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前几天刷到一个视频,受访者的一句话让我心里咯噔一下:“同学聚会从几年前开始,饭桌上就只剩男的了。”
前几天刷到一个视频,受访者的一句话让我心里咯噔一下:“同学聚会从几年前开始,饭桌上就只剩男的了。”
群里热热闹闹约着喝酒吹牛的,全是光膀子撸串的兄弟;女同学们的回复却像挤牙膏。
“最近带孩子太忙了”“得看老公脸色”“实在走不开”……最后,饭局成了男人们的独角戏。
这让我想起朋友阿琳的遭遇。
她曾是班里最活跃的“聚会女王”,如今却连孩子的家长会都得老公代劳。
问她原因,她苦笑:“哪有时间?白天上班,晚上辅导作业,周末还得回婆家做饭。上次同学聚会,我刚坐下聊两句,婆婆就打电话催我回去打扫卫生……”
中年女性的“消失”,从来不是偶然。
中年女性的时间表,像一台永不停歇的机器:
清晨5:30:起床做早餐,丈夫孩子起床前,她得把全家人的衣服洗完、地板擦净;白天:上班、挤地铁、应付领导,厕所里都要抓紧时间回工作消息;
晚上:接孩子放学、辅导作业、给老人买药,等全家睡下,她才能瘫在沙发上刷手机——但手机里全是家长群、工作群的红点。
有位妈妈在日记里写:“我连上厕所都要掐着表,生怕错过孩子班主任的电话。”这样的生活里,哪还有精力参加一场说走就走的聚会?
更扎心的是,就算好不容易约出来,饭局也成了“修罗场”:
男人们聊股票、升职、钓鱼,女人们却得解释“为什么还没生二胎”“老公工资涨没涨”;有人吐槽:“聚会像审犯人,聊孩子会被说‘没追求’,聊事业又被笑‘不持家’。”
有人说,中年女性从社交场“蒸发”,是因为“没出息”“只会围着灶台转”。
职场女性要面对“生完孩子还能拼吗”的质疑,全职妈妈则被贴上“免费保姆”的标签。一位外企高管朋友说:“我升职那个月,婆婆天天念叨‘别太拼,孩子生病没人管’。”
朋友老张每周和哥们喝酒,丈母娘夸他“人缘好”;可他妻子参加姐妹下午茶,邻居却说“一个女人家整天疯疯癫癫”。
年轻时凑饭局是为热闹,中年人凑饭局却成了“交作业”
聊孩子成绩怕被比下去,聊老公怕被说“怨妇”;有人干脆退了所有群聊:“与其在酒桌上强颜欢笑,不如在家泡杯茶看剧。”她们不是“不想社交”,而是“不敢社交”。
但消失的饭桌上,藏着另一种活法:
网友@春晓说:“现在我宁愿一个人逛超市,也不愿在聚会上假笑。”
她砍掉了所有无效社交,报名了插花班,周末带着作品集去郊外写生。她说:“这才是真正的‘朋友圈’。”
菜市场成了新社交场:
一群妈妈互相交换育儿经,顺带团购有机蔬菜;退休阿姨们组队跳广场舞,跳完一起吐槽儿媳妇;甚至遛狗时遇到的邻居,都能变成“遛娃搭子”。三毛曾说:“心若没有栖息的地方,到哪里都是流浪。”
中年女性开始明白:
朋友不在多,在于能深夜倾诉、生病送药;聚会不必热闹,能一起散步、喝茶、发呆,已是难得。当我们感慨“饭桌上女性少了”时,更该问问:
为什么男性聚会从不需要解释“为什么来”?为什么社会总默认“顾家的妈妈”比“有事业的女人”更值得尊敬?一位心理咨询师朋友说:“很多女性来找我,不是因为孤独,而是因为羞耻——她们觉得‘不参加聚会’是失败者的标签。”
中年女性的“消失”,不是认输,而是转身。
她们在厨房里熬汤,在书页间寻找答案,在孩子的笑声里重新定义幸福。
下次再有人说“女同学都不来聚会了”,你可以这样回答:
“她们没消失,只是把酒桌换成了孩子的作业本,把碰杯声换成了清晨的闹铃。她们不是不爱热闹,只是更懂——人生下半场,活得通透比活得热闹更重要。”
互动话题:
你有多久没参加聚会了?
是主动选择,还是被迫缺席?
欢迎在评论区聊聊你的故事~
来源:逛梅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