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2024年,重庆城市科技学院人工智能与大数据学院深入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进一步全面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加强基层教学组织建设,筑牢教学工作中心地位。在学校党委和各级行政部门的正确领导下,结合学校2024“专业建设年”的
一
潜心教育,展师魂;
硕果累累,扬风采。
2024年,重庆城市科技学院人工智能与大数据学院深入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进一步全面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加强基层教学组织建设,筑牢教学工作中心地位。在学校党委和各级行政部门的正确领导下,结合学校2024“专业建设年”的各项工作,学院领导班子齐心协力,在转设评估及搬迁巴南新校区后取得的成绩基础之上,带领全院教职员工共同努力,进一步推动学院的教学、科研、党务、学生等工作高质量发展,顺利且圆满地完成了各项工作。
人工智能与大数据学院全体教职工
一、聚焦专业建设,
提前谋划求发展
学院以软件工程、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为支撑、以人工智能和信息安全专业为重点,完善3至5年的专业建设规划,进一步打造人工智能专业学科群。对接重庆市教委“专业扶特扶新计划”,主动与重庆大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重庆邮电大学软件工程和信息安全等国家一流专业建立了帮扶联系,助力专业建设水平提升。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软件工程等4个专业重庆市专业监测取得B等成绩;区块链工程和人工智能专业通过了重庆市教委组织的新设专业现场评估;获批重庆市首批“知识产权文化教育传播基地”;协助经济管理学院申报并获批学校第一个市级平台“新能源汽车产业链产教融合虚实一体化实践教学平台”。
二、重教重学,
常抓不怠
学院全年教学工作量再创新高,达5.8万学时,同比增长57.8%。重点推进综合教学改革工作,共选拔303人进入卓越班学习,改革成效已逐步显现,超过40%的同学通过大学英语四六级考试,各类学科获奖、专业排名等远超普通班级。学院强抓人工智能与大数据学院对教风和学风建设,规范教学管理并充分发挥系部“管理、研究、指导、服务”职能。全面落实听课制度,全年共听课868次。2024年度全院教师参加各类学术会议、师资培训等项目20余项,超过2000人次参训,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教师参加师资培训及学术会议
三、聚力营造学术氛围,
教科研项目收获丰硕
学院积极营造良好学术氛围,邀请重庆大学、西南大学的知名学者举办了系列学术讲座。郭平教授组建了膜计算科研团队,带动学院10余位老师坚持从事科研工作,已发表SCI高水平论文3篇,撰写完成论文2篇。11月学院成功举办“川渝膜计算学术研讨会”,来自重庆大学、成都信息工程大学的20余位科研人员参会进行学术交流。
2024年人工智能与大数据学院教师共发表教研、科研论文19篇,其中SCI 收录6篇,EI 1篇,核心期刊1篇,申报实用新型专利1项,软件著作权2项,同时实现横向科研经费的重大突破,合同经费达30万元。人工智能与大数据学院在2024年度内获得教育部就业育人项目1项;校级教改3项;校级科研项目2项;学院获得企业横向项目1项。学院教师在国家级、省部级、市级及校级单位组织的多项比赛中共斩获59项奖励。
四、数智赋能强专业,
学科竞赛展佳绩
学院采取“赛课融合”和“引赛入校,一专业一品牌”策略深入开展学科竞赛活动。连续三年获得重庆市大学生区块链技术应用创新大赛承办权,并获得一等奖的好成绩。2024年在全国大学生信息安全与对抗技术竞赛、中国大学生计算机设计大赛等竞赛中,总计获奖人次772,其中国家优秀奖以上80人次(含一等奖2项,二等奖11项,三等奖20项),省部级优秀奖以上371人次(含一等奖67项,二等奖121项,三等奖174项)。
五、校企联动促就业,
实训基地展成果
2024年学院新建工业互联网与云融合实验室1间,人工智能信息安全实验室1间,嵌入式单片机实验室2间。巴南校区实验室总面积达3000平米,可同时满足1500多人的教学实验需求,学院的实验教学条件得到极大提升和改善。
学院加大校企合作力度,与奇安信、科大讯飞等40余家企业建立了合作关系,以“新E代数字智能信息技术产业学院”为平台,举办各类专业讲座、师资培训等活动共计28项,惠及师生5000余人次。学院7个专业已经建设了43家校企合作企业,学生实施专业相关的项目练习及专业知识强化实训,毕业生将享有毕业后相关合作企业的优先就业权。
学院联合奇安信、科大讯飞、永川区农委等单位完成重庆市第二批现代产业学院的申报工作,聚焦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新一代信息技术在农业领域信息安全的应用,积极探索产教政企协同育人新模式。
访企拓岗与企业达成友好合作
六、产教融合成特色,
高质就业送喜报
