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涂民歌何以越唱越火

B站影视 2025-02-06 08:00 3

摘要:2025年马鞍山市春节文艺晚会上,在86岁当涂民歌非遗代表性传承人夏贵常的牵头清唱后,一首崭新的当涂民歌《划龙船》激情开唱,传统与现代的碰撞,电音与国乐的融入,创造出既古典又新潮的旋律,让人耳目一新。

传唱历史逾千年,入选首批国家级非遗名录,新品力作近年频出……

当涂民歌何以越唱越火

当涂民歌(资料图)

2025年马鞍山市春节文艺晚会上,在86岁当涂民歌非遗代表性传承人夏贵常的牵头清唱后,一首崭新的当涂民歌《划龙船》激情开唱,传统与现代的碰撞,电音与国乐的融入,创造出既古典又新潮的旋律,让人耳目一新。

当涂,坐落长江之畔,历经千年雕琢,有山有水,有诗有景。世居于此的人们,在喜庆的日子里吟唱,在生产劳动中高歌,在与大自然的和谐共处中,创造了浩如烟海的当涂民歌。

2006年5月20日,经国务院批准,当涂民歌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这一独属于马鞍山的声音,正穿越历史长河,跨过千山万水,吟唱出属于自己的崭新诗篇。

生于民间 唱了千年

作为流行于皖东长江两岸的各类民歌的统称,当涂民歌是这片土地千百年来经久不息的歌谣,其生于民间、兴于民间。

早在五千多年前的新石器时代,当涂民歌中的最原始成分“劳动号子”就随着人类在当涂土地上劳动而开始产生。战国时期,古吴国典籍中开始出现当涂民歌最原始名称“吴吟”“吴歌”的记载。六朝时期就有当涂民歌的记载,著名的“白纻歌舞”就是当涂民歌演唱的一脉。唐宋时期,当涂地区的沿江、沿河、沿湖一带,民间渐有“棹歌”“渔歌”“踏歌”“水调”的兴起。北宋李之仪在姑溪河畔写“田夫踏歌”(当涂民歌的又一称谓)24首。“我住长江头,君住长江尾……”千古佳词《卜算子》就极具当涂民歌韵味。清朝道光年间,由当涂人黄钺吸取本地民歌素材,创作的50首《于湖竹枝词》名噪一时。

新中国成立后,当涂人民欢欣鼓舞,创作民歌、传唱民歌形成热潮,《打麦歌》被选为全国民间音乐舞蹈汇演优秀节目并制成唱片,当涂民歌连续参加芜湖地区和安徽省民间音乐舞蹈会演获得极大成功。2004年当涂民歌非遗代表性传承人陶小妹代表安徽省参加第二届全国农民民歌电视大赛荣获全国二等奖,这是有史以来当涂民歌历代获得最高奖项。2025年陶小妹演唱当涂民歌被纳入安徽省赴台出访交流活动中。

此后,中央歌舞团、中央音乐学院等高校团体以及著名作曲家、歌唱家先后到当涂采风,并收集、演唱当涂民歌,使当涂民歌的艺术水平有了极大提高,当涂民歌的影响也进一步扩大。

口耳相传 活态传承

在位于当涂县太平府文化园的当涂民歌传习所里,当涂民歌国家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陶小妹正在指导着10岁的“小徒弟”陶昱文演唱《唱得绿海泛金波》。音律、咬字、唱腔,在哪里拐弯,在哪里停顿,在哪里释放……她一字一句,耐心教唱,直至精准。

“小时候,父母亲在田间劳作时,总爱一边干活一边唱歌,那优美的调子、欢快的情感飘洒于大家的口耳之间,让我至今难以忘怀。”陶小妹说,正是在这样的环境中,她学会了唱当涂民歌,如今也希望通过以师带徒、口耳相传的方式,将最原生态、最原汁原味的当涂民歌传承下去。

据她介绍,当涂民歌数量众多,内容丰富。《劳动号子》《打麦歌》《唱得绿海泛金波》是为了体现劳动过程、协调劳动节奏而产生;《风吹荷叶满堂翻》《哪个要你宝和珍》等民歌则寄托了当涂儿女最真诚朴实的情感……“它们是当涂人民在长期的生产生活实践中形成的诗歌式口头创作的民间艺术,是表达自我、传递文化的重要方式。”陶小妹说。

30多年来,陶小妹深入乡村、学校,走到群众身边传承当涂民歌,通过录音录像收集整理当涂民歌,并加以传唱,以深厚的韵味,唤醒人们记忆深处的乡愁。在陶小妹的传承下,当涂民歌先后有了4个省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2个市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22个县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

陶昱文从三岁开始就跟着陶小妹学习,成为她最小的徒弟。从一开始的咿呀哼唱,到如今的信手拈来,每对当涂民歌的掌握多一点,她对民歌的热爱就会多一分。“虽然土得掉渣,但美得出奇。”陶昱文说,当涂民歌很好听,“我会坚持学下去,让当涂民歌能传承得越来越远。”

历久弥新 焕发光彩

日前,市文化和旅游局选送的当涂民歌《麦浪里的微笑》亮相第四届安徽省群星奖音乐门类决赛,以独特的艺术魅力和饱满的情感表达,赢得了评委和观众的一致好评。

作为我市重要的文化符号和文化品牌,当涂民歌在交融中发展,在演变中传播,始终奔涌在中华文化的洪流里,传承着经久不衰的马鞍山文化。

作为《麦浪里的微笑》参演者,当涂民歌非遗代表性传承人吴云深感荣幸和自豪。吴云原是科班出身的黄梅戏演员,唱民歌属于“半路出家”。“起步晚、学得慢,但在老师的鼓励和教唱下,我也渐渐在当涂民歌演唱上摸出了一些门道。”吴云说,她在保留当涂民歌精髓的同时,使用更加科学有效的发声方法,融入一些符合当下的演唱形式,从而让当涂民歌有了更多的创新表达。

如今,吴云除了登上舞台、深入基层演出外,还进驻抖音等短视频网络平台进行民歌展示,更肩扛使命走进校园,教孩子们唱民歌,“我还会继续深入学习、传承当涂民歌,让更多的人听见这动人心弦的旋律。”

青年是文化传承的希望,也是非遗活化的生力军。近年来,当涂县通过打造民歌传承基地、传习点,建设民歌艺术馆、陶小妹民歌工作室和举办民歌展演、交流活动等,积极培养民歌人才,扩大当涂民歌影响力。同时,深入开展“民歌进校园”活动,实现中小学校民歌教唱活动全覆盖,每年教唱学生达3万人次。

在传承中创新、在创新中提升。近年来,当涂县不断唱响发展“创新戏”,着力创作出《大美当涂》《凌云山之恋》《二月桃花红艳艳》等一批反映新时代的当涂民歌新品力作,还将听唱当涂民歌作为特色旅游环节融入乡村旅游项目,建立“当涂民歌研学旅游基地”,让古老的当涂民歌焕发蓬勃的生命力。

记者 邓婷婷

来源:马鞍山日报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