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为什么太空是黑的呢?太阳却照亮地球

B站影视 2025-02-05 17:34 2

摘要:在这浩瀚的宇宙中,恒星占据着重要的地位。以太阳系的中心恒星太阳为例,它的直径约为139.2万公里,相当于地球直径的109倍,质量更是高达2000亿亿吨,占太阳系总质量的99.86%。

在这浩瀚的宇宙中,恒星占据着重要的地位。以太阳系的中心恒星太阳为例,它的直径约为139.2万公里,相当于地球直径的109倍,质量更是高达2000亿亿吨,占太阳系总质量的99.86%

太阳的能量源于核聚变,每秒约有6亿吨氢转化为氦,在此过程中释放出海量的能量。尽管抵达地球的太阳能量仅为其总量的约二十二亿分之一,但这已足以让地球闪耀光芒,为生命的孕育提供了不可或缺的条件

曾有这样一个理论:倘若宇宙是无限、静态且均匀的,那么无论我们朝哪个方向眺望,都应该能看到一颗恒星。这就如同在一望无际的森林中,无论朝哪个方向看,都必然会看到一棵树

基于此理论,整个夜空理应如太阳表面那般明亮。假设宇宙中恒星分布均匀,每颗恒星的光强度为L,恒星间平均距离为r。


以地球为中心,设想一个半径为R的球壳,其厚度为ΔR。那么,这个球内的恒星数量N可表示为N = 4πR²ΔR/r³,这些恒星在地球上产生的光照强度总和I为I = N×L/4πR

当R趋近于无穷时,理论上光照强度I应趋于无穷大。然而,实际情况却是夜空依旧黑暗,这一现象令人困惑不已

20世纪20年代,天文学家哈勃的发现为这一谜题带来了关键线索。他发现宇宙处于不断扩张的状态,恒星之间的距离逐渐增大,且距离越远,远离的速度越快。

这恰似在烤制一块葡萄干面包,随着面包的膨胀,葡萄干之间的距离也随之变大。由于宇宙的膨胀,遥远星系发出的光产生了红移现象。


通俗地说,就是光的波长变长,能量降低。那些遥远星系发出的光因红移而波长变长,超出了可见光范围,变成了我们肉眼无法察觉的红外线甚至微波,这也导致了宇宙看起来没有那么明亮。再者,宇宙是有年龄的大约138亿年前,宇宙经历了大爆炸,这意味着我们只能观测到138亿光年范围内天体发出的光

那些更远的天体所发出的光,由于尚未有足够的时间抵达我们这里,就如同在一个刚刚打开灯的房间里,角落处的光还来不及传播到。

在地球上,我们能够看清周围的事物,这要归功于空气、尘埃等物质对光的散射和反射。当阳光照射到地球大气层时,空气分子和尘埃会使光线发生散射,蓝天的形成便是大气对太阳光中蓝色光谱强烈散射的结果。

然而,在广阔的宇宙空间中,绝大多数区域近乎真空,物质极度稀缺。在这种环境下,光线可以沿直线传播,不会受到散射的影响。


倘若没有物质来反射或散射光,即便恒星发光,我们的眼睛也难以捕捉到这些光芒。这就好比在一个没有灰尘的黑暗房间里,用激光照射,只有激光照射到的地方会有光亮,其余地方依然是黑暗的宇宙中星星的分布并不均匀,且彼此之间的距离极为遥远就太阳系而言,我们能看到行星,是因为它们反射了太阳的光线

但在行星际空间中,几乎没有物质能够反射太阳光,因而那里的景象显得格外黑暗。离我们最近的恒星是比邻星,距离地球约4.2光年


一光年大约相当于9.46万亿公里,这样的距离是极其遥远的。在银河系中,恒星之间的平均距离大约是几光年。

而在太阳周围1.5亿公里的范围内,只有地球这颗行星显得格外耀眼。当把这个距离放大到几光年时,就能深切体会到在宇宙中,要让光照亮一个广阔区域是何等艰难

假设存在一个边长为10光年的立方体空间,其中仅有几十颗恒星这些恒星发出的光线需要在如此广阔的空间中传播,随着距离的增加,光的能量会逐渐分散

这就如同在一个宽广的广场上,只有几盏路灯,广场的许多地方仍然会显得昏暗。正是由于恒星分布的不均匀以及它们之间遥远的距离,导致宇宙中的许多区域看上去十分黑暗。

现代天文学研究表明,宇宙中除了我们能够直接观测到的物质,如恒星、行星等,还存在着大量的暗物质和暗能量。暗物质不会发光,也不会反射光线,我们无法直接观测到它,但它会通过引力作用影响星系的运动。

而暗能量则是推动宇宙加速膨胀的神秘力量。尽管我们对暗物质和暗能量的了解还相当有限,但它们的存在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宇宙的“亮度”


也许,暗物质在宇宙中吸收或阻挡了一部分光的传播,从而让宇宙显得更为黑暗。这些未知的因素,为我们探索宇宙增添了更多的神秘色彩与挑战

来源:联合速报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