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春晚,这个承载着无数人新年记忆的舞台,宛如一面镜子,映照出时代的欢笑与泪水,也见证着一代又一代笑星的起起落落。从 1983 年第一届春晚算起,43 年的时光,有过 “诸神争霸” 的辉煌,也有如今众星渐落的感慨,背后藏着的,是他们与春晚之间千丝万缕、难以言说的爱
春晚,这个承载着无数人新年记忆的舞台,宛如一面镜子,映照出时代的欢笑与泪水,也见证着一代又一代笑星的起起落落。从 1983 年第一届春晚算起,43 年的时光,有过 “诸神争霸” 的辉煌,也有如今众星渐落的感慨,背后藏着的,是他们与春晚之间千丝万缕、难以言说的爱恨情仇。
回溯到 1984 年春晚后台,那紧张又充满期待的氛围,仿佛能透过岁月的尘埃扑面而来。陈佩斯,这位有着深厚表演功底的演员,他的父亲陈强,在演艺界可是大名鼎鼎,饰演的反派角色深入人心,尤其是黄世仁,那丑恶嘴脸被刻画得淋漓尽致,让观众恨得牙痒痒,甚至在舞台上险些被愤怒的观众 “就地正法”。陈佩斯自幼在父亲的熏陶下,对表演有着独特的理解和天赋,25 岁凭借《瞧这一家子》踏入演艺圈,被观众熟知。坐在他身旁的朱时茂,彼时是 “当红小生”,23 岁就出演了谢晋导演的《牧马人》,他那英俊帅气的形象,不知迷倒了多少女性,成为了无数人的 “梦中情人”,多年后还因一句 “老许,你要老婆不要” 再次火爆网络。
这两位年轻演员在春晚后台,心里像揣了只小兔子,七上八下的。春晚已经开场,可他们的节目能不能登上舞台,还是个未知数。原来,在节目审核时,审核组的成员被他们的表演逗得开怀大笑,但也有人担忧,这样的节目太过轻松诙谐,缺乏严肃感和明确的价值观导向,会不会显得太 “俗” 了呢?不过,他们的表演确实出色,节目形式也十分新颖,一时间,大家都拿不定主意。直到晚会开始,导演黄一鹤拍板:“没有领导点头,也没有领导摇头,但我决定让你俩上,出了事儿我担着。你们俩上去,一个字都不能错,说错了字,那可是重大政治事故。” 就这样,陈佩斯和朱时茂带着紧张与期待登上了舞台。在他们上台前,有马季的相声《宇宙牌香烟》,还有传统京剧剧目《将相和》。当要报幕时,筹备组才匆忙问节目叫什么,两人略作思索,“就叫‘小品’吧!” 从此,“小品” 这个节目种类正式登上春晚舞台。
从这一年的《吃面》开始,陈佩斯和朱时茂就如同春晚小品舞台上的王者,稳坐头把交椅。之后的几年里,《吃面》的续集《拍电影》、《羊肉串》、几乎没有台词全靠动作支撑的《胡椒面》,还有《主角与配角》《警察与小偷》《姐夫与小舅子》《王爷与邮差》等作品,无一不成为经典。他们就像不知疲倦的探索者,不断尝试新的表演形式。在《胡椒面》中,他们摒弃了依赖台词包袱的传统做法,台词寥寥无几,仅靠动作和表情就把观众逗得前仰后合,那种无声胜有声的表演,就如同卓别林的默剧,充满了艺术魅力。《主角与配角》更是诞生了无数流传至今的经典台词和片段,“队长,别开枪,是我!” 这句台词,成为了那个时代的标志性话语。
在《王爷与邮差》中,他们大胆创新,将电影的蒙太奇手法融入舞台小品,给观众带来了全新的视觉和听觉体验。观众们热烈的掌声和笑声,是对他们创新的最好认可,也成为了他们不断前进的动力。陈佩斯曾在采访中说:“如果冷场,我没本事,我回家练去,最讨厌、最可怕的就是,好不好都叫好…… 弄得都没有是非了。” 他对艺术的严谨态度和对真实的追求,让人敬佩。但也正是这份坚持,让他们与春晚渐行渐远。1999 年,他们因版权问题将央视告上法庭,虽然赢得了诉讼,却也意味着他们的春晚生涯画上了句号。这就像一场绚烂的烟火,虽然美丽,却总有落幕的时候,让人惋惜。
