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矶娘娘,果然是春节档最有魅力的女人!

B站影视 2025-02-04 17:53 3

摘要:石矶娘娘的发型融合了倭堕髻和双丫髻。“倭堕髻”为唐代开元时期盛行,又称“乌蛮髻”,温庭筠这样写“倭堕低梳髻,连娟细扫眉”,这就是当时“唐美人”的具象表达了。

电影《哪吒之魔童闹海》中,石矶娘娘的出现虽然短暂,但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尤其额前那缕头发,不愧貌美如山,终于知道她美在哪里了!

石矶娘娘的发型融合了倭堕髻和双丫髻。“倭堕髻”为唐代开元时期盛行,又称“乌蛮髻”,温庭筠这样写“倭堕低梳髻,连娟细扫眉”,这就是当时“唐美人”的具象表达了。

唐朝时胡汉交流甚密,所以发型也产生了诸多品种,这种“倭堕髻”就是文化交流的成果。

这种发型其实在汉代也有出现过,汉乐府《陌上桑》中就有描还采烫女罗敷“头上倭堕髻,耳中明月珠”,但这里提到的倭堕髻和唐代还是有所不同,通过“倭堕”二字可以理解出是一种为绾发下坠的发髻,倭堕髻在梳时将头发在头顶馆成一髻,再从头顶一侧下重放置。

汉代发髻位置通常在脑后,唐开元时期“搬”到了额前,就是我们现在看到的这个样子。

随着流行时尚发展,倭堕髻有大也有小,小的类似这样的小型绾发小揪,也称为“乌蛮髻”。

此外,头发顶部还梳了朝天式样的双髻,也可称为双丫髻,在王处直墓壁画和柏孜克里克《贵妇礼佛图》中能看到类似发型,这种发髻一般用于侍女和孩童形象,可以看出,在人设定位上,石矶娘娘还是一个长不大的“女孩子”。

在服饰上,石矶娘娘套一件诃子裙、搭配了一条披帛,整体以粉色形象示人,类似形象和动画片里的妲己形象好像有些类似,难怪有人说,石矶娘娘是不是“偷了”妲己的皮肤

在这部影片里,石矶娘娘被塑造为一个乐观的形象,石矶娘娘方圆万里就自己一座山头,连个小弟都没,只有一面镜子陪伴,每天最主要的事情就是问问镜子自己美不美。被哪吒打回成了小石头还非常乐观,“还好剩一点点,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臭小子,给老娘我记着”。这种乐观的形象和人生态度,难怪让人印象深刻了!为她点个赞!

来源:综艺趣味园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