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叔临终前送我破鱼竿钓鱼时遇见老专家:这是国宝级宝贝啊!

B站影视 2025-02-05 01:59 3

摘要:我叫李建国,今年45岁,在石河县跑运输。说起我的这份营生,还真是赶上了好时候。这几年县里修了高速,运输生意越来越好做。不过要说起我这辈子最大的际遇,还得从我三叔说起。

人们常说,一根钓鱼竿就是一个人的江湖。有人用它钓鱼为生,有人把它当做休闲玩物。可谁能想到,一根看似普通的破旧钓竿,竟然会改变一个人的命运。

我叫李建国,今年45岁,在石河县跑运输。说起我的这份营生,还真是赶上了好时候。这几年县里修了高速,运输生意越来越好做。不过要说起我这辈子最大的际遇,还得从我三叔说起。

三叔名叫李怀远,在石河县算得上是个名人。说他是名人,倒不是因为他多有钱,而是因为他这个人活得通透。他一辈子没结婚,独自住在青石河边的老房子里,整天就是钓钓鱼,晒晒太阳。

从我记事起,三叔就住在那间青瓦房里。那房子是我爷爷留下的老宅,三叔一直住在那里。说来也怪,那房子虽然破旧,可收拾得干干净净。每到春天,门前的老梅树开花,整个院子都香得不得了。

1995年的秋天,三叔查出了肝癌晚期。医生说最多能活三个月,建议住院治疗。可三叔硬是不肯,说什么也要回家。那时候我刚买了一辆二手面包车跑运输,每天都会抽空去看看他。

记得那是个阴雨连绵的下午,我刚送完一趟货回来,三叔突然打电话让我去他家一趟。说实话,那会儿我心里一咯噔,生怕出什么事。到了三叔家,发现他正坐在堂屋里擦一根老旧的竹钓竿。

“建国,你来得正好。”三叔的声音比往常还要沙哑,“这根钓竿,我想给你。”

我愣住了。这根钓竿看着普普通通,甚至有点破旧。竹子已经失去了原有的光泽,表面布满了细密的裂纹。要不是三叔郑重其事的样子,我真以为这就是随便哪个地摊上买来的便宜货。

“三叔,这钓竿…”我还没说完,三叔就打断了我的话。

“这钓竿可不一般。”三叔用手指轻轻抚摸着竹竿表面,“这是我年轻时在苏州求学,遇到一位老先生送的。你仔细看这上面的花纹。”

我凑近一看,还真发现竹竿上刻着些细密的纹路,只是年代久远,已经看不太清楚了。三叔说这些花纹都是有讲究的,可惜他也说不上来具体是什么门道。

那天晚上,三叔特意叮嘱我要好好保管这根钓竿。说实话,我当时并没有太在意,只当是临终前的嘱托,也就答应下来了。

三叔走得很安详,就在入冬前的一个清晨。送走三叔后,我和堂哥一起整理他的遗物。在一个布袋里,我们发现了一本发黄的日记本。翻开一看,里面记载的正是这根钓竿的来历。

可惜的是,日记本最关键的几页被人撕去了。剩下的内容断断续续,只能看出这根钓竿似乎和清朝某个有名的工匠有关。三叔为什么要撕掉那几页?这个疑问一直萦绕在我心头。

就这样过了大半年,我也渐渐把这事给忘了。直到那天,我带着三叔的钓竿去西湖边钓鱼,遇到了改变我命运的那个人。

那是个闷热的午后,我正在湖边垂钓,突然听到身后传来一阵急促的脚步声。回头一看,是个七十多岁的老人,穿着一身藏青色的中山装,戴着一副老式眼镜。

“小伙子,这钓竿能让我看看吗?”老人的声音有些颤抖。

我把钓竿递了过去。老人接过钓竿,手都在发抖。他仔细端详着竹竿上的花纹,突然激动得说不出话来。

“这…这是张万春的作品!”老人的声音颤抖得更厉害了,“你知道张万春是谁吗?”

我摇摇头。老人深吸一口气,开始给我讲述这根钓竿的来历。原来,张万春是清朝乾隆年间最有名的竹工,专门为皇宫制作各种竹器。这根钓竿就是他晚年的作品,据说只做过三根,是清代宫廷御用品。

老人自我介绍说他是省博物馆的退休专家,姓周。他说这根钓竿的工艺极其精湛,竹竿表面的花纹是用特殊工艺烙上去的,每一道纹路都暗含机关。

这消息不胫而走,很快就有不少人找上门来,开出天价要买这根钓竿。最高的一次,有人出到了五百万。可我就是想着三叔临终时的嘱托,怎么也不肯卖。

后来的事情就变得有些不太平。先是有人半夜撬门想偷钓竿,被我发现后仓皇逃走。接着又有人跟踪我,想要知道钓竿的下落。这些事把我的媳妇吓得不轻,整天催我把钓竿卖了。

就在这时,我遇到了三叔的一个老同学。他告诉我,三叔年轻时其实是省文物局的修复师,因为一次意外才提前退休,在河边隐居。那个送钓竿给他的老先生,据说是个很有名的文物专家。 随着越来越多的往事被揭开,这根钓竿背后的秘密也渐渐浮出水面。三叔的日记本里记载,他年轻时在文物局工作时,曾参与过一次重要文物的抢救性修复。当时遇到了一位老专家,两人相谈甚欢。临走时,那位老专家送了他这根钓竿,说是报答他为文物保护做出的贡献。

我带着这根钓竿去了省博物馆。那天,来了好几位专家,他们对钓竿进行了仔细的鉴定。经过反复比对和研究,专家们一致认定这确实是清代张万春的真品。

更让人意外的是,通过X光检查,专家们在竹竿的内壁上发现了一些特殊的记号。这些记号据说是当年张万春留下的工艺密码,记录了他独特的竹器制作工艺。

省博物馆的专家说,这根钓竿不仅是一件珍贵的文物,更重要的是它记录了一段失传的手工艺。他们希望我能把钓竿捐给博物馆,让更多人能了解这段历史。

看着这根陪伴了三叔大半辈子的钓竿,我想起了他生前的点点滴滴。那个总是独自坐在河边钓鱼的老人,或许早就知道这根钓竿的价值。可他选择默默守护,直到生命的最后时刻,才把这个秘密托付给我。

2003年的春天,我正式把钓竿捐赠给了省博物馆。博物馆为这根钓竿专门设立了展柜,旁边还放着三叔的照片。每次去看,我总能想起那个住在河边的老人,想起他教我钓鱼的日子。

现在,我还会时常去河边钓鱼。每当看到阳光洒在水面上,就会想起三叔说过的话:钓鱼不在乎鱼,重要的是那份心境。如今我终于明白,他留给我的不只是一根钓竿,更是一种生活的智慧。

那本被撕去关键几页的日记,至今仍是个谜。有时我在想,那几页里究竟记载了什么?是不是还有什么不为人知的秘密?这些问题,或许永远都不会有答案了。

来源:一颗柠檬绿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