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兵老兵三次为经典落泪,使我看懂战争电影

B站影视 内地电影 2025-02-04 08:42 2

摘要:看电影,是上世纪70年代在军区大礼堂开始的。那时我还小,“皮带炒肉”、“刨活捧哏”,使我喜欢战争片。长大后,来自邻居、父亲、妻子的三次哭泣,让我对战争片有了新的认知。

看电影,是上世纪70年代在军区大礼堂开始的。那时我还小,“皮带炒肉”、“刨活捧哏”,使我喜欢战争片。长大后,来自邻居、父亲、妻子的三次哭泣,让我对战争片有了新的认知。

70年代电影少,大礼堂也是电影天堂。不仅每周都有电影看,还有一些当时绝对不可能公映的军教片。

大礼堂已经翻建,这是略微相似的一张网络图片,聊以怀旧

军教片共三部,分别是《山本五十六》、《啊,海军》、《日本海大海战》,都是日本片。

军教片只放一次,干部可以看,士兵和家属不可以看,小孩子更不可以看。为了看到三部日本片,一些孩子被赏了一顿管添管饱的“皮带炒肉”。

皮带炒肉,就是捆在院子里,扒了裤子当众用武装带抽打。

首部军教片是《山本五十六》,几个大孩子组成小分队,沿着暖气管道地沟钻进大礼堂,潜伏在银幕后两个侧门的角落里偷看成功。第二天,托拉托拉托拉(虎虎虎)的呼号,回荡在大院上空。

日本电影《啊,海军》剧照

小分队再次潜入大礼堂,照葫芦画瓢偷看《啊,海军》,却被全部当场抓获。

原因是有个孩子打了个“阿嚏”,首长正领着一群干部们聚精会神看电影,银幕后忽然传来一声“阿嚏”,说好的是《啊,海军》,咋变成了“啊……啊嚏”?于是,大礼堂的灯全亮了,小分队立刻显形。

一审问,阿嚏分子居然是地方孩子!

看禁片是错误,带地方孩子看禁片是大错误,被首长当场捏获则是天大的错误。解放军不杀俘虏,赏一顿皮带炒肉足矣。

因为我还小,小分队不带我钻地沟,就没吃上炒肉。这个遗憾终身无补,但战争片带来的快乐却日益增多。快乐之一是搭腔接茬儿,放到现在,很像德云社剧场里热心观众们善意的“刨活捧哏”。

七十年代末电影逐渐多了,有些电影不仅在大礼堂反复上映,广播电台里也经常播出录音剪辑。一来二去,几大名片的台词记得清清楚楚,顺嘴就能“刨活捧哏”。

前南电影《桥》剧照,猫头鹰正在看手相

最喜欢前南斯拉夫电影《桥》,特别喜欢刨“猫头鹰”的活:

瑞内克,你看这双手,这是杀过人的手,是一个老兵和流浪汉的手,而且……还到过西班牙。比德洛维奇先生,你去西班牙做什么?也是去掰老玉米?

夸张的“老玉米”三字还没落地,没心没肺地大笑已经哄堂而起。

八十年代中期,一场嚎啕在大礼堂爆发,就此终结了没心没肺的欢乐。事情发生在1986年7月9日傍晚,那天我刚刚结束高考,

因备考,一年里落下了很多电影。此时大礼堂已经衰落,不得不经常放映过时的影片。

当天放映的《高山下的花环》,1985年就公映了,一年后大礼堂才“首映”。

当晚,很多人赶来,她们要么是家属,要么是机关中的女军人,都是为了陪齐姨而来。齐姨,军区机要员,我的邻居。

《高山下花环》海报

演到靳开来因砍甘蔗牺牲时,传来了齐姨的哭声,这哭声是可以预料的,因为所有人都知道她会在看这部电影时痛哭,因此大家都设法制止她去影院观看。

大礼堂上演《高山下的花环》,齐姨要来看谁也无法再阻止,索性就陪她一道来,不能安慰她,总能陪她哭。

渐渐的,哭声变成了嚎啕,嚎啕里齐姨的一句话很扎心——小新,给妈留下具尸首,妈也死心了……

小新,全名马新,我叫他小新哥。他是齐姨的儿子,也是被赏皮带炒肉的骨干,更是刨活捧哏的主力。

1979年,小新哥参加了对越反击战,攻打谅山时失踪

四年后,部队传来最终认定:友军战友证实,马新同志冲击越军主阵地时中炮牺牲,遗体已无法寻找……

最初听说小新哥失踪,齐姨坚定地说:马新不会当俘虏,他一定是牺牲了!

