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近日,百度地图因在导航界面中强制植入无法关闭的“车道级广告”引发热议。据用户反映,3D虚拟路面上频繁出现某饮料品牌广告,甚至遮挡车道标识,部分场景下还伴有语音播报。尽管百度客服称“已记录反馈”,但官方至今未明确整改方案,用户安全焦虑持续发酵。
近日,百度地图因在导航界面中强制植入无法关闭的“车道级广告”引发热议。据用户反映,3D虚拟路面上频繁出现某饮料品牌广告,甚至遮挡车道标识,部分场景下还伴有语音播报。尽管百度客服称“已记录反馈”,但官方至今未明确整改方案,用户安全焦虑持续发酵。
百度地图此举暴露了导航行业在技术升级与商业变现之间的失衡。当广告侵入驾驶安全的核心场景,平台亟需重新审视公共服务属性与商业利益的关系,避免“创新”沦为“创收”的遮羞布。
导航界面是驾驶员的核心信息场域,需遵循“最小干扰原则”。然而,百度地图将广告以红黄色调直接嵌入虚拟车道,在高速匝道、夜间模式等复杂场景下,遮挡变道标识或路牌信息,显著增加分心驾驶风险。法律专家指出,若因广告干扰导致事故,百度可能需承担部分责任,因其涉嫌违反《广告法》中“不得影响用户正常使用网络”及《道路交通安全法》的安全驾驶规定。
此次争议背后是百度地图的盈利困境。财报显示,地图业务自2022年起不再单独披露业绩,而广告代理商透露,一家饮料企业的“车道级广告”合作费用预计超千万元。相较于高德地图通过增值服务探索盈利,百度选择将广告植入导航核心界面,试图以“精准曝光”吸引高价合作,却忽视了用户体验的底线。技术升级与广告泛滥的对比,更凸显平台战略的短视。
《互联网广告管理办法》明确要求广告“一键关闭”,但百度地图既未提供关闭选项,也未在显著位置提示广告存在。部分用户因版本差异未遭遇广告,客服却无法解释具体原因,进一步加剧信息不透明。这种“强制曝光”模式实质是将用户注意力作为流量商品,损害公共服务工具的信任基础。
导航软件的公共性与商业化的边界在哪里?导航软件已从工具升级为数字基础设施,承载公共出行安全的社会责任。百度地图的“车道级广告”争议,折射出行业普遍困境:如何在免费模式下平衡商业变现与用户体验?若放任广告侵入驾驶场景,导航软件可能从“指路明灯”退化为“广告展位”,削弱其公共服务属性,甚至引发行业跟风效应。
百度地图的“智驾级导航”本可成为技术标杆,却因“车道级广告”陷入信任危机。真正的创新应护航安全而非让道商业利益。当导航界面成为资本竞逐的战场,平台需明白用户手中的方向盘,亦是衡量企业责任的天平。
来源:大众新闻-大众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