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阅读此文前诚邀您点击一下“关注”,方便您随时查阅一系列优质健康文章,同时便于进行讨论与分享感谢您的支持!
中国卒中学会发布的《2023年中国卒中报告》显示,我国每年新增脑卒中患者超过300万,相当于每天新增3万人。
脑卒中不仅发病率高,而且致残率和死亡率均居高不下。大多数人认为,脑卒中与高血压、高血脂、糖尿病有关,只要白天注意饮食、锻炼就能降低风险。
但事实并非如此,晚上的一些习惯,可能比白天的不良生活方式更“致命”。50岁后,晚上有些事真的不能做,否则等于在“催促”血管提前报废。
很多人忙了一天,习惯晚上9点、10点才吃晚饭,甚至睡前还要来点宵夜,认为这样能“补充能量”。
但医学研究表明,晚餐过晚,尤其是高油高盐的食物,会让血管压力直线上升。
《美国心脏病学会杂志》曾刊登一项研究,发现晚餐时间晚于晚上8点,心血管疾病风险增加55%。
原因很简单,夜晚是血管“修复”的时间,过晚进食会让血脂水平居高不下,血管长期处于紧张状态,时间久了,卒中风险自然飙升。
建议:晚餐应在晚上7点前完成,避免高油、高盐、高糖食物。
如果饿了,可以喝点温牛奶或者吃少量坚果,避免加重血管负担。
很多人习惯睡前玩手机,结果一不小心刷到凌晨。
长期熬夜,血压会持续升高,血管壁承受的压力变大,最终可能导致脑卒中。
《欧洲心脏杂志》发表的研究指出,长期睡眠不足(少于6小时)的人,脑卒中风险比正常睡眠者高出30%。
更可怕的是,如果熬夜后早上突然起床,会导致血压瞬间飙升,极易诱发血管破裂。
建议:晚上10点到11点之间入睡,降低血管长期紧绷的风险。如果实在睡不着,可以听一些轻音乐,减少电子设备的使用,让大脑逐渐进入放松状态。
很多人听说“多喝水能稀释血液,降低血栓风险”,于是晚上拼命喝水,甚至半夜爬起来喝。
但真相是,晚上大量喝水,可能会加重心脏和肾脏负担,甚至导致血压波动,引发脑卒中。
北京协和医院心内科专家霍勇教授指出,睡前大量喝水,会增加夜间排尿次数,打乱睡眠节奏,导致交感神经兴奋,反而会引发血压升高,增加脑卒中风险。
建议:睡前1小时适量补水(200ml左右),避免一次性大量饮水。
如果半夜口渴,可以小口饮水,而不是猛灌一杯。
有些人白天受了委屈,晚上越想越气,甚至气得睡不着。
长时间情绪激动,会导致血管收缩,血压骤升,诱发脑卒中。
《美国心脏病协会》研究发现,人在愤怒状态下,心率和血压都会急剧上升,短时间内脑卒中风险增加两倍。
而且,夜晚是血管“休息”的时间,情绪过度波动会打乱血管的自我调节机制,长期下来,血管会变得越来越脆弱。
建议:如果晚上情绪不好,可以尝试深呼吸、冥想,或者写日记,把情绪释放出来,而不是带着怒气入睡。
夜间血压本应处于低谷,但如果半夜突然起床,血压会瞬间飙升,增加脑卒中风险。
《英国医学期刊》研究指出,50岁以上的人,夜间起床过快,可能导致“体位性低血压”,使脑供血不足,甚至诱发脑梗。
尤其是在冬天,血管收缩明显,猛然起身更容易出现头晕、眩晕,甚至跌倒。
建议:如果夜间要起床,先在床上坐几秒钟,活动一下手脚,再慢慢站起来,给身体一个缓冲时间。
很多人冬天睡觉喜欢把头蒙在被子里,认为这样更暖和。但其实,这样会导致氧气供应不足,二氧化碳浓度升高,影响血管健康。
《中华老年医学杂志》研究发现,长期睡眠环境缺氧,可能会导致血管硬化,增加脑卒中风险。
尤其是有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的人,蒙头睡觉会加重缺氧,严重时甚至导致猝死。
建议:睡觉时保持房间通风,避免长时间捂住头部。如果怕冷,可以选择保暖性好的被子,而不是完全蒙住头部。
脑卒中从来不是一夜之间发生的,它是长期不良生活习惯积累的结果。
50岁以后,血管状况已经不如年轻时,晚上的一些小习惯,可能成为压垮血管的“最后一根稻草”。
吃得太晚,血管负担重;熬夜刷手机,血压波动大;半夜猛起床,血管受不了……每一个看似微不足道的细节,都可能成为脑卒中的“导火索”。
50岁之后,想要远离脑卒中,真正的关键不是白天的养生,而是晚上能否让血管真正休息。那么,从今天开始,你愿意早点吃晚饭,早点入睡,给血管一个喘息的机会吗?
参考文献
1. 《2023年中国卒中报告》,中国卒中学会
2. 《美国心脏病学会杂志》:晚餐时间与心血管疾病风险
3. 《欧洲心脏杂志》:睡眠不足与脑卒中风险的关系
4. 《中华老年医学杂志》:缺氧环境对血管健康的影响
5. 《英国医学期刊》:夜间起床与体位性低血压的研究
声明:本文内容均是根据权威医学资料结合个人观点撰写的原创内容,意在科普健康知识请知悉;如有身体不适请咨询专业医生,喜欢的朋友可以关注一下,每天分享健康小知识,做您的线上专属医师。
来源:健康科普之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