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的鱼饵就是这么研发的吗?真的被深深的惊到了

B站影视 2025-02-06 11:29 2

摘要:刚才看了一个视频是国内某个著名鱼饵的研发者回忆自己当初研发这款“神饵”的经历,他对于配方的记录倒是没毛病,每一次都认真的记录下配方的内容和比例,但是令我震惊有两点,其中一点是在鱼塘来测试鱼饵。但这还不是最惊人,最惊人的是他每一次都把试验过的鱼饵倒到鱼塘里直接喂

刚才看了一个视频是国内某个著名鱼饵的研发者回忆自己当初研发这款“神饵”的经历,他对于配方的记录倒是没毛病,每一次都认真的记录下配方的内容和比例,但是令我震惊有两点,其中一点是在鱼塘来测试鱼饵。但这还不是最惊人,最惊人的是他每一次都把试验过的鱼饵倒到鱼塘里直接喂鱼,OMG!

把实验用剩下的鱼饵直接喂实验对象鱼?!

所有人都知道动物,无论是人、猫、狗还是鱼的饮食偏好是会被日常饮食影响的,四川人喜麻辣,湖南人爱辣,东北人好咸,这些地区的人不是天生就喜欢这些口味的,这是他们的家庭和社会的饮食氛围影响了他们的口味偏好。

把用实验剩下的饵料喂实验对象鱼?

这会直接影响对象鱼的口味喜好,这样的实验结果是相当不可靠的。

一个严谨的鱼饵实验应当怎么做,给对象鱼喂什么?

我们通过莫斯科国立大学的一篇名为《Taste sensitivity of common carp Cyprinus carpio to free amino acids and classical taste substances》的研究论文一探究竟,这项研究的目的是研究鲤鱼对于21种游离氨基酸和经典味道物质的喜好程度。

研究人员为了避免鲤鱼对于人工饲料中的某种氨基酸或者味道物质对实验对象鱼的饮食喜好形成影响,进而影响实验的准确性,研究人员把从渔场里获得的鲤鱼在水温为16-17°C的普通水族箱(450升)中用活的或者冷冻的红虫喂养了3-4个月。

红虫是鲤鱼在自然界中最常吃到的食物之一,通过饲喂红虫可以让实验对象鱼的口味最接近于野生鲤鱼,从而最大程度的避免“本底噪音”。

对于测试研究人员是这样做的,研究人员将待测氨基酸和味道物质按照设计实验浓度(Concentration, M)各自制成了红色的琼脂颗粒,不用饲料用琼脂颗粒的目的也是以最大程度避免来自于饲料的“本底噪音”,然后科研人员以红虫提取物(Extract of chironomids)作为参照对象,对比测试鲤鱼们吃掉的琼脂颗粒百分比(Consumption of pellets),适口性指数(Index of palatability),摄食行为数(Number of catching acts),含持颗粒的持续时间(Duration of retaining pellet, sec)等参数,最后形成一个统计表。

这样的统计结论才是客观的,科学的。

对篇论文中文解析感兴趣的读者可以点击链接看《话说欧鲤钓》科学篇 鲤鱼的摄食感官节

有一些读者可能很疑惑,既然他研究出来的鱼饵是著名鱼饵,也被称为“神饵”那么他的研究方法就是科学的,鱼饵就是有效的呀!

有效的就是科学?!

这是一个逻辑错误,正确的逻辑是基于科学的研究方法研究出来鱼饵一定有效,有效的鱼饵不一定是基于科学方法研究出来的。

这是因为鲤鱼、鲫鱼等鱼类是杂食性鱼类,食谱真的太太太广泛了,从红虫、田螺到水草到包括它自己在内各种动物粪便都是它们的食物,纯净水浸泡的棉球它们都要啄几口,究竟是什么更有效?没有一个科学的实验方法也许这位老先生错过了一个更有效的配方。

我们来看一下学术界是如何用纯净水打败一部分的添加剂的,下面我们通过河南工业大学赵红月等人的一篇名为《几种刺激物对鲤鱼和加州鲈的诱食活性研究》学术论文来了解一下一个科学的比较试验是怎么做的。

请注意科研人员是在试验缸内试验,不是鱼塘,这是为了便于观察和避免环境因素影响。

用脱脂棉球作为试验基材,比用真实饲料作为基材可以具有更低的“本底噪音”。

给脱脂棉球分别注射蒸馏水和诱食剂进行对照测试。

40尾的数量是让试验样本尽量多,避免个体差异造成结果失真。

驯化避免鱼出于好奇啄球影响结果真实性。

采用的试验方法也是前人(吕光俊)采用的试验方法,避免试验方法的错误设计。

单因素方差分析法和Duncan’s多重比较法都是科学试验中常用的统计分析方法。

然后我们来看一下添加了添加剂的棉球和仅仅是注入纯净水的棉球的对照实验数据。

丙氨酸、甘氨酸、乳酸竟然被纯净水打败了!

也就是说你拿棉花团钓鱼的效果也许会好于某些鱼饵,当然这也就仅仅是也许,但是在钓鱼实践中用无无味道的、无营养价值的塑料球、泡沫也确确实实能钓到鱼,当然这往往基于钩饵旁边窝料的吸引力以及拟饵的鲜艳颜色吸引。

但是这说明一个问题,钓到鱼的饵料就是钓到鱼的饵料,不代表它比另一种饵料来得更有效,在鱼塘里基本上很难得出一种饵料比另一种饵料更有效的科学结论。

所以钓鱼饵料配方研发的正确姿势是:

用红虫等天然食物喂养实验对象鱼;

通过鱼缸里的观察和统计数据比较鱼饵配方之间的诱食性能差异;

在鱼塘内测试鱼饵的用户使用体验。

希望这个建议能给国内的鱼饵行业和喜欢琢磨鱼饵的钓鱼人一些启示,希望中国的鱼饵行业能尽快建立起科学的鱼饵有效性评价标准,而不是靠大师和网红在鱼塘边吆喝。

也希望《话说欧鲤钓》的读者有更强的科学思维与思辨能力,更多内容可以点击链接访问《话说欧鲤钓》科学篇 人的科学思维与鱼类行为学

参考资料:

《Taste sensitivity of common carp Cyprinus carpio to free amino acids and classical taste substances》;

《几种刺激物对鲤鱼和加州鲈的诱食活性研究》

来源:欧鲤钓遣唐使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