垫
5. 及时就医,检查身体状况
寒冷天气可能会引发一些潜在的健康问题,如血糖波动、心血管疾病等,这些问题可能直接影响老年人的行动能力。
建议:建议老年人在寒冷季节进行常规健康检查,特别是骨密度检查、血糖、血压等方面的监测。中医理论中提到“虚则易摔”,如果老年人气血虚弱或脏腑功能失调,容易发生摔倒,因此需要加强身体的调理和保养。
6. 情绪管理,避免焦虑和紧张
冬季白昼时间短,天气寒冷,老年人容易出现抑郁、焦虑等情绪问题。情绪波动大时,可能导致失去平衡或不谨慎地走路,从而增加摔跤的风险。
建议:老年人应保持愉快的心情,避免过度焦虑和紧张。可通过与家人聊天等方式调节情绪。中医提倡“心安则体安”,精神的放松有助于身心健康。
图六 注重情绪管理
不慎受伤了应该怎么办?
老人摔伤后会出现受伤部位的疼痛,应当尽快到医院就诊,明确是否有骨折,及时治疗。
我院下肢创伤骨科秉承“早诊断、早入院、早治疗、早康复”的原则,为了让患者尽早下地,提高生活质量,在此基础上建立“老年髋部骨折绿色通道”。力争为老年人的骨折创造48-72小时内完成手术治疗的机会,为老年人的肢体健康保驾护航。根据临床的需要,对老年髋部骨折患者的入院、转运、实验室检查、医技部门检查,病情评估,麻醉,术后监护、康复等环节尽力优化,使得患者医疗与康复,整合统一。这大大缩短了患者住院时间、下地时间,同时减少并发症的出现。
图七 术后康复训练
保护老人,就像保护一件珍贵的艺术品,让我们从细节开始,给他们一个温暖、安全的冬天!
骨伤中心简介
(骨伤中心传承传播中医药文化和科普宣传平台《筋骨堂》,每周四发表一期。篇幅所限,每篇介绍中心及各专科一个亮点)
1
骨伤中心(骨伤科学系)简介
骨伤中心(骨伤科学系)是新时代传承创新发展中医药学,集临床、教学、科研和科普宣传为“四位一体”的综合性科室,教研室创建于1956年,临床部创建于1964年。是新中国首批四所高等中医药本科院校成立较早、规模较大的医教研基地之一,“双一流”广州中医药大学所属的教育部重点学科,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药重点学科,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国家临床重点专科,国家中医药新药临床试验骨科专业研究基地(GCP骨科基地),全国中医骨伤科医师专科规范化培训基地,中医骨伤科学、中西医结合骨伤科学专业型及学术型硕士(1979)、博士培养点(1998),中医博士后流动站(1999)。在《2021/2022/2023年度中医医院学科(专科)学术影响力评价研究报告》综合排名榜中,居于全国第3/4/4名,连续3年位于广东省第1名。
2
《骨伤名医故事》——陈基长
骨伤中心作为医院“大师平台、名医摇篮”一份子,迄今历经四代全体骨科人的传承和创新,享誉海内外。本期名医故事主角是“陈基长”。
陈基长是第二代学术传承人之一,曾为第四任骨伤科和教研室主任,全国第三批名老中医传承工作室指导老师,广东省名中医。他特别推崇中国传统文化和中医的精髓之一“动静结合”原则,并将其融于独特的养生调摄五个小秘诀中:一、合理饮食。不要偏食,饮食要多样化。二、合理保健,利用合理的方法,胜过吃药打针。三、适当运动。生命在于运动,人不运动很容易衰老。四、人生乐观。乐观是生命的维生素。五、与人为善,善待他人。
他有一个治病治出“干儿子”的故事,有一个6岁的小病人,病得很严重,不能站,腿也伸不直,家里人都以为肯定没治了,这辈子要残废了。而且没有什么钱,住不起医院。陈基长没有放弃,利用晚上和周末的时间去家里为他看病,经过精心治疗,小病人终于恢复了健康,像正常人一样能够走路、上学了。他们一家人都没有忘记陈基长的恩情,小病人和爸爸都想认陈基长做干爹。长大以后,“干儿子”就是在干爹的影响下,高考报了中医药大学。
3
《每期一科简介》
骨伤中心下肢创伤骨科简介
一、科室概况
