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愿牺牲质量,也要抢首发!抢发论文正在损害科学本身

B站影视 2025-02-06 09:59 3

摘要:科学家们竞逐首发权的压力始终存在。一项最新研究给这种激烈压力提供了注脚:那些没有争抢到首发的研究成果,出现在十大顶尖学术期刊上的可能性几乎比首发的研究少了20%,在发表当年成为被其他科学家高度引用的“热门”论文的可能性少了24%。而且,首发权还可能影响研究人员

科学家们竞逐首发权的压力始终存在。一项最新研究给这种激烈压力提供了注脚:那些没有争抢到首发的研究成果,出现在十大顶尖学术期刊上的可能性几乎比首发的研究少了20%,在发表当年成为被其他科学家高度引用的“热门”论文的可能性少了24%。而且,首发权还可能影响研究人员的职业前景、资金申请成功率以及未来的合作机会。然而,一些科学家宁愿牺牲质量,也要抢首发的行为,正在伤害科学本身。

撰文 | 王新凯

是什么力量激励着科学家们做出伟大的发现?

当然是对拓展人类知识和探索未知的内在渴望。然而,通常还有另一种力量在起作用:那就是成为“第一人”的追求。

即使是像达尔文这样的科学先驱人物,也无法免于这种追求。当他得知自己的同事构思出了一个几乎相同的进化论理论时,达尔文迅速出版了《物种起源》,以避免被他人抢先。

图:1859年版《物种起源》的扉页(来源:wikipedia)

除了达尔文,关于抢先发表论文的著名案例还包括:艾萨克·牛顿与戈特弗里德·莱布尼茨之间关于微积分发明的争议,门捷列夫和迈耶几乎同时提出元素周期表的争议以及勒维耶与亚当斯的海王星发现权之争。

从达尔文到DNA的发现,再到当今风靡全球的人工智能技术的不断突破,这种科学家们之间的竞争压力仍然盘绕和影响着科学的进步和发展。

但是,为了成为某个科学发现第一人而仓促地抢发论文,这种紧张的竞争氛围会给真正的科学发现带来哪些具体的影响?对于需要极大专注和投入的科学研究,作为一名科研工作者面对这种情况,又该如何权衡和选择呢?

被抢先发表的恐惧

对科研中的首发权现象,美国社会学家罗伯特·默顿曾经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在他看来,科学发现往往具有竞争性,尤其是在重大突破领域,科学家们可能会同时或几乎同时做出相似的发现,这导致了首发权争议的频繁发生。

可以说,首发权是科学界的核心激励机制之一:谁先发现,谁就赢得荣誉。发表论文的数量和速度常常被视为衡量科学家成功与否的重要标准,尤其是某项科学发现的首发权。对科学家们来说,能够抢先发表一项重要的科学发现,意味着能够在学术圈内获得十分重要的地位和声誉。

因为首先发表一项重要的科学发现,不仅决定了一项研究成果在领域内的地位,还可能影响研究人员的职业前景、资金申请成功率以及未来的合作机会。

这种围绕着首发权的竞争压力,不仅影响了达尔文这样的科学巨匠,也贯穿于整个科学史,持续塑造着今天科学研究的开展方式。

为追求职业发展、项目资金以及同行认可,研究人员面临着越来越大的压力。科学家们担心他们的发现会被其他研究团队“抢先”发表,这种焦虑还有个专门的称呼,即“被抢先发表的恐惧”(scooping fear)。因此,科学家们常常会在完成研究的最后阶段加快进度,尽快撰写和发表论文,以避免被同行抢先。

这种对首发权的激烈竞争,确实加速了科学发现的步伐,也激励了及时披露研究成果。然而,过度追求抢发论文,却可能损害科研本身的质量,甚至有碍科学的发展,带来一些负面后果。例如,诱导一些研究人员采取“偏离常规”的行为模式,包括过度保密、不完全披露,甚至故意破坏竞争对手的工作等;再如,首发权争议不仅影响科学家个人的声誉,还可能引发科学界的对立和分裂。

那么我们不禁要问,当一名科研工作者面临首发权与专注科研之间的抉择时,应该如何权衡和做出选择?“首发权竞赛”对科学家的职业生涯以及对科学研究结果究竟影响几何?