小新哥牺牲消息真的传来,齐姨却一口咬定:小新没死,我儿子就是失踪!

齐姨的丈夫马伯伯,是当时大院里不多的“科技干部”之一。齐姨拒绝接受烈士抚恤金,坚决说小新哥是失踪,一贯温文尔雅的马伯伯当着民政局同志的面打了齐姨。鼻青脸肿的齐姨不哭不喊,一摔门决绝而去,马伯伯则孤零零地掩门痛哭……

7月9日那场电影后,哭痛快了的齐姨被同样哭痛快了的众人送回了家,走回了那扇陈旧的门。

《高山下花环》剧照

陈旧的门越来越旧,马伯伯齐姨都该搬去干休所,齐姨又拒绝了,她坚守着陈旧的门,守护着瘫痪的马伯伯。

齐姨说:搬了家,小新回来也不认识门呀!我是他妈,我等他,我给小新留着门……

2023年冬,齐姨溘然离世,她没有等到儿子。我的小新哥一直没有归来,陈旧的门终于不再打开。

《高山下的花环》是我在大礼堂看的最后一部战争片,一度认为这就是国产战争片的顶峰。直到2007年,父亲过第二十三个生日时,我才见识了真正的国产战争片经典。

父亲是1934年3月出生的,可是到2007年才过了23个生日。

父亲出生后不久,爷爷为三根金条参加了红军。1948年11月28日,爷爷才随着刘邓大军打回安徽宿县,并在宿县火车站旁遇到大伯、二伯和已经14岁的父亲。

11月29日,爷爷从烈士身上扒了一套旧军装,给父亲套上,就把14岁的父亲塞上开往济南的军列。

12月12日,前方双堆集捉了黄维,后方济南城父亲换上新军装。

这些事,在2023年7月《为三根金条爷爷懵懂当红军,解放初差点被枪决》、《稀里糊涂踏上黑土地,误打误撞跨过鸭绿江》两文中讲述过。

战争年代人如尘土,当红军的爷爷如此,当解放军的父亲也如此——爷爷奶奶都记得父亲是3月出生的,却记不清具体日子,所以父亲一直不能过生日。

纪念宿县解放宣传画

1984年,爷爷奶奶逝世一年后,父亲独断专行,把入伍的日子定为生日。生日也许是11月29,也许是12月12,他凭心情自己说了算。

2007年父亲为等我们一家三口返回哈尔滨,12月12日才过生平第二十三个生日。那天,一部国产战争片让他满脸都是泪。

为父亲庆生,在福建服役的妹妹寄来礼物,电影《集结号》院线版网址。

父亲让孙女帮他点开网址,当即看了起来。

大约半小时,父亲进厨房催做饭速度,理由是:饿了。

然后就心不在焉地泡在厨房,不再看《集结号》一眼。

饭没吃几口,父亲就说饱了,也不管我和弟弟是否吃饱,就“命令”我俩陪他出去”消化食儿“。

出了门,父亲说:找电影院,我要看《集结号》!

《集结号》招贴画

到了电影院,父亲吩咐我俩去买票,他声明:票要分开买,你俩坐前面,必须隔开三排以上……

《集结号》刚刚演到一半,周围就有观众忍不住啜泣,我的眼睛也有点湿。瞬间明白父亲古怪举止的原因——父亲知道自己也会哭,他不想让更多的家人看见自己他的眼泪哭!