本年度学院在新E代数字智能信息技术产业学院“请进来”、“走出去”计划支持下,进行了各类师资培训、学术会议、学术论坛等活动20余项,极大地促进了专业建设和师资队伍建设。2024年共举办院内大型招聘会3场,吸纳企业130余家,提供就业岗位超500个,简历投递数近4000余份。2024届毕业生就业落实率达到98.4%,排名全校各学院第二。
就业质量年年拔高,学子成才喜报连连。张芮玮、管越、石坤鹭等优秀学子成功斩获国外院校offer共计20余个,包括墨尔本大学(QS13)、悉尼大学(QS19)、新南威尔士大学(QS19)、莫纳什大学(QS42)、昆士兰大学(QS43)、阿德莱德大学(QS89)、悉尼科技大学(QS90)等,其中雅思考试最高分7.5分,中共党员2名,国家奖学金获得者2名。此外,来自云计算中心的马浩燃、董翔、李永成等优秀学子成功斩获诺瓦星云、上海爱数、衡泰技术等公司的高薪就业Offer。
新E代数字智能信息技术产业学院
“请进来”、“走出去”系列活动
人工智能与大数据学院招聘会现场
海外留学Offer部分展示
高薪就业Offer部分展示
二
创新创业展硕果,
佳绩斐然谱新篇。
创新创业工作站是人工智能与大数据学院“一院三品”特色建设组织,以培养学生学习与科研兴趣、实践动手能力、快速自学能力、思维能力为首要目标,以学科竞赛为牵引,秉承厚德、博学、求是、创新的理念。
2024年,人工智能与大数据学院于中华职业教育创新创业大赛全国总决赛(本科组)中获得二等奖佳绩,于第十四届“挑战杯”中国大学生创业计划竞赛重庆市赛中获得银奖佳绩。
中华职业教育创新创业大赛全国总决赛(本科组)二等奖
第十四届“挑战杯”中国大学生创业计划竞赛重庆市赛银奖
三
团结奋进,创青春;
学以致用,铸辉煌。
学院党总支现有师生党员261人,设有5个学生党支部,1个教工党支部,形成党建工作和学院发展同频共振、齐头并进的良好局面,以创新发展和教育管理为重点,形成一支部一特色、建立一支部一旗帜、争创一支部一荣誉。学院以“党建引领,团建赋能”齐力促发展,团总支深入推进“重庆市5个100示范性团组织”的建设走深走实,以“公益+思政+专业”为核心抓手,多维度、多角度、多平台构建系列公益实践活动品牌化,依托优质活动宣传展示学院风貌,讲好“数智”故事。
一、筑牢思想引领,
强化顶层作用
人工智能与大数据学院团总支·学生会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遵循思想政治工作规律和青少年成长规律,紧扣新的形势要求,突出组织化教育优势,彰显实践育人特色,全面加强共青团系统思想政治建设。人工团学围绕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开展“青马工程”培训班、“每月一学”活动、主题团日活动,推进理论多层次、立体式、全覆盖。同时,积极筹办运动会、网页设计大赛、文创设计大赛、新生工程、数智杯篮球赛、红“芯”文化节、智数杯辩论赛等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从理论和实践双面加强思想引领与价值观教育。
青马班开班仪式
红“芯”文化节
数智杯篮球赛
智数杯辩论赛
文创设计大赛
二、创新实践育人模式,
打造特色公益品牌
人工智能与大数据学院团总支·学生会将志愿服务与实践育人结合,以形式多样的社会实践和新时代志愿服务活动为载体,以“公益+思政+专业”创新实践育人模式不断推进实践育人向长期化、特色化和实效化方向发展。
在2024年逐步形成了“关爱助小”“阳光助老”“智慧助农”“公益校园”等志愿服务品牌活动。近3年学生开展系列助小和助老志愿服务活动近100场,累计受益人群超1000人。
本年度学院团总支·学生会以“公益+思政+专业”为核心打造学院社会实践品牌活动,引导学生走进社会基层,积极参与和服务于乡村和基层治理,逐步走出一条发挥专业优势、回应时代要求、服务社会需求、促进学生成长的实践育人之路。
关爱助小·黄瓜山小学支教系列志愿服务活动
阳光助老·重阳节敬老志愿服务活动
智慧助农·互联网+农业志愿服务活动
公益校园·“人工智能促就业,电脑问诊进校园”志愿服务活动
四
宣传驱动品牌打造,
赋能“数智”IP影响力
2024年人工智能与大数据学院始终把做好宣传工作作为展示学院办学育人特色的重要途径。在完善宣传流程及审核制度、明确分工、各司其职的基础上,人工智能与大数据学院以四支部融媒体中心为出发点,以党建、团学等各学生组织为抓手,通过“两微一端”平台运营,齐心聚力打造学院“数智”IP,赋能学院品牌影响力。
本年度学院大型活动及特色活动受人民日报、新华网、中国新闻网、央广网、重庆广播电视台第一眼、重庆日报、华龙网、巴南区融媒体中心、永川融媒体中心、人民号、今日头条、上游新闻、网易新闻、搜狐新闻等国家级、省部级外媒报道92次,增长率达14.29%,阅读总量高达78万余次,最高篇阅读量达8万余次,阅读量较去年提升12万余次,增长率达18.18%。学院“数智”IP品牌影响力扩大,宣传成效显著。
2024年度外媒报道部分展示
回顾2024年,人工智能与大数据学院全体师生以昂扬的斗志和奋发向前的姿态,共同书写了辉煌的篇章。展望2025年,学院将继续坚持高标准、高质量的培养理念,不断追求卓越,培养更多优秀人才,为社会科技进步和经济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
(传媒中心 陈忠志/编辑)
来源:重庆城市科技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