同样在 1999 年,另一对 “黄金搭档” 也迎来了他们在春晚的最后合作,那就是赵丽蓉和巩汉林。1988 年,60 岁的赵丽蓉登上春晚舞台,不过她最初登上春晚,靠的可不是喜剧天赋,而是在戏曲领域的深厚造诣。她 1 岁就登上评剧戏台,自幼在侧幕看戏,后来和二哥赵连喜拜师学艺,二哥擅长武生,她则专攻青衣、花旦,尤其在 “彩旦” 这一角色上,有着独特的魅力。她的表演得到了众多戏曲大师的称赞,荀慧生夸她 “一人千面,当之无愧”,尚小云为她题字 “雅俗共赏”,梅兰芳还送她自己穿西服的照片。
和新凤霞合作的《花为媒》中,她饰演的媒婆阮妈,一段 “报花名” 成为经典,收获了无数戏迷。春晚筹备组的工作人员力荐她上春晚,赵丽蓉担心给评剧人丢脸,提出 “剧本好”“人物新” 的要求后,才登上春晚,与游本昌共同出演小品《急诊》。虽然戏份和台词不多,但她的表演十分精彩,反响热烈。转年,她和侯耀文合作的《英雄母亲的一天》,更是让观众记住了她,“司马缸砸缸” 和 “买豆腐还用叫车” 等台词,成为了大家茶余饭后的谈资,她 “小品女皇” 的地位也由此奠定。
1992 年,赵丽蓉和巩汉林携手登上春晚,开启了他们的 “黄金母子” 时期。巩汉林出身曲艺世家,父母都是河北梆子演员,他从小就对曲艺充满热爱,后来进入曲艺团学习相声。1988 年,相声名家唐杰忠发现了他的表演天赋,鼓励他到北京发展。同年,他和赵本山搭档出演小品《如此竞争》,一夜成名。
之后,他受到赵丽蓉的邀请,先是出演《母亲的心》,后又在春晚合作了《妈妈的今天》。赵丽蓉带着唐山口音的台词,“趟(探)戈奏(就)是趟啊趟着走。” 和诙谐灵动的表演,深深印在了观众的心中,巩汉林那一声声亲切的 “妈”,也让观众记住了这个年轻人。此后,他们又合作了《如此包装》《打工奇遇》《功夫令》《老将出马》等经典作品。其中,《打工奇遇》中的 “宫廷玉液酒,一百八一杯”,不仅成为了流行语,甚至还被群众用来识别 “间谍”,可见其影响力之大。他们多年的合作,让巩汉林对赵丽蓉充满了深情厚谊,他亲切地称呼她为 “赵妈”“老太太”。
2000 年,赵丽蓉患癌去世,这对 “黄金母子” 的故事画上了悲伤的句号。此后,巩汉林也创作了不少经典作品,但在 2010 年之后,他选择退出春晚,他说:“没有好作品,就不要上春晚。要学会‘封杀’自己。” 因为他始终记得赵丽蓉去世前对他说的 “表演要讲究,不能将就”。这就像一场接力赛,赵丽蓉把表演的精神传递给了巩汉林,而巩汉林也用自己的行动诠释着这份对艺术的尊重。
1999 年的春晚,对于赵本山和宋丹丹来说,则是一个全新的开始。“我叫白云。”“我叫黑土。”“我七十一。”“我七十五。”…… 这几句简单的对白,开启了他们的 “白云黑土” 时代。宋丹丹第一次登上春晚舞台是在 1989 年,出演《懒汉相亲》。
然而,在上春晚之前,她却经历了一番挣扎。当时她的公公得知她排演的内容后,十分不满,认为她 “拿着肉麻当有趣”。宋丹丹既害怕公公的态度,又担心观众会对她有不好的看法,于是向导演辞演。导演在距离除夕只有一周的时候,面临着语言类节目 “七连毙” 的困境,好不容易有了《懒汉相亲》这个节目,女主角却要退出,这可把导演急坏了。经过导演的一番劝说,宋丹丹才半推半就地接下了这个活儿。
她在台上表演时,黄宏在台下就认定了要和她合作。转年,黄宏邀请她出演《超生游击队》,当时宋丹丹已经怀孕 7 个月,本以为演不了,没想到黄宏说:“要的就是这个,你还省得往里垫枕头了。” 这一年,宋丹丹真正体会到了一夜成名的滋味。此后,她连续上了 3 年春晚,成为了家喻户晓的女笑星。但在 1993 年,她因为带高烧的儿子去医院,却被医生反复追问舞台上的事情,这让她对笑星的身份产生了反感,痛恨别人看到她就笑。于是,她离开了黄宏,5 年没有登上春晚。直到 1997 年,在第二任丈夫的鼓励下,她才再次登上春晚。
