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城门开处,一名兵士身骑骏马自远方疾驰而来,所过之处尘土飞扬,路人纷纷侧目而视,心中犹在猜测“这是发生了什么军机大事?”
"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作为唐诗中的千古名句,这句诗几乎人尽皆知。
配合这句诗脑海中泛起的画面大概也是:
城门开处,一名兵士身骑骏马自远方疾驰而来,所过之处尘土飞扬,路人纷纷侧目而视,心中犹在猜测“这是发生了什么军机大事?”
等到驰入皇宫,谜底方才揭晓,原来是来自岭南的新鲜荔枝送到了。
只见依偎在天子身边的国色天香的贵妃娘娘顿时笑靥如花,天子也因为能博佳人一笑而甚是满意,好似一切都皆大欢喜。
而马伯庸的小说《长安的荔枝》却是站到了长安一个底层公务员的视角,来探究一千两百多年前的盛唐,
身在长安的天子贵妃想要吃到岭南产的新鲜荔枝,是如何的劳民伤财,如何的视人命如草芥,如何的祸国殃民?
揭开了盛世背后官员层层盘剥的内幕和百姓身在其中民不聊生的现实。
李善德是上林署的监事,品级属从九品下,根本不入流。
所以说虽看似拥有一份体制内的铁饭碗,但每月十贯出头的俸禄让他日子总是过得捉襟见肘,以致工作18年都只能租房度日。
为了让老婆女儿在京中过上安生日子,李善德咬咬牙刚倾尽多年积蓄又在寺庙贷了香积贷,方才在京中买了一处一进院的宅子。
谁知就在他置买下宅子的当日,上林署接到了一份“给圣上采买新鲜荔枝”的棘手工作。
谁都知道这荔枝最不耐保存,果实离开树后“一日色变,两日香变,三日味变”。
可岭南距离京城五千四百多里,即使最快的千里马换乘也需十多天才能到达,到时候荔枝必然腐烂。
所以都对此工作避之唯恐不及。
可上林署又再无阶位更低的衙门可以甩锅,只能硬着头皮接下,然后在署内找个背锅侠给众人当替死鬼。
于是平日里做事认真性格老实又当日正好不在岗不知内情的李善德便成了大家异口同声推选出的“背锅侠”。
李善德也是在签字画押之后才知道自己被众人算计了。
谁都能看出李善德左右就剩死路一条,他的一位好友韩洄甚至已在建议他:
“最后四个月横行一下,多捞些油水,尽量把香积贷偿清,好歹能给孤女寡妇留下一所宅子。”
但另一位好友杜甫,对,就是我们熟知的那位唐朝大诗人,一句话又点燃了他的信心:
“既是退无可退,何不向前拼死一搏?”
李善德决定去往岭南,寻找破局之法。
等到李善德到了岭南之后,才知道他要面对的,可不光是运送鲜荔枝的技术难度问题,
更有当地官员不肯配合,于是筹措不来启动资金,根本无法展开工作的更大难题。
李善德在岭南五府经略使衙门碰了钉子,经略使何有光诬陷他是打着圣人旗号来此地招摇撞骗的骗子。
他手下的掌书记赵辛民更是老奸巨猾,既不想出钱又不想担责,便给他签了一道岭南管辖内的五州通行符牒,让他无头苍蝇般地自行去撞去。
就在李善德走投无路之际,一位名叫苏谅的胡商找上了门。
原来,赵辛民上驿馆给李善德送符牒早被同住驿馆的苏谅看在眼里。
为了不贻人口实,赵辛民给李善德的这张通行符牒,级别甚高,苏谅是波斯商人,入唐经营香料生意几十年,一眼就看到了这张通行符牒的含金量。
若有商队持此符牒上路,五府之内的税卡、关津、码头等处一律畅通无阻,货物无须过所,更不必交税,简直就是张聚宝符。
苏谅看出李善德极度缺钱,他让李善德开价,他借用符牒,李善德筹得资金,一举两得。
李善德知道,依照唐律,把通行符牒借与他人冒用,可是杀头的大罪。
不过当下,他筹措不来资金,将荔枝及时运不到长安,也是死罪,又何惧再加一条砍头罪状。
于是这张通行符牒给李善德换得了一千贯的启动资金。
和苏谅结识不光让李善德获得了丰厚的资金支持,李善德还在苏谅的商船上发现了一宝贝——双层瓮。
这种瓮本来用于海运香料,以防味道散失,李善德发现这瓮运荔枝正合用。
将荔枝用盐水洗过,放入内层,坛口密封;然后在外层注入冷水,每半日更换一次,可以让瓮内温度不致太热。这样便又可以延长荔枝保鲜的时日。
总之,为了保命,李善德开始挑战不可能。
为了成功从岭南往长安运到新鲜荔枝,他做了数次试验,这中间需要大量的资金支持——物品、马匹、人力全得跟上,商人苏谅在这过程中给了李善德以极大的帮助。
不过,苏谅是个商人,商人的本性是逐利的,亏本的买卖不做。
他帮助李善德可不是无偿的,后来李善德在他处贷的钱,苏谅都逼着李善德到经略府又开了几张通行符牒给他使用方罢。
自从被杜甫点燃信心后, 李善德心中便有了一个执念,那就是
“就算失败,我也想知道,自己倒在距离终点多远的地方。”
经过李善德的数次烧钱试验,总算在他心中有了些许眉目。
李善德把这段时间他能想到的所有办法,都整合到了一块,那就是“分枝植瓮之法”和“盐洗隔水之法”,一共能为荔枝保鲜争取到十一天时间。
虽然他最终的试验以失败告终,但李善德早已信心满满。
因为他尽其所能支起的不过是一支民间转运队伍,
如果有了朝廷的支持,以其近乎无限的动员能力,加上李善德设计的保鲜措施和规划出的路线,速度提高三成不成问题,十一天完全可以抵达长安!
