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票收入高达50%,这家影院是怎么做的?

B站影视 2025-02-06 13:36 2

摘要:近几年,电影市场起伏不定,尽管全国影城数量仍在增长,但接二连三关停的现象也早已见怪不怪。另有一批“游击队”,如雨后春笋般冒头,在竞争环境还并不友好之时,逆流而上。他们抓住机遇,抄底翻盘。这家杭州本土新力量——星光嘉映影城,便是其中之一。

春节档前,星光嘉映影城连开三家新店,就为了拿下全年最大档期。

近几年,电影市场起伏不定,尽管全国影城数量仍在增长,但接二连三关停的现象也早已见怪不怪。另有一批“游击队”,如雨后春笋般冒头,在竞争环境还并不友好之时,逆流而上。他们抓住机遇,抄底翻盘。这家杭州本土新力量——星光嘉映影城,便是其中之一。

星光嘉映影城此次连开的三家新店,分别代表了三种不同的创新方向。其中,“光影之间”店,是星光嘉映开辟的新品牌线,代表了影城“将电影融入生活”的品牌调性;LUXE店以顶尖硬件设施为特色,是影城打造顶级观影体验的代表;杭州来福士店正被寄予厚望,将成为星光嘉映影城首座品牌旗舰店,最酷炫的设计和最颠覆性的尝试都将在此落地。

回望2024年,星光嘉映影城13家门店,整体实现盈利。不同门店的设计各具特色,诸如《繁花》老上海主题、美式复古风、迷影元素打卡场景等,同时,“影院+餐饮”“影院+撸猫”“影院+脱口秀”等多种复合业态,也在不断颠覆传统影院的形态。

在星光嘉映影业董事长褚山鑫看来,以前的影院市场是增量市场,以后的影院市场一定是存量博弈。老的、旧的影院会被淘汰掉,新的、好的影院才会被留下来,因此电影院必须做出改变。与老牌影投影院公司相比,星光嘉映影城的优势在于体量小、更轻盈,能够更加灵活地“翩翩起舞”。

如何“起舞”?毒眸实地走访了星光嘉映影城,试图捕捉电影行业下游端开始生发新芽的种子,与那些走在行业发展浪尖的“弄潮儿”对话,想象在不远的未来,电影院彻底被重新定义后的新模样。

经营人流,而非票房

步入芜湖古城,不到几步路的距离,就能看到星光嘉映旗下的三层高独栋影城。影城右侧毗邻的星享咖啡餐厅,是影城的独创咖啡品牌。

一般来说,影城通常选择建在大型商业综合体内,独栋影城相当少见。推开影城大门,仿佛进入电影里的老上海场景。一层以香槟色与咖啡色为主调,夜上海风格的舞台正循环播放新片预告,复古路灯悬挂的指示牌清晰标注出检票口、咖啡厅及猫咖的方位,宽敞的沙发座椅分布错落有致;抬眼望去,二层墨绿色墙纸与高饱和度彩色的玻璃窗碰撞出迷幻质感,整体浸润着复古典雅的美学韵味。

影城走廊与转角处遍布复古打卡空间,电影海报与迷影元素巧妙点缀其间。搭乘扶梯抵达二层时,会发现一座迷你电梯——这是连接一楼厨房的传菜专用通道。菜品经此抵达送餐口后,由工作人员配送至影厅。这是星光嘉映影城正在探索的“影院+餐饮”新业态。该店设有四个特色用餐厅,也是星光嘉映影城打造的首座“影院+餐饮”非标影城。

区别于传统影院简单的爆米花售卖或影厅外卖服务,这种模式真正将餐厅“搬”到影厅里,让观众享受“边吃边看”的独特体验。然而,这种业态创新也对管理团队提出了双重挑战:他们既需精通餐饮运营,又要深谙影院管理。星光嘉映影院事务部经理林健,兼具米其林餐厅管理经验与火锅影院运营背景,被褚山鑫慧眼相中,成为该项目的核心操盘手。