转年,她和黄宏因理念不合合作破裂,就在这时,赵本山的电话打来了,从此,“白云黑土” 的故事开始了。他们合作的作品,从《昨天今天明天》到《火炬手》,每一部都给观众带来了无数欢乐。但在 2008 年,宋丹丹宣布不再上春晚。多年后,在《王牌对王牌》的舞台上,她表示自己创作能力降低,不想等到被观众嘘下台的那一天,她就像巩汉林说的那样,真正地 “封杀” 了自己。这就像一场美好的旅程,总有结束的时候,虽然不舍,但也无奈。
赵本山与春晚的故事,堪称一部 “虐恋情深” 的大戏。1987 年,姜昆在铁岭演出时,听到当地人评价他 “跟俺们那旮的赵本山比起来差老远了”,这引起了姜昆的好奇,于是去看了赵本山的表演。一场《瞎子点灯》,让姜昆彻底折服,随后他把赵本山推荐给了春晚导演。
据赵本山后来回忆,那一年为了上春晚,他拿了 12 瓶茅台。但他的节目还是历经波折,直到 1990 年才登上春晚舞台,和黄晓娟一起出演小品《相亲》,一夜爆火,从此开启了他 “制霸” 春晚 20 年的传奇。赵本山的走红,为东北的曲艺演员们打开了一扇通往成功的大门,其中高秀敏和范伟与他结下了深厚的缘分。
范伟上春晚的道路十分坎坷,从 1992 年开始,赵本山就想带他上春晚,却一直被否,直到 1995 年的《牛大叔提干》,范伟才终于登上春晚舞台,但角色不出彩,他也没有走红。转年的《三鞭子》,范伟依旧是小角色,小品也不尽如人意。用赵本山自己的话说:“这种说教东西太累了,没包袱,硬演,脖筋都给喊出来。”
1998 年,高秀敏加入,他们的 “铁三角” 时代正式开启。从《拜年》开始,除了中间两年和宋丹丹的合作,直到 2004 年,他们的作品《卖拐》《卖车》《心病》《送水工》等,一部比一部经典,一部比一部精彩。然而,2004 年,高秀敏和赵本山闹掰,“铁三角” 破裂;2005 年,赵本山带着两名徒弟与范伟合作《功夫》,范伟因压力太大在台上说错词,主动告别春晚。
同年,高秀敏因心脏病猝然离世,“铁三角” 彻底成为过去。失去了高秀敏和范伟,赵本山又与宋丹丹合作了三年,最终还是选择了离开春晚舞台。2008 年,在春晚后台,他崩溃痛哭,他说作品的文本太弱,尤其是那些 “任务性” 的煽情,让他觉得很累。他认为春晚小品最大的主题应该是快乐,观众一年 365 天都在接受教育,春晚这一晚就应该让大家快乐起来。2012 年,春晚舞台上第一次没有了赵本山的身影,那个属于他的时代,悄然落幕。这就像一部跌宕起伏的电视剧,有高潮,也有低谷,让人感慨万千。
2013 年,上一个蛇年,“沈马组合” 走上春晚舞台;2014 年,沈腾和马丽的小品《扶不扶》让观众眼前一亮,一个个包袱逗得人哈哈大笑,一句句经典台词留在了观众的记忆里。有人说,这是春晚小品的 “绝唱”,那个 “神仙打架”“诸神争霸” 的时代,真的彻底落幕了。
回首春晚这 43 年,这些笑星们用他们的才华和努力,给我们带来了无数欢乐和回忆。他们在舞台上的辉煌与落幕,就像人生的缩影,有起有落。从陈佩斯和朱时茂的创新与坚持,到赵丽蓉和巩汉林的深情合作,再到赵本山、宋丹丹、高秀敏、范伟等人的精彩演绎,他们都在春晚的舞台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他们的故事告诉我们,艺术需要不断创新和坚持,也需要尊重和传承。虽然那个辉煌的时代已经过去,但我们依然期待着,期待未来的春晚舞台上,能有新的笑星崛起,给我们带来更多的欢乐和惊喜,就像期待着新的一年,能有新的希望和美好。我们相信,春晚的舞台,永远不会缺少精彩,因为欢笑,是人们永恒的追求。
来源:破局者Break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