为了探究这些问题,美国西北大学凯洛格管理学院战略学助理教授瑞安·希尔(Ryan Hill)和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助理教授卡罗琳·斯坦(Carolyn Stein)开展了一项研究,深入探讨科学家们在追求首发权与专注科研之间的抉择,剖析相关研究的背景、过程、数据和结论,详细分析竞争环境下的学术发表现象,并为科学家如何应对这一问题提供启示和建议。

具体研究内容已在线发布在Journal of Political Economy中。

宁愿牺牲质量,也要抢首发

希尔和斯坦的研究旨在探讨高竞争环境下,科学家在论文发表速度与研究质量之间的权衡。

换而言之,我们想要真正弄明白的核心问题是:科学家在担心被抢发的情况下,是否会为了抢先发表,而牺牲研究的严谨性和完整性?

为此,他们选择了结构生物学领域作为研究对象。在结构生物学领域,解析蛋白质的三维结构以及更好地理解这些结构的功能,有助于推动新的医学和药物发现,因此该领域的许多研究工作往往具有高度的竞争性,许多研究团队经常同时做着类似甚至完全相同的蛋白质结构研究。

首先,希尔和斯坦利用蛋白质数据银行(Protein Data Bank,PDB)中的数据,分析了科学家们在研究相同蛋白质时的行为模式。

PDB是一个国际上公开的蛋白质三维结构数据库,每当结构生物学家完成一个项目时,通常都会在向学术期刊提交描述研究结果的学术论文时,同步将结构、实验和发现详细信息上传到 PDB。当论文正式发布时,PDB中的数据便会向公众发布(如果论文最终未被接受发布,则PDB默认在 1 年后公布相关数据)。基于严格的公开披露规则,结构生物学家们通过PDB数据库上传各种蛋白质结构数据,以供全球研究者使用。因此,通过PDB也就能够追踪每个蛋白质结构的多个研究团队何时提交其发现,并且能够对比和评估大家的研究质量。

然后,希尔和斯坦从PDB数据库中收集了数千个蛋白质三维结构的解析时间和各个研究团队的提交记录,其中一些蛋白质由于其重要性,吸引了大量的科研团队竞争开展几乎完全相同的研究。通过这些数据,以及通过分析同一蛋白质目标的多个团队提交的时间差,能够清晰地看到各团队在相同目标上竞争的激烈程度。

同时,他们还使用PDB质量评分系统,对各研究团队提交的结构数据进行质量评分,以衡量其科学严谨性和准确度,之后再通过统计模型,分析竞争激烈程度与研究速度、质量之间的关系。

研究发现,对于竞争激烈的某一研究目标,各个研究团队倾向于加快进度,缩短研究时间,以求尽快发表。然而,这种加速行为可能导致研究未经过充分验证,数据不够全面。PDB质量评分显示,竞争激烈的研究领域,研究成果的科学严谨性和准确性较低,因为研究团队在匆忙中可能忽略了对数据的仔细验证和检查。

这一结果也支持了希尔和斯坦的假设:科学家在担心被抢先发表的压力下,往往会为了速度而牺牲研究成果的质量。而且研究还发现,那些未能在竞争中抢先发表的研究团队,其后续的学术表现(如论文引用率、科研资助申请成功率)也受到了影响。

在分析了1999年至2017年间PDB中超过1600场“学术竞赛”后,希尔和斯坦发现,科学家担心被抢先是有道理的。

对于那些没有争抢到首发的研究成果,出现在十大顶尖学术期刊上的可能性几乎比首发的研究少了20%,在发表当年成为被其他科学家高度引用的“热门”论文的可能性少了24%。而且,那些被别人抢先的论文,随着时间的推移表现也不佳:在发表后的前五年内,它们比首发的论文少获得21%的引用。