也就是说,从岭南往长安运新鲜荔枝,如果不计成本,不出意外,完全可行!
苏谅也是在此时对李善德生出了信心,以他作为一个商人的敏锐嗅觉,苏谅也从此中窥得了极大的商机。
于是在贷款之外,苏谅还单独向李善德赞助了一千贯:
“这一次试验若是成功,大使归去京城,必然深得圣眷。届时荔枝转运之事,也必是大使全权措手。小老的商团虽小,也算支应了大使几次试验,若能为圣人继续分忧报效,不胜荣幸。”
苏谅的钱对当时的李善德来说,不啻于雪中送炭。
而苏谅的请求倒也无可厚非,天下本就没有白吃的果子,他在事情看不到希望之前便倾囊相助,虽然目的不纯,但却为李善德最后能成功破局提供了可能性。
李善德从来都不是那种忘恩负义的小人,所以欣然允诺。
胸中有了十足把握之后,李善德便详细拟好了一份关于顺利运送鲜荔枝到京的方案,
就等着回长安后上报朝廷,只要朝廷予以采纳并愿意倾朝廷之力调度运作此事,结果肯定会非常圆满。
谁知李善德的心里有底了,可别的官员坐不住了。
首先给他使绊子的便是岭南经略使何有光。
李善德闯过了这一道鬼门关,回到京后仍是阻力重重。
最后在一神秘人物的引荐下见到了右相杨国忠,事情这才开始峰回路转。
杨国忠听他讲述转运之法后,觉得此举能博得天子、贵妃的欢心,颇感兴趣,当即便赐给了他贴身的腰牌,要李善德具体承办此事。
李善德于是适时地提到了胡商苏谅:
“这次转运,所费不赀。有岭南胡商苏谅愿意报效朝廷,国库不必支出一文,而大事可毕。”
谁知杨国忠根本不买他这账:
“岭南胡商?瞎胡闹。我大唐富有四海,至于让几个胡人报效吗?体面何在!”“关于这次转运的钱粮耗费,本相心里有数。”
杨国忠不耐烦地摆摆手,一锤定音。
也就是说,李善德先前对苏谅做出的承诺根本无法兑现。
回到岭南后,苏谅便来拜见今非昔比的李善德,当听说这次转运业务与他无关,李善德只肯支给他预先垫付的一千贯和产生的利息之后,苏谅彻底黑脸了。
无论李善德怎么给他解释不是自己言而无信,而是根本做不了主,苏谅也不肯相信。
把李善德当朋友,还给李善德特意准备了生辰礼物的苏谅怒而拂袖而去。
李善德还犹在心里内疚难受,谁知经略府衙门的人一看苏谅和李善德闹掰,上赶着拍李善德马屁,等苏谅再使用那五府通行符牒时直接就以伪造为由把他的商船给查抄了。
幸好苏谅的几条大船听到风声,在查抄前连夜拔锚离港,这才没有落得全商队覆没的下场。
可对李善德造成的致命一击是:他把转运荔枝要用到的双层瓮都给带走了,一个都没给李善德留。
而这双层瓮不仅是荔枝保鲜的关键,而且除了苏谅商船上再无别的地方可以买到。
虽然最后在走投无路之际赵辛民想出了用新鲜牛皱胃塞入单层瓮内替代双层瓮的办法,但也为此次转运又平添了一项不可控因素。
总之,当李善德没有官方相助时,看似被逼到了绝境,走投无路,可他得到的是朋友,是人心;
等到事情有了转机,他让那些官员也看到了希望,开始倾举国之力运作时,官方的粗暴行径却让其毁了信誉,伤了友情,失了人心。
更大的伤害是对百姓的,杨国忠把运荔枝的高昂成本更转嫁到了百姓头上,荔枝所过之处一片狼藉,百姓纷纷跑路,难怪会落得天子跑路,贵妃被赐死的下场,活该!
原创不易,抄袭必究,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
来源:1975秋天的回忆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