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哪吒2》再热血,也比不上曾经《哪吒闹海》的那一抹自刎震撼!

B站影视 2025-02-06 18:06 3

摘要:还记得那个脚踩风火轮、身披混天绫的少年吗?自上世纪70年代末的动画《哪吒闹海》横空出世,他一直未曾远离我们的视线,童年记忆的《哪吒传奇》,再到近几年现象级的《哪吒之魔童降世》和风格颠覆的《新神榜:哪吒重生》,而哪吒这个角色无论如何改编都逃不开其极度悲凉的底色。

还记得那个脚踩风火轮、身披混天绫的少年吗?自上世纪70年代末的动画《哪吒闹海》横空出世,他一直未曾远离我们的视线,童年记忆的《哪吒传奇》,再到近几年现象级的《哪吒之魔童降世》和风格颠覆的《新神榜:哪吒重生》,而哪吒这个角色无论如何改编都逃不开其极度悲凉的底色。

哪吒之所以拥有如此大的盛名,极大程度是因为他对古代封建“父母之权”的畸形压迫做出了最刚烈的反抗,可以说哪吒自刎是整个中国文学史上尺度最大的表达。这一举动,是千百年来多少深受封建父母之权压迫的子女内心的控诉,反映的是中国特有的亲子关系。

虽然我们熟知的哪吒形象来源于受道教影响很深的《封神演义》,为托塔天王李靖的三儿子,但“哪吒”这一形象最早是“恶眼见四方”,保一方平安的佛教护法,源于印度神话的夜叉神多闻(毗沙门)天王的三太子,而多闻天王的原型又与古波斯文明有关,因此也有说法是哪吒本为波斯一位国王玛努切赫尔骁勇善战的三儿子努扎尔。

不论哪一种说法,哪吒的初始形象都和好斗、凶恶绑定。

不过早在唐五代时期的佛典故事里,我们所熟悉的析肉还母、析骨还父剧情就已存在,直到宋元时期,哪吒开始被吸纳进道教,逐渐成为本土神话人物。直到《西游记》和《封神演义》的出现,哪吒才有了更本土化的、符合中国传统伦理道德观念的身世。

在《封神演义》中其身为道家“灵珠子”,乾坤圈,混天绫傍身,又以削肉还父,剔骨还母,借莲花重生的形象广为流传,尽管传播曲折,“哪吒”塑造中舍身赴死,不屈不挠的精神还是在儒家思想的浸润下赋予上了“英雄”身份。

各类延伸作品中的哪吒形象中《封神演义》是哪吒形象的定型,而溯源背景中的“武王伐纣”会发现《封神演义》的主基调脱离不开封建礼教和宿命论,哪吒对于父亲李靖一直都是“孝”与“敬”并重,甚至于有一些“畏”的成分,哪怕哪吒将敖丙抽皮扒筋想的也是“做一条龙筋绦与俺父亲束甲”。

哪吒在自刎前说的那句“你的骨肉我还给你,我不连累你”,其深意其实有二。一方面,他决心与父亲彻底划清界限,我把这一身骨血还给你们,从此不欠你们!另一方面,他也不愿让父亲陷入为难的境地。

只是哪吒自刎、李靖毁塔、哪吒重塑莲身,种种动作下来,却清晰传递着即使剥离了血缘,断绝了生理意义上的父子关系,社会仍不承认哪吒从此和李靖就一刀两断,哪吒重新复活后,李靖还是叫他“逆子”。

而古往今来,同的版本,改变了哪吒的形象,从最早的官二代变成了动画里正义的形象,但是无论几版文学作品怎么变,都没有改掉李靖“权威”的形象,因为这是哪吒反抗的核,这是哪吒的魂。

哪吒天真的认为,斩断关系就能解决问题,却料不到他还是在这个体系,这个生态里的,在这生态生存一天,就要被束缚一天。

不少人说,哪吒的内核其实和孙悟空是一样的,这也是数千年来哪吒受人喜爱的原因,但是哪吒永远稳坐神话人物最喜爱第二名,没错,第一永远是大圣。

哪吒和猴子都是天生的叛逆者,但他们的反叛并不相同,孙悟空喊出的是“皇帝轮流做,明年到我家”,代表了世人对腐朽黑暗的最高权力的不满,是历代造反势力的具象化人格。

哪吒则有一种路见不平拔刀相助的侠气,代表了每个小人物对自身命运的不满,是个人反抗命运的具象化人格。相比而言,原生家庭的禁锢,无论是在古代还是现代,都是人类生命中一道难以逾越的坎。

.削骨还父,则是反抗父权的巅峰,发明的这个死法,远超古今中外其他反父权的故事,电影《哪吒》将李靖改成“父爱如山”,其实在一定程度上磨灭了些许哪吒想要挣脱传统束缚的叛逆。

儒家伦理中的“孝”,强调身体发肤受之父母,这种根深蒂固的文化观念,使得许多孩子觉得自己欠了父母一条命,因此必须全盘接受父母的一切规训,然而,这也导致了许多陈规旧习、父辈的顽固性情以及冲突与创伤被无意识地灌输给了下一代。

因此,那些曾经被“孝道”所戕害的人,在看到哪吒这个剔骨还父、割肉还母的形象时,往往会心生共鸣,眼角发热。他们仿佛在哪吒身上看到了自己的影子,感受到了那份被压抑已久的反抗与解脱。

来源:奇圆科普站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