电影结束,父亲没有再坐车,而是走回干休所,也许只有经过这样的路程,他脸上的泪痕才能被掩盖,才能被理解。

父亲虽然是1948年就入伍,但解放战争中一枪都没放。直到1950年10月,随四十二军入朝后,他才成为会打仗、会带兵的军人。

我以为,父亲的泪水是因《集结号》里朝鲜战场的场景。于是,我觉得真实再现战争场面的战争片才是经典的。

《集结号》招贴画

父亲听了,点点头,又摇摇头。评语是:对一半

1998年,也是由于一部战争片,妻子对我说过类似的话。父亲和妻子的评价,直到2019年的一场追悼会我才理解:什么样的战争片才算经典。

妻子也是兵,我对她的昵称是”通信兵“,这不仅是她名字的谐音,更因为她不满十五岁就被总参直属通讯总队某大队招为特种通讯兵。从14岁到19岁,通信兵一直在简称“特队”的集体里,坚守在祖国寒极根河莫尔道嘎镇的大山中。

《死刑失踪流浪,四闺蜜的人生和恋人》、《大山里的凌霄花》两文中叙述过这些往事,本文要说的是一部战争片和一场追悼会。

莫尔道嘎大山中的信号塔和“通信兵”的营房,2022年拍摄时早已民用。

战争片就是《拯救大兵瑞恩》

1998年底,在通信兵的坚持下,再次看了《拯救大兵瑞恩》。

我猜通信兵是对剧中某个演员”情有独钟“,否则她一定要抽空陪女儿,任何电影都没时间看第二遍。

散场,通信兵问我:看两遍了,说说这部电影什么地方最让你感动?

看电影前预判有”情敌“,出电影院果然敌情预警来了,脑子立刻高速运转,绕开演员从拍摄技法、场面营造、故事构架、细节编排这四方面侃侃而谈。

早就不是蹲在大礼堂起哄的少年了,说战争片却更加游刃有余。五年前,还是一名”见习“教官时,我就用公开课的方式讲解了《最漫长的一天》与《解放》。

这两部都是战争片,前者是美国与几个西方国家合拍的,后者则是苏联”独家制作“。虽然讲解的主要目的是对比苏美两国对待历史的态度,但毕竟是谈电影,自然无法回避表现手段。这堂公开课足足讲了九十分钟,赢得了所有学员的掌声,也赢得了部分旁听教官的拇指。

《漫长的一天》宣传画

如法炮制,滔滔不绝地讲述了30多分钟的《拯救大兵瑞恩》观感后,通信兵有些失望地说:就这些呀……你好像没全看懂。

一直认为通信兵这样说,是嫌弃我回避评价演员,直到2019年的一场追悼会,我才知道我错了。

2019年,特队教导员在赣州病逝,得知噩耗后,我陪着通信兵去做最后的告别。

追悼会上,当年特队的女兵们共百余人,能来的都来了。她们都是14、5岁就跟着教导员走进莫尔道嘎大山,钻坑道、按电键、戴耳机的毛丫头。

毛丫头们熟练地列队,依次向导员献花。五名还在现役的毛丫头殿后,她们要代表所有的毛丫头对教导员敬最后的军礼。

乌兰大姐排在殿后队之前,她曾是毛丫头们拥戴的炊事班长,经常与教导员想方设法为毛丫头们在大山里改善伙食。

1988年特队在大裁军中裁撤,乌兰大姐分配到东北一家国营大厂。几年后乌兰大姐刚刚结婚生子,国营厂又遭下岗潮无情地拍打,直至破碎。

毛丫头们与乌兰大姐一样,都是北方人。特招前,都是骄傲的小”学霸“,俄蒙双语翘楚。特招后,她们升级为靓丽光鲜的女兵。

正值女兵们怒放,大裁军悄然降落,凌霄花黯然退出北国大山。

毛丫头终于成为人妻人母,东北大改制再次不期而至……

乌兰大姐没有沉沦,和丈夫一起艰难地开起了小餐厅。在很多南方人还不知道锅包肉为何物时,她就凭借此菜“从头再来”。

告别时,乌兰大姐哽咽着说:

教导员,我想再给您敬个军礼,想向您报告,乌兰归队…

我陪着通信兵排在队尾,听到乌兰大姐的话,通信兵的身体开始微微抖动,我知道她在拼尽全力控制自己。

教导员是通信兵的首长,为了强化通信兵的俄语听写读能力,她命令通信兵整章整章地背诵、默写斯韦特兰娜的《我是女兵,也是女人》。背诵时,教导员逐句听,默写时教导员逐字改。

后来,斯韦特兰娜得了诺贝尔文学奖,教导员转业为机关干部,通信兵一直把军装穿到退休。

通信兵珍藏书籍,最上面《战争中没有女性》,现译名《我是女兵,也是女人》

教导员是毛丫头们的妈妈,为了她们能在特队裁撤前考取军校,妈妈一夜夜地陪伴她们苦读。初中都没毕业的毛丫头们头悬梁,不惑之年的教导员锥刺股!

