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名医生呼吁:超过70岁的老人,宁愿喝粥吃馒头,也别吃这6样

B站影视 2025-02-03 21:02 3

摘要:声明:本文内容均是根据权威医学资料结合个人观点撰写的原创内容,意在科普健康知识请知悉;如有身体不适请咨询专业医生。

声明:本文内容均是根据权威医学资料结合个人观点撰写的原创内容,意在科普健康知识请知悉;如有身体不适请咨询专业医生。

人到七十,活成了一棵“风中杨柳”,经不起风吹雨打。可有些老人偏偏不信邪,硬是要给自己的胃肠系统安排点“高难度动作”,结果呢?谁也别说,老胃病又上头,血压飙到顶,肾脏还在“罢工”边缘徘徊。

这可不是吓唬人,是真事。每年因为饮食不当导致慢性病加重的老人,比你想象得多得多。

中国已经迈入老龄化社会,70岁以上的老年人群体中,慢性病的比例高达75%,而其中因饮食不当“火上浇油”的人占了三分之一!有些食物,看似无害,却成了“健康的定时炸弹”,尤其是70岁以上的老人,真得长点心。

这篇文章,不是吓唬你,也不是训斥你,而是掏心窝子地告诉你:有些东西,真的别再吃了,命比嘴重要。

下面就来拆解,究竟是哪6样食物,连医生都不建议70岁以上老人碰。

腌菜、咸鱼、腊肉,“老三样”谁不爱?尤其是经历过物质匮乏年代的老人,对这些东西情有独钟。

腌制食品的高盐含量是健康的“死对头”。高盐饮食是高血压的“催化剂”,而高血压又是心脑血管疾病的“孵化器”。

70岁以上的老人,本身代谢能力下降,肾脏排钠能力减弱,再加上腌制食品里普遍含有亚硝酸盐,这就等于给胃癌、食道癌递上一封“请帖”。

有研究显示,每天摄入超过6克盐的人群,高血压发病率显著上升,而腌制食品的盐含量,随便一小块就轻松超标。

别以为吃点咸菜是“小事”,慢性病的恶化往往就是从这些“小事”开始的。

炸鸡、油条、春卷,别以为这是年轻人的专属,很多老人也很爱吃。甚至有些老人觉得,炸得酥脆的油条比馒头香,早上来一根,配碗豆浆,美滋滋。

可惜,胃肠系统不这么觉得。

油炸食品含有大量反式脂肪酸和高级氧化脂质,这些东西会增加心血管疾病的风险,还会让胰岛素的敏感性下降,诱发糖尿病或者让血糖难以控制。

老人本身胃肠消化能力下降,油炸食品又难消化,吃一顿肠胃折腾一整天,实在不划算。

午餐肉、香肠、培根,这些加工肉制品含盐量高,还含有大量防腐剂、添加剂和亚硝酸钠。这些东西对年轻人可能“无伤大雅”,但对老年人来说就是“雪上加霜”。

研究表明,加工肉制品与肠癌风险显著相关,而老年人的消化系统屏障功能本身减弱,更容易受害。

加工肉制品里普遍含有饱和脂肪酸,可能会加重脂肪肝、高血脂等问题。

70岁以上的老人,还是老实吃点新鲜瘦肉吧,别再想着那些“加工的香”。

“老年人也爱甜。”这句话一点没错。小蛋糕、奶油面包、蜜饯水果,老人吃起来比小孩还开心。

但问题来了,糖分过高的食物,会让血糖“坐过山车”,对糖尿病患者或者糖耐量下降的老人极其不友好。

高糖饮食还会引发炎症反应,加速衰老。美国哈佛大学的一项研究发现,高糖饮食会加速细胞老化,让人“看起来更老”,实际健康状况也更差。

甜品虽好,可别贪多,馒头蘸点酱,比蛋糕健康多了。

“少喝点酒,活血化瘀。”这句话听起来很有道理,但实际上是一种误解。

酒精对肝脏、心血管系统和神经系统的损害是累积性的,70岁以上的老人,器官功能本身已经“减员”,酒精只会让问题更严重。

更要命的是,很多老人常年服药,而酒精和药物的相互作用可能会导致严重的不良反应,比如胃出血、低血压甚至急性中毒。

别再说“少喝点没事”,对70岁以上的老人来说,酒精就是“无底洞”,一口都别碰。

70岁以上的老人,牙齿健康状况普遍不佳,咀嚼能力下降。

如果还坚持吃一些难咬的硬食,比如坚果、硬饼干、干果,可能造成牙齿损伤,还会增加胃肠负担。

有数据显示,老年人因食物卡喉导致窒息的比例逐年上升,而难嚼的食物是“主犯”。

别拿牙齿“硬碰硬”,这年纪,吃软点真的没啥不好意思的。

或许你会说:“这些东西我一辈子都在吃,现在让我戒掉,太难了。”但问题是,到了70岁,身体已经不允许随意折腾了。宁愿吃点清淡的粥、馒头、蒸菜,也别再让这些“问题食物”继续伤害你。

健康的饮食习惯,可以让你身体轻松一点,活得久一点,关键还能活得更舒服一点。

来一段专属的“打油诗”,送给每一位70岁以上的老人:

粥香馒头软,健康才是伴;腌鱼腊肉远,炸鸡不沾边;加工肉制品,少碰是福音;糖甜虽迷人,危机藏其身。

参考文献

1. 《中国居民膳食指南(2022)》-中国营养学会

2. HeFJ, MacGregor GA. 减少全球人口食盐摄入量:从证据到实施。心血管疾病进展。

3. MichaR, Peñalvo JL, Cudhea F, 等. 美国饮食因素与心脏病、中风和2型糖尿病死亡率之间的关联. JAMA。

4. 世界卫生组织. 饮食、营养与慢性疾病的预防。

来源:内科谢医师讲科普

相关推荐