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节后综合征”是一个老生常谈的话题,是指很多人在节后会出现一系列心理和身体上的不适症状,如精神疲劳、情绪低落、注意力不集中、失眠或嗜睡、消化不良、头痛、胃肠不适等。不可否认,假期与节后生活作息、饮食运动的巨大差异,确实会让身体和心理产生一些不适。假期里,人们常
作者 陈广江
“节后综合征”是一个老生常谈的话题,是指很多人在节后会出现一系列心理和身体上的不适症状,如精神疲劳、情绪低落、注意力不集中、失眠或嗜睡、消化不良、头痛、胃肠不适等。不可否认,假期与节后生活作息、饮食运动的巨大差异,确实会让身体和心理产生一些不适。假期里,人们常常熬夜追剧、打牌,饮食上也是大鱼大肉、暴饮暴食,运动量大幅减少。节后突然回归正常的工作和学习,身体难免会发出抗议。但这些不适,真的严重到需要用“综合征”来定义,并为此大做文章吗?
仔细想想,很多时候,对“节后综合征”的吐槽,更多是一种心理上的逃避和对假期结束的不舍。实际上,这或许只是我们不愿面对工作压力的借口。如果把假期结束后的不适当作一种常态,积极调整,而不是一味地强调“综合征”,或许能更快地适应工作节奏。
从社会层面来看,“节后综合征”这一概念的广泛传播,也反映出当下人们对生活节奏变化的一种脆弱心态。在快节奏的生活中,人们渴望假期的放松,一旦假期结束,就难以迅速切换到工作模式。这种对变化的不适应,被“节后综合征”放大了。但生活本就是由各种变化组成的,不能因为害怕改变带来的不适,就给自己贴上“节后综合征”的标签。
有专家指出,这种在假期尾声出现的疲惫感、焦虑感并非疾病,而是身心适应节奏转换的自然反应,提前做好准备即可顺利过渡。应对“节后综合征”的最好方式,或许就是摘下这个强行命名的标签,勇敢面对生活的变化,积极调整自己的心态。
来源:云南网
免责声明:本站系转载,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在30日内与本站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