在她的鼓励下,最后的1987、1988两年里,21名初中都没毕业的毛丫头从大山中突入军校重整旗鼓。天可怜见,通信兵是1987年率先突围的九人之一。

教导员转业后还是毛丫头们的妈妈,1995年教导员宁愿降级降职,也要提前退休,因为她滞留北地的女儿们又遇到了困难,需要帮助,需要宽慰, 需要会谈心的妈妈。

提前退休的报告刚一批复下来,教导员就风风火火赶回北地,逐城逐地挨家走访,与毛丫头逐个谈心。1981年、1983年,教导员两次为特队遴选女兵时每年各用一个月。家访散落在北地的百余位毛丫头,教导员用了整整两年!

1997年冬北京已经落雪,教导员冒雪来到我家。老太太对我失败的厨艺展示大加褒扬后,就与通信兵抵足长谈,直到天光大亮娘俩的体己话还没说完。

那以后,通信兵对女儿的成长更上心,也逐渐开始不再欺负我,从顶流的良母向顶流的贤妻飞速靠拢。于是,就有了通讯兵在1998年末揪着我耳朵看两遍《拯救大兵瑞恩》的往事,那次她可不是特别“贤”,依旧揶揄我说:“你没全看懂”……

《拯救大兵雷恩》剧照

告别队伍缓缓前行,通讯兵献花完毕后,五个毛丫头就要集体敬最后的军礼,意外发生了,缓缓行进的告别队伍被通讯兵的失控挡住了——

通信兵对教导员深深三鞠躬,说到:妈,您放心的……

”走吧“两字她没能说出口,已经无法控制身体的颤抖,颤抖让花束不能放下,军帽不能戴上。

我一手搀住通信兵,一手接过她的花束,恭恭敬敬地把我俩的两束花放到教导员耳畔,用只有我们三个能听到的声音说:向您保证,童新兵始终是好妻子,童新兵始终是最好的母亲。

说完,我迅速帮通信兵把军帽戴好,把她推向她的四位战友。

五个毛丫头虽然都呜咽着,却顽强地向教导员敬了标准的军礼,这个军礼很整齐……

送别的队伍缓缓前行,走出告别大厅时,通信兵挣扎着扭身回头再看教导员一眼,我伏在她耳边说:教导员知道你一直很善良,她放心了,你看她多安详。

通信兵哇地一声哭了,靠在我胸口哇哇地哭。

返途中,通信兵对我说”谢谢“。我揽着她肩膀:我们一起谢大兵瑞恩吧。

她无声地笑,用力地掐了掐我的臂膀,似乎是在说:你终于懂了。

瑞恩和妻子,《拯救大兵瑞恩》剧照

我懂了,《拯救大兵瑞恩》最感人的场面是全片最后——年迈的瑞恩在米勒上尉的墓前没有勇气完成一次敬礼, 急切地向妻子求助:

我是好人吗?告诉我,我是好人吗?

我懂了,真正的经典战争片应该是《集结号》、《拯救大兵瑞恩》那样,一直在校对牺牲的意义,一直在考量牺牲的价值

经典的战争片,就是展示经历了战火与磨难的每一个人,用不同的方式对他人表达着善良善良的基础是和平,用鲜血洗礼的和平,用奉献淬火的和平。

《集结号》最后一帧字幕:

一九八七年谷子地病故于汶河荣誉军人疗养院,享年七十一岁。

三个月大时父母饿死在逃荒路上,一个鞋匠在谷子地里拾到他,见他没名没姓,取名:谷子地。

《拯救大兵瑞恩》最后一句台词:

瑞恩妻子——是的,你一直是善良的好人。

无愧的敬礼,《拯救大兵瑞恩》剧照

这句话三个人都能听到,他们是瑞恩、墓碑下的米勒中尉,瑞恩妻子本人。

这句话,所有的人都能听到,所有人包括为瑞恩献出生命的士兵。

这,才是最崇高的敬礼!

来源:回首与清零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