因此,许多科学家深知,为避免这些重大且持续的损失,宁愿牺牲质量也要确保首发。


希尔表示,学术生涯是建立在声誉之上的,如果想获得可以转化为大学薪水的认可,科学家就需要人们认识到他做出了新颖的发现。而成为第一个发表新发现的人,是科学家建立这种认可的主要方式之一。“作为经济学家,我们喜欢竞争,但它也可能会产生意想不到的后果。因此非常有必要了解科学家根据他们面临的激励因素而表现出的行为。”

科学发现,并非赢家通吃

首发权固然重要,但是回顾整个科学史,我们也能够看到,科学发现并非是赢家通吃的竞技比赛。

那些被同行抢先发表的论文,同样有机会获得发表,而且获得发表的可能性只比那些抢到首发的论文少2.6%。换句话说,没抢到第一,只排名第二,并不意味着你的成果就进了科学的垃圾箱。“你仍然有可能投中一个好期刊,只是不是像《细胞》或《自然》这样的轰动性期刊。”希尔说。

事实上,希尔和斯坦还调查了877名结构生物学家,发现他们严重高估了被抢先的可能性和代价。受访者估计他们有27%的可能性被竞争对手抢先,而实际概率仅为3%;他们还估计被抢先的研究项目将少获得59%的引用,而实际上,这种影响只有21%。

此外,希尔和斯坦还通过调查实验来分析竞争所带来的不良影响。他们发现,当研究人员被告知他们的项目具有高潜在价值以及很可能存在竞争时,研究人员表示会更快地完成项目,并且在提交论文前进行的质量控制检查也会更少。

这一结果进一步证实,竞争是导致竞争激烈程度与研究质量之间负相关的主要因素。而且,由于调查涵盖了多个科学领域的研究人员,这表明这种现象并非结构生物学领域所独有。

那么,在学术竞赛过程中,如果第一个发表的成果或解决方案存在质量问题,就需要他们或者其他科学家来进行额外的工作以修补或完善相关成果。对于拥有重要科学价值或医学潜力的蛋白质,似乎有足够的激励措施让其他人来提高“前人”首发工作的质量,但这些弥补也是有代价的。

希尔和斯坦在另一篇发表在Quarterly Journal of Economics的研究中估计,自1971年以来,我们已经在结构生物学中花费了20亿到60亿美元的代价来改进初始结果。“在某种程度上,社会可能愿意承担这种代价,但也要考虑改变激励措施,这样我们就不用再额外付出代价了。”

但关键是要更好地平衡鼓励竞争的措施和缓解竞争的措施。例如,从2000年到2015年,美国政府资助了蛋白质结构计划,“他们资助了一些实验室,让他们按列表顺序分工处理蛋白质,而不是鼓励他们发表大量论文。这是一种更务实的知识创造方法,它平衡了这种为了首先找到答案以获得认可的需求。”希尔说。

而且,希尔认为现在是重新考虑推动科学发现激励措施的好时机,因为像人工智能这样的新技术,也正在改变传统科学的开展方式,“我们希望有对科学家们发表结果的激励,但如果每个人都稍微降低一点他们科学的质量,那么之后就很难修复了。”

几点启示

科学研究本应是一项严谨而充满探索精神的工作,但学术界的竞争环境给研究人员带来了巨大的压力,也使得许多科学家面临仓促抢发论文的抉择。

首发权固然重要,但过度追求首发可能会影响研究的深度与严谨性。而且虽然竞争难以避免,但开放和合作精神同样是推动科学进步的重要方式。

毕竟,人类科学研究的本质在于探索未知,科研的目标应始终是推动知识前沿的进步,提升人类对自然的理解,而不是为了追逐成果发表数量或速度,以及一时的学术地位。

(本文审核专家:苏州大学教授贾鹤鹏)

[1] https://www.journals.uchicago.edu/doi/full/10.1086/733398

[2] https://carolynstein.github.io/files/papers/comp_qual.pdf

[3] https://insight.kellogg.northwestern.edu/article/scientists-dont-want-to-[4] get-scooped-and-its-hurting-science

注:本文封面图片来自版权图库,转载使用可能引发版权纠纷。

特 别 提 示

来源:返朴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