下肢创伤骨科于2023年11月从原一骨科独立分出,一骨科是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最早成立最早(1964年)的科室之一,岭南地区中西医结合治疗骨与关节损伤的领军科室,岭南骨伤名家何竹林、蔡荣,岑泽波等教授曾在这里工作。一骨科是国家级临床重点专科、国家临床重点学科的主要组成科室;广东省临床重点专科,广东省中医骨伤科AO技术推广基地,卫生部十年百项计划VSD技术培训基地,建立有“陈基长名医工作室” “黄枫名医工作室”。华南地区中医骨伤科高层次人才的主要培训基地,广州中医药大学临床、科研和教学的重要基地之一,广州中医药大学中医骨伤科硕士、博士研究生培养授予点。该科室经过60年的发展至今,已发展成集医疗、教学、科研三位一体的骨伤专科,在华南地区乃至全国中医创伤骨科专业中具有较大影响力,在群众中显有良好声誉的科室。护理团队荣获“广东省三八红旗先进集体”。下肢创伤骨科目前编制床位25张,专科门诊3间。
二、人力资源
下肢创伤科现有医师团队5人,现有正高职称2人、副高职称1人,中级职称1人,住院医师1人;博士生导师2人、硕士生导师1人、博士学位3人、硕士学位10人,广东省杰出青年医学人才1名。护理团队护士17人。
三、业务范围
专科运用中西医结合疗法主治四肢骨折脱位,多发伤,复合伤,各类软组织损伤,复杂创面,骨折不愈合、畸形愈合、骨感染等创伤后遗症。科室目前开展骨折手法复位夹板固定,手法治疗肢体筋伤,骨折复位钢板螺钉固定,髓内钉固定,肢体关节置换,关节融合,VSD负压引流,皮肤及皮瓣移植,血管、神经、肌腱、韧带损伤修复等技术。近年来大力开展带抗生素骨水泥旷置,牵张成骨,诱导膜成骨等先进技术治疗骨与关节感染。
四、业务特色
1、手法复位夹板固定治疗四肢骨折
以中医“正骨八法”结合岭南正骨技术对四肢骨折脱位进行手法整复,运用专科特色药物“驳骨纱”“双柏散”等中药外敷,自制杉树皮夹板固定,配合三期辨证中药内服治疗骨与关节损伤,促进骨折愈合及肢体功能快速恢复。科室不断创新改良药物剂型及夹板材质构型,获得多项课题支持及国家专利授权。
2、中医正骨联合微创技术治疗四肢骨折
专科秉承岭南正骨疗伤特色,精准结合现代微创技术,在骨与关节损伤疾病的治疗上充分体现“以人为本、以骨为重,以筋为要”的整体论治理念。在国内较早开展骨折闭合复位经皮,经髓固定及导航等微创手术。
3、老年髋部骨折诊疗绿色通道
在老年髋部骨折的诊疗上,主导建立临床多学科协作诊疗团队、开通绿色通道,加强围手术期管理及中医药干预。做到“早诊断,早入院,早治疗,早康复”,为老年髋部骨折患者的加速康复保驾护航。
4、中医特色护理
护理团队坚持医教研一体化发展、大力开展项中医特色项目:中药热奄包治疗、中药熏洗、穴位按摩疗法(开天门)、穴位按摩疗法(腹部按摩+足底按摩)、耳穴压贴、低频脉冲疗法、艾箱灸、子午流注开穴法、穴位贴敷等。针对科室老年卧床患者多的特点,护理团队总结出自己的中医特色护理操作、中医特色辨证施护及中医特色健康宣教,将其应用于老年卧床患者便秘、术后谵妄以及慢性创面的围手术期护理中,为患者提供最适宜、最全面的个性化护理方案,促进患者快速康复。
作者简介
董 航
副教授,副主任中医师
硕士研究生导师,现于骨伤中心下肢创伤骨科工作
兼任世界中医药联合会骨关节疾病专业委员会理事,广东省医疗行业协会创伤骨科管理分会委员,广东省中西医结合骨伤专委会委员,广东省中医药学会骨伤科分会委员,广东省生物医学工程学会骨科远程医学分会委员,广东省传统医学会骨科分会委员。
在国内外期刊共发表学术论文35篇,其中一作或通讯8篇;参编著作2部,《岭南中医骨伤科学》、《骨科远程医疗规范》;主持国家级、部(省)级各类课题2项,包括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项目1项,广东省中医药局面上项目1项。坚持以中医药辨证论治骨感染疾病为研究方向,取得多项研究成果。
【擅长】
创伤病证、四肢骨关节疾病的中西医诊治,如骨折、脱位、骨折迟缓愈合不愈合、骨与关节感染、开放性伤口、肌腱断裂等疾病。曾于上海市第六人民医院进修。【出诊安排】
周一下午、周二上午、周三下午(上肢创伤骨科专科门诊+骨折后遗症专病门诊)。温馨提示
请关注下方“广州中医药大学一附院”或“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 公众号。关注后进入页面菜单栏“就诊助手”或“门诊服务”,搜索“医生姓名”即可挂号。校对:唐心如
编辑:蔡佳均
复核:梁幸琳、黎子苗
责编:王爔晨
审定:刘苡婷
健康与你同路!
关注|可预约挂号、缴费、代煎配送、查询检验(查)报告和住院日清单等
来源:广州中医药大学一附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