考虑到火锅的热气、频繁的服务会影响观影体验,团队并未沿用市场上已有的火锅影院模式,而是选用了不失品质的西餐作为替代。所有餐品均会在影片放映前送达影厅。不同于传统影厅,这些特色用餐厅仅设有40至50个座位,标配宽敞沙发椅、木质餐桌、复古台灯。同时,每个用餐厅又都有着不同的设计风格。据林健透露,目前用餐厅的点餐率几乎可以达到50%。

影院不应只经营票房,而应经营人流。”中宣部电影局常务副局长毛羽曾说过的一句话,令褚山鑫深以为然。他以“影院+餐饮”业态举例道:“假如一张电影票30元,但观众餐饮消费人均可达100元,那票房对我来讲意义就不大了。我可以通过降低票价,吸引更多观影人群。从50%的买单比例来看,如果1000名观众中有500人产生餐饮消费,其收益将远超票房收入。”

在影院基础功能之上,思考如何为影院赋能,这是星光嘉映影城构建复合业态的底层逻辑。“影院通过基础的电影放映功能吸引买票人流,创造票房收入,同时不少观众会成为影城会员。但除了卖票以外,影院更重要的是思考如何给观众、给会员提供服务,比如咖啡、餐饮、特色服务,这样才能深度挖掘用户的消费潜力。”褚山鑫告诉毒眸。

于是,独创咖啡品牌——星享咖啡,既属于影城内饮品卖品,同时也在拓展外卖业务,极大地提升了影院非票收入占比。另外,星光嘉映影城与宠物领养馆合作打造的撸猫空间,目前可以提供撸猫、领养、养护服务,精心筛选过的宠物猫,未来还可以让观众以租赁的形式,将猫带进影厅陪伴观影,打造影院界的“海底捞式”体验创新。

受电影市场波动的影响,许多影院都在探索新的经营模式,重新定位影院功能。摆脱票房依赖、解决淡季经营问题也一直都是困扰影院端的难题。星光嘉映影城正在改变传统影院运营思维,试图通过业态创新,让影院有更强的抗风险能力。

褚山鑫指出,影院不能只满足于卖电影票、爆米花、可乐这样的简单服务,因此星光嘉映秉持着“将电影融入生活”的理念,旨在将电影院打造成一个复合型的社交娱乐场所,一处集生活、购物、休闲、娱乐、文化于一体的综合电影MALL。

除了与餐饮、萌宠结合,演艺活动也是星光嘉映影城另一拓展方向。目前,苏州相城天街店和芜湖古城店等门店已与多家单位成功签约,涵盖了儿童剧、音乐剧、脱口秀等各类演出。其中,苏州相城天街店这座百老汇复古风影城,还特别为脱口秀演出配备了专业的灯光和音响设备。褚山鑫看到了演艺市场的旺盛需求,他认为将演艺活动引入影院,既能提升空间利用率,又能丰富收入结构。

此外,褚山鑫也曾尝试在影院办艺术展、主题影展。不过,艺术展的受众相对较窄,而影院本身又是一个高密度、高人流量的空间,与艺术作品的适配度还有待进一步验证。在主题授权影展方面,例如与《蜡笔小新》《名侦探柯南》《哆啦A梦》等日漫IP合作打造主题影城,并引入二次元集合店,都需要较大投入。褚山鑫表示,如若没有合适的项目,他也不敢轻易在这些方面进行创新和尝试。

跳出舒适圈并不容易,在创新之道上持续迈步更需要十足的勇气。在褚山鑫看来,星光嘉映的探索之路才刚刚迈出第一步,但向着正确的方向转变已经是好的开始。

存量博弈,寻求突围

近几年电影市场波动较大,影院经营也随之起伏。

头部影投企业受制于庞大的人力成本与高昂租金,往往承受更大经营压力。而小型影投公司中,虽然有一部分可能不堪重负遗憾退场,但也有一部分轻量化企业能够依托灵活的经营模式与人才架构,展现出更强的抗风险韧性。星光嘉映影城便是其中代表,它在中国电影行业低谷期闯了出来,精准抓住了转型升级的窗口。

“2021年不少商业体里的传统影院普遍面临闭店压力,都在谈条件希望业主降房租,业主对房租的心理预期也降低了。我们就开始找投资机会,签了不少项目。”褚山鑫始终坚信中国电影市场的内生动力——即便行业震荡,观众对优质内容的观影需求始终存在。在他看来,影院观影作为一种文化消费“软刚需”,凭借独特的体验感与优质内容吸引力,始终占据不可替代的位置。于是,他等待时机,低价抄底。

影院项目从签约到开业至少需要一年以上周期,2022年底,星光嘉映影城的多家门店集中开门迎客。褚山鑫说:“租金成本的大幅压缩创造了盈利空间,使我们能够反哺服务优化与创新投入。当时我们预判全国高端影城将出现结构性收缩,尽管技术迭代持续演进,但疫情冲击延缓了行业升级步伐,这为我们创造了差异化竞争的时间差。”

曾几何时,很多影院一年左右就能收回成本,现在这一投资回报周期变成了三至五年。褚山鑫指出,复合业态将是影院未来的破局关键。在行业供给过剩、同质化严重的背景下,唯有打破传统票务依赖、构建特色运营体系,才能实现可持续发展。

影院“躺着赚钱”的时代早就过去了,不能只是被动依赖电影内容引流,而更需主动创造影院的体验价值。以观影空间为例,褚山鑫表示传统影院1.2米排间距已经被认为足够舒适,但星光嘉映影城普通厅就要求1.4米排间距,而VIP厅则要求1.88至2米,以适应更大、更宽厚的沙发座椅,目的在于提升观影舒适度。

除了硬件升级之外,复合业态的核心竞争力在于服务与细节。林健将复合业态比作内容发生器,“影院+餐饮”就是给观众创造“边吃边看”的仪式感。在没有餐饮业态的情况下,一般传统影院团队至少10人左右。但在芜湖古城店,有着17人的团队配置,人工成本远高于传统影院,餐饮团队搭建难度也困难得多,但考虑到这一复合业态的未来前景,以及非票收入增长的潜力,星光嘉映影城认为值得为此投入。

新兴影院的迭代优势在此凸显:可系统性规划空间布局、配置先进设备,而老牌影院受既有结构限制,改造升级往往代价高昂。这种后发优势为星光嘉映创造了弯道超车的机会。

数据显示,观影人群年龄结构持续上移。若想吸引更多年轻人走进影院,意味着影院更需要挖掘年轻人的需求,将他们的需求与影院结合。星光嘉映影城多家门店经理陈亚楠对此深有体会:“了解影迷需求非常重要,现在许多年轻观众对电影周边,或者二次元氛围有着强烈偏好,我们做一些观影活动有时送电影海报,就能有效提升购票转化与用户黏性。有的影院舍不得一张票多出一两块的运营成本做海报,反而因小失大。”

“当前我们在全国影管公司排名已升至30位,预计一年内冲击前20。”褚山鑫将规模扩张列为年度重点,“头部阵营多为传统国有影企或老牌巨头,像我们这种创新型中高端品牌仍属稀缺。”其战略目标是通过杭州来福士旗舰店树立行业标杆,强化品牌市场认知。

但星光嘉映的野心,不止于此。他们不仅仅局限于下游,2024年,星光嘉映引进了日本游戏IP改编真人电影《阴阳师0》,标志着其业务向上游延伸。在褚山鑫的蓝图中,唯有打通上下游产业链,才有更强的底牌。

而这一切的前提,始终是回归内容本质——只有持续产出优质电影,全产业链的价值释放才成为可能。

来